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紧紧锚定“三区同建、三个前列”任务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进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12.04亿元,同比增长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8.9亿元,下降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3.11亿元,增长3%。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动能转换创新驱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17.2:76.4调整为6.5:16.2:77.3,第三产业比例提高0.9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7.1%,占比达到32.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5.3%。单位GDP能耗比2021年下降4.4%。
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构成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八大类商品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通信类上涨4.5%,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8%,居住类下降1.0%。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类下降0.7%,畜肉类下降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8%。
市场主体稳存量扩增量。年末实有市场主体14.17万户,其中:企业5万户,个体工商户9.07万户。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20659户,其中:企业7429户,个体工商户13019户,农民合作社211户。
脱贫攻坚持续巩固。全区现有脱贫享受政策户3378户、5759人,监测帮扶对象44户、112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5437元。大力实施金融帮扶,开展“齐鲁富民贷”和小额信贷等,累计办理贷款4791万元。整合衔接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年内实现项目收益1275万元,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实施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704名脱贫人口就业。13个贫困村“蜕变”为美丽乡村。
人口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全区年末户籍人口为71.51万人,常住人口达到83.88万人。出生4281人,死亡38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3‰。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产保供。全区粮食播种24.27万亩,单产430公斤,总产10.43万吨。夏粮(小麦)播种面积9.02万亩,单产402.25公斤,总产3.6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15.25万亩,单产446.01公斤,总产6.8万吨。全区生猪存栏16.45万头,出栏21.95万头;家禽存栏442.21万只,出栏1199.5万只。全区现有渔船583艘、3.3万千瓦。水产品总产量9.3万吨,其中海洋捕捞4.0万吨,海水养殖5.1万吨,淡水产量0.29万吨。海水养殖面积61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98公顷。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5家,水产品加工总量12万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1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8.16亿元,林业产值1.22亿元,牧业产值14.56亿元,渔业产值34.6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62亿元。
全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
单位 |
产量 |
单位 |
产量 |
||
花生 |
万吨 |
2.17 |
肉类 |
万吨 |
3.55 |
茶叶 |
吨 |
4357 |
禽蛋 |
万吨 |
1.88 |
水果 |
万吨 |
7.97 |
奶类 |
万吨 |
0.37 |
蔬菜 |
万吨 |
7.97 |
烤烟 |
吨 |
100 |
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全区累计创建省级智能牧场和智慧畜牧应用基地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家,农业生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5家。新发展家庭农场65家,总数达35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945家。新增种植业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8个,总数达到156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日照对虾、日照海米),被列为山东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日照蓝莓”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村镇挪庄村、三庄镇陈家店村、涛雒镇丁家营子村等6个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业生产条件有力提升。全区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4.1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22万台,各类配套机具9.1万台套,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完成傅疃河地下水库、皋陆河等5项省级重点水利项目,49项水库移民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计划。完成西湖、后村、陈疃3个镇驻地和9个村庄管网及6个集中供水水厂改造提升。三庄镇贺庄水库、四亩地水库争创为山东省乡村小型样板水库,西湖镇乐台河、南湖镇马陵前河争创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承压前行。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6.9亿元,下降3.1%。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1.3亿元,下降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10.6亿元,下降3.1%;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4.3亿元,下降8.3%。增加值下降3.3%。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下降7.9%;实现工业利润2.4亿元,增长10.1%;实现利税3.5亿元,增长9.7%。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100.3%。
建筑业稳步拓展。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72.2亿元,增长2.5%。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3.37亿元,下降4.3%。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96.06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455.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69.7万平方米。特级资质企业达到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保持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增长11.2%;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107.3亿元,下降6.3%。“四新”投资下降0.9%,工业技改投资下降31.2%,民间投资下降20.6%,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3.4%。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与2021年持平,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11.7:87.9。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7.3亿元,下降6.3%。其中住宅投资66.26亿元,增长13.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4.2万平方米,下降1.7%。房屋竣工面积16.15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81.16万平方米,下降29.2%。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6.3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64.86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43.46万平方米,下降59.2%。房屋销售额76.88亿元,下降41.2%。
五、消费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发展。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增长0.2%。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6.17亿元,增长7.3%。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63.01亿元,增长7.5%;住宿餐饮业实现3.16亿元,增长2%。分行业来看: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4.6亿元,增长29.3%;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72亿元,下降16%;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1.48亿元,增长4.9%;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29.69亿元,下降2.7%。
对外贸易势头向好。全年实现进出口额累计230.3亿元,同比增长29.5%。实际使用外资6229万美元,增长18%。新设立外资企业14个,增长40%。实际境外投资1016.7万美元。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坚强有力。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拉动GDP增长2.28个百分点。全区14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9.72亿元,下降18.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43.23亿元,下降1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93亿元,下降5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35亿元,下降22.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26亿元,增长52.2%。
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天台山旅游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涛雒镇小草坡村被评为省级景区化村庄;涛雒镇创建为2022年度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东夷小镇创建为第二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日照海洋公园亲子度假休闲之旅、东方文化深度体验游获选2022年山东省优质旅游产品名单。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区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5公里,实施路面状况改善工程任务100公里,完成“户户通”工程21个村,改造危桥4座。区域内城乡公交线路64条,通公交车总里程达到664公里,线网长度257.1公里。全区公交车辆50辆,日运行22条线路410个班次,城乡公交全年运营里程430万公里,全年运送乘客150万人次。全区新增运输企业9家,累计达到306家,运输车辆7100台。
七、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总数首次突破100家,达到11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8家,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6.41亿元,增速为13.8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4.33%。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98%;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为1.28%;研发人员全时当量2332.9人年,总量居全市首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53家,占总数的80.3%。全区新申请注册商标4026件,新增注册商标382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7395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92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2.4%,占全市新授权总量的31%,有效发明专利达到82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8件。
教育事业固稳提质。全区现有幼儿园219所,在校生数36124人。小学37所,招生13536人,毕业生8706人,在校生658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9所(含教育集团分校区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4所),招生9468人,毕业生8629人,在校生27447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初中人数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4人,全区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246人。中等职业学校1处,招生1054人,毕业生1278人,在校生3716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处。
文化产业繁荣活跃。全区新建3处城市书房,配送农家书屋图书2.2万册,农村电影放映5400场次,开展群众文化公益活动485场次、戏曲进乡村451场次;日照平面陶亮相进博会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优秀齐鲁文化;西湖镇、涛雒镇评选为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下元一村、杏坊村评为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
体育事业亮点纷呈。举办东港区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15场,社区运动会45场,家庭运动会20场,全年共计开展各类赛事活动690余场。全区28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东港区青少年体育锦标赛、幼儿体育嘉年华等赛事活动5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成监测数据2700余份,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共筛查8-12岁中小学生4.2万余名。区体育中心完成主体建设,全区人均体育场地达到5.5平方米上。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锐翔通用航空飞行营地项目获评“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香河体育公园、华润万象汇获评“山东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05亿元,体彩销售网点达83家。
卫生健康体系全面完善。全区现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7处,包括群团组织2处(区红十字会、区计划生育协会),三级综合医院1处(市中心医院),直属医疗卫生单位5处(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区医养健康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区疾控中心、区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9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22处。全区创建国家卫生镇(含进入评审程序)已达100%,现有省级卫生镇9个,省级卫生单位59个、省级卫生村322个。全区医疗机构现有干部职工2016人。区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现有登记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965人,执业护士1786人,编制床位数1856张。乡村医生561人。高质量完成9处“国医堂”改造提升建设,创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角”1处、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处。
八、建设环境
城市更新多点推动。全年新建石臼路、博文路等城市道路20条,完成道路绿化13条,新建改造公园绿地3处,新建绿道22公里、公共停车位1000个。对70个老旧小区、224栋楼进行改造提升,建筑面积70.1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6965户。完成3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00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和89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个在建安置区建设进展顺利,5906户居民实现回迁安居梦。
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我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28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7%、7%、10%,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平均浓度和改善率均居全市首位。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9%,居全市首位。日照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断面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均保持100%。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连续八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全区扎实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721个入海排污口整治、7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成功创建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九、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健康平稳。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3%,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9.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4亿元,下降4.6%。
金融市场有序运行。全区银行业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22.17亿元,较年初增加194.84亿元,增长12.8%,占全市46.69%;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32.54亿元,较年初增加147.47亿元,增长8.9%,占全市48.34%。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32.41亿元,同比增加8%。金融业实现税收7.3亿元,同比增加3.7%,占全区税收的16.9%。
资本市场更趋活跃。全区新增1家企业与券商等三方中介机构签约运作上市,新增4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新四板”)挂牌。全区在“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10家,挂牌数量居全市首位。直接融资实现新突破,新东港集团发行企业债券7.1亿元,日照港集团发行短期融资券5亿元。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107元,比全市高5617元,增长3.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5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6元,增长5.6%,城乡收入比达到2.1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848元,增长0.5%。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区新增城镇就业715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2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4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3110个,组织技能培训643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4546人。发放各类补贴资金364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8815万元。
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39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合计18.56亿元,基金累计结余24.98亿元。按时足额拨付养老保险待遇20.71亿元,保障全区离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办理社保卡1.53万张,全区社保卡持有量达到58万张。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3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0.47亿元。
医疗保障持续巩固。全区参保人数64万人,其中居民51万人,职工13万人,实现居民医保基金个人收入1.65亿元,职工医保基金6.68亿元。2022年经我区医保经办机构支出医保基金约6.92亿元。全区23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普通门诊省内及跨省联网结算,日照市中心医院等6家实现门诊慢特病省内联网结算,1家实现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直接结算。468家协议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电子凭证和社保卡“一卡通行”全覆盖。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全区镇街道共有敬老院6处,总床位达551张。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875元/人/月,人均补助650元,比上年提高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人/月,人均补助504元,比上年提高70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225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012元/人/月。照料护理标准全自理363元/人/月,半失能545元/人/月,失能1090元/人/月。年内对全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困儿童、脱贫享受政策户和监测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贴缴费,共计17046人,补贴资金561.96万元。一站式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8768人次,救助资金1176.31万元。
注:
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