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抢抓重大政策机遇,全面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深入开展“六创六比六看”行动,全县经济运行稳进向好,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供需两端协同改善,民生福祉切实增进,“富美长兴”建设向纵深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449.5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占比为4.7:46.8:4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5438元,增长5.1%。

新质生产力。全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1.4亿元,同比增长3.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7%、7.9%和10.2%,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0%、70.9%和45.0%,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1.6个和0.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年末规上工业民营企业94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90.7%,全年实现增加值285.5亿元,同比增长9.3%,高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80.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9.5亿元,占全县进出口总额的67.5%。年末登记在册经营主体10.2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3.05万户,分别增长2.9%、4.4%。

财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6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72.51亿元,下降3.6%,占比为81.8%。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为34.01亿元,下降0.1%,企业所得税为11.94亿元,下降11.7%,个人所得税为3.72亿元,下降1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6.6亿元,下降2.8%,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等各类民生支出87.54亿元,下降3.3%,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占总支出比重为75.6%。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14.6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10.7亿元,增长13.5%。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47.2亿元,增长18.0%,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74.68亿元,增长9.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为0.48%,较年初增加0.14%。

企业上市。年末境内外累计上市公司13家,IPO融资总额29.42亿元。其中,主板6家,占全市主板总数的15.0%,居全市第3;创业板4家,占全市创业板总数的26.7%,居全市第2;科创板1家,占全市科创板总数的33.3%;北交所2家,是全市唯一;新三板挂牌企业16家,占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32.7%,居全市第1。

二、农业

农业经济。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7%,粮食播种面积43.32万亩,增长1.1%,产量18.93万吨,增长1.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24万亩,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92万亩,总产量9603吨。现代农业成效明显,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8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共3.64万亩。

农业基础条件。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8012.8万千瓦时。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年末拥有农机总动力39.89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1%。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工厂4个,省级未来农场1个,到2024年市级未来农场合计8个。实施曹大圩灌区和虹星桥灌区2片灌区建设、设计灌溉面积共4.86万亩;中小流域整治5.75公里,整治山塘4座,农田水利灌溉机埠升级75座。

农业现代化。严格保护好25.0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建成通过验收2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累计4个;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新认定绿色食品15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134个;“长兴县湖羊全产业链”和“长兴县禽蛋全产业链”入选2024年全省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长兴湖羊”列入全省第三批土特产名单。

和美乡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100%,深化和美乡村“五美联创”,创成未来乡村4个、历史文化(传统)村落4个,市级组团式未来乡村2个、市级中国式现代化美丽乡村5个。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累计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137个,清廉村居建设荣誉2个镇、1个村。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1783人。10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56.15亿元,同比增长8.0%。1037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5.0%,新产品产值增长6.0%,新产品产值率为53.0%;销售产值增长4.1%,产品销售率为98.5%;营业收入2192.81亿元,增长4.8%,利润总额87.18亿元,增长9.7%,利税总额135.44亿元,增长7.0%。

工业主要行业。全年规上工业中汽车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实现增加值230.16亿元,同比增长7.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4.6%,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57.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速为12.5%,高于规上平均水平。

建筑业。年末共有在库建筑企业140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家、二级资质企业79家。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3.9亿元,占GDP比重为2.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59.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123.8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449.4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营利性服务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7.4%和8.3%。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81.3亿元,下降3.5%;利润总额2.7亿元,下降47.7%。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0亿元,增长6.6%。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3亿元,增长10.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79亿元,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5亿元,下降2.6%。限上批发业企业121家,实现销售额3038.28亿元,增长4.0%;限上零售业企业71家,实现销售额62.27亿元,增长9.5%;限上住宿业企业40家,实现营业额9.57亿元,增长1.6%;限上餐饮业企业46家,实现营业额8.34亿元,增长10.2%。限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烟酒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增长121.2%、18.8%、32.2%。

旅游业。连续六年获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三名,获评全国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特色品牌“百强县区”、中国旅游名城创新发展案例。年末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新增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星级示范企业3家。年末拥有国家乙级旅游民宿1家、省等级民宿44家、非遗文化主题民宿4家,旅行社36家、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8%,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1.8%,增长0.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8个百分点;交通投资增长46.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7.2%,民间项目投资下降3.2%。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1.5%。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344.3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4.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5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9.2万平方米,下降22.1%;商品房销售额63.8亿元,下降11.6%。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年末公路总里程达2291.7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60.15公里,其中准四级以上等级公路里程2291.7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3.17公里;全年客运量1323.05万人次,其中公路1313.04万人次、水路10.0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056.19万人公里,其中公路20996.05万人公里、水路60.14万人公里;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2109.02万吨,其中公路7357.03万吨、水路4487.77万吨、铁路264.22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18.29亿吨公里,其中公路47.83亿吨公里,增长13.1%;水路70.45亿吨公里,增长5.3%。铁路全年客运发送168.29万人次,到达159.68万人次。

邮电业。全年快递业务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13.7%。电信业务收入10.37亿元,下降0.5%。年末固定电话8.28万户,移动电话85.60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37.61万户。

八、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40.02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总额300.14亿元,增长2.9%,进口总额39.88亿元,增长13.0%。主要出口行业中,纺织服装出口133.89亿元,增长2.1%;机械电子出口112.58亿元,增长14.4%;化工出口13.66亿元,下降5.3%。出口贸易扩展到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达126.68亿元,增长7.4%。

招商引资。2024年通过评审亿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407.2亿元;固投3(含)-10亿元49个、10(含)-20亿元10个、20(含)-50亿元0个、50(含)-100亿元1个。新增外商投资企业48家。全年累计完成合同外资7.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55亿美元,均居全市第一。

九、科技、人才和教育

科学技术。荣获省“科技创新鼎”和省政府“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成效明显的市、县(市、区)”督查激励。“龙头企业主导运营”模式的超威电池储能成果池入选全省“先用后转”首批成果池。“智江南”智库全省首家县域分论坛在长兴挂牌成立。年末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5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02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17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7家、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全省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项、省“尖兵领雁+X”研发攻关计划项目6项,荣获省科学技术奖3项,建成省外国专家工作站2个,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

全年专利授权总量319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793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80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2173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27.01件,同比增长10.3%。新增“浙江制造”标准4个,累计58个。

人才培育。全年入选国家级人才19人、工信部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先进基础工艺项目入选1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市“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18个,17家企业入选市“人才强企”百强榜单。首发“长兴青创城手绘地图”全域布局青创空间,全年新引进青年大学生9404人,青创项目402个。全年新增技能人才1.39万人,高技能人才4103人。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幼儿园49所,在园学生16365人,专任教师1549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41437人,专任教师2206人;普通中学21所,其中初级中学15所,普通高中6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9020和10450人,专任教师分别为1531和979人。初中、小学入学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99.51%,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9. 86%。全县高考屡创佳绩,特控线(前20%)上线731人,2人被北大、清华录取;高职单考单招本科上线61人。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年末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各1个,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综合文化站实现16个(街道、园区)全覆盖,图书总藏量79万余册,城市书房13个、民宿书房28个;文物保护单位81家,其中国家级4家。成功创建省首批公共文化现代化先行县,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创新开展“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日”,全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4200场。原创文艺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银奖5次,全年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送戏下乡200场、阅读推广活动500余场、送书下乡26820册。

体育。举办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100余场,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00场,超过25万人次参加,获评2024中国围棋甲级联赛优秀赛区。2024年建设公共体育场地25个,涵盖16个乡镇(街道、园区)。县少体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中国中学生沙滩排球训练基地”“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连续6年高考提前批录取率达85%以上,运动员参加全国以上赛事12场,全国赛事48场,省级赛事31场,获得68金、66银、66铜。

卫生事业。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家、急救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86家、省属企业医院2家、民营医院(含护理院1家)18家、个体诊所门诊部122家。组建县域医共体2家,新(改扩)建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4家;全年门急诊(含门诊部、诊所)人次813.1万、出院人次14.51万。年末拥有床位4670张,每千人(常住)拥有医疗床位6.79张;卫生技术人员62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86人,注册护士2938人,平均每千人(常住)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61人,平均每千人(常住)拥有注册护士4.27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年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33.16平方米。全年城市供水总量4362.83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4.06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59万吨。建成区公园数14个,公园面积18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平方米。

环境保护。全年累计新建雨水管网4.85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7.5公里。市控及市控以上监测断面I~III类水质断面保持在100%,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省对县交接断面考核为优秀。PM2.5浓度均值为28.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5.5%。环湖大堤后续工程全面完工,苕溪清水入湖后续工程除小浦闸外已基本完工。高品质创建水美乡镇3个、滨水绿道8公里,打造发布2条市级精品水旅游线路和4个星级亲水节点,“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418.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9.7%。

安全生产。2024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5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均下降28.6%。

十二、人口、社会保障

和人民生活

人口。年末户籍总人口63.54万人,其中男性31.57万人,女性31.9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66人,死亡人口42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根据全国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结果,年末常住总人口6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5万人,城镇化率为66.1%。

社会保障。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73万人,增长1.0%;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0.21万人,增长1.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13万人,增长-0.9%(包含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04万人(不含建筑工伤人数),增长0.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4万人,下降0.8%。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62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21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55人。县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8家,床位947张。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城镇523人和农村5822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145元。

人民生活。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04元,同比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616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31元,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603元,增长9.5%。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3.4万辆,增长4.3%,全年机动车上牌量3.0万辆,其中小型汽车上牌量2.5万辆。

图片

【说明】

1.本公报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其中GDP历年数据均为当年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执行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固定资产投资范围为计划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