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统计局
2025年2月28日
2024年,奉化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聚焦聚力“三大跨越”,大力实施“1246”计划,统筹推进六项衣领子行动,全区经济稳中有进、新兴动能不断增强、共同富裕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9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8.0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5.21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之比为3.5:58.8:37.7,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2%、56.4%和41.4%。
图1:2014—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亿元、%)
财政收支。全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16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20亿元,增长20.5%,其中城乡社区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75.4%、20.2%、5.7%。
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459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29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809人,帮扶离校未就业大学生6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5%。
市场价格。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6%,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5%,居住价格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二、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水利建设
农业生产。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0.84亿元,同比增长3.2%。粮食播种面积16.69万亩,增长5.8%,粮食产量6.68万吨,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猪肉产量11255吨,增长21.8%。禽蛋产量2339吨,增长22.0%。全年生猪出栏12.52万头,增长8.5%。年末生猪存栏7.9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17万头。全区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区级龙头企业6家,截至年末累计达43家,其中农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宁波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美丽乡村建设。截至年末,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86个,省级未来乡村3个,市级艺术赋能村6个、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典范村6个,市级“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2条。全年新认定清廉村75个,培育示范清廉村8个,培育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区级示范性农村合作社2家。
水利建设。全年全区完成水利管理业投资17.75亿元。柏坑水库扩容工程完成主坝混凝土浇筑15万方,完成横山水库预泄能力提升工程隧洞开挖,松岙镇域水利综合整治工程Ⅰ标试验段、Ⅱ标、Ⅲ标已完工,小狮子口塘、外新塘、松宁塘(东海段)全面完工,海塘防潮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完成17公里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和16座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更新改造,完成15个新(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治理27.2公里,河湖清淤19万方,新增滨水绿道3.61公里,修复排水管网18.46公里,除险加固8座水库,整治病险山塘27座,完成小流域治理3.75公里,农村水站“应通尽通”工程开工建设,基本完成10个村的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全区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100%。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5亿元,同比增长6.8%。分行业看,全区规上工业涉及的32个行业大类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78.1%。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8.35亿元,增长8.5%。新兴产业引领增长,全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核心、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21.4%、14.2%、13.8%和13.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073.07亿元,增长7.8%,其中出口交货值177.21亿元,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318.54亿元,增长9.3%,其中利润总额104.78,增长19.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168家。
工业转型升级。全年全区新产品产值达303.46亿元,同比增长24.7%,新产品产值率达27.9%。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6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64家。入选新一轮全省工业大县和全省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创建名单,“建设经济智治平台,促进数字经济创新体质”被省经信厅评为2023年度“最佳实践”。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14亿元,同比下降7.6%。截至年末,全区共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34家,其中一级18家,二级41家,三级及以下75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2.2万平方米,下降0.9%。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3.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78.0%,第二产业增长25.0%,第三产业下降18.3%。项目投资增长18.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6.4%;完成房地产投资166.86亿,下降37.0%。民间投资下降28.2%,建安工程投资下降18.7%。商品房销售面积70.03万平方米,增长4.9%;二手住房成交4501套,成交面积48.99万平方米,增长3.2%。
城市建设。完工27个新(改)建市政道路项目,新增道路里程22.3公里;完成6座“桥头跳车”整治,5座桥梁支座更换,11条道路照明质量提升,城市道路病害整治2.5公里。锦轩、松岙未来社区通过市级验收,金钟、南溪社区顺利通过市级回头看验收。完成1个“污水零直排区”创建、1个老旧小区改造,实现18台电梯交付使用,住宅小区专业物业服务覆盖率达90.6%,省市民生工程及“七优享”工程住有宜居年度目标圆满完成。新增绿地32公顷,绿道9.5公里,改造公园绿地4公顷、口袋公园3个、甬小园3个,新增立体绿化点位9个,打造景观道路2条。
五、贸易、旅游
贸易业。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48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7亿元,增长26.6%。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14.9%,汽车类增长14.0%,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95.9%;粮油食品、金银珠宝分别增长13.2%、7.9%,石油及制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分别下降4.5%、8.9%。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全年累计核销1.60亿元。推动省级夜间经济城市创建,先后推出“奉化冷饮”“寻味夜生活”等夜经济品牌,成功获评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地区。
旅游业。全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溪口——滕头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省级复核。成功登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区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徐凫岩房车度假营地获评第四批全国自驾车旅居车4C级营地(全省唯一)。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对外贸易。全年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4.12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258.66亿元,增长7.9%,进口总额65.45亿元,增长73.5%。
利用外资。全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同比增长5.3%;实际利用外资9033万美元,增长44.0%。
国内合作。全年全区完成东西部消费协作6633万元(其中凉山州3698万元),山海协作956万元。
七、交通运输业
交通投资。全年全区完成交通投资30.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奉化火车站扩建和新建溪口火车站均投入使用,203省道奉化段全线通车,下横线至陶坑村、下桥埂至河泊所、尚岭线至梅岭下、江拔线至丰岭岙等11.62公里农村公路完成改造提升,横方线—茗山后、前葛—许家山、方门—梅林下、楼隘—仙梅庵等43.11公里乡村公路完成提质,董东线、大沙线、龙溪线、直高线等43.14公里县道养护工程完工。截止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1408.33公里,其中国道87.20公里,省道160.86公里,县道366.89公里,乡道396.30公里,村道397.08公里,路网密度111.07公里/百平方公里。
交通运输。全年全区完成营业性公路客运量38.71万人次,同比下降42.3%,旅客周转量3276.3万人公里,下降14.0%;完成公交输送旅客2088.88万人次,增长4.9%;货运量4310.51万吨,增长9.9%;完成公路运输总周转量56.6亿吨公里,增长4.8%;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1009.8万吨,水路运输总周转量160.50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3.4%、26.6%。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线网不断优化,优化调整11条公交线路,发展“公交+”模式,先后开通3条公交线路、2条专线,解决部分市民和特殊群体的通勤问题,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全面升级“雏鹰专线”,优化农村小学9条公交专线(125条支线线路)发车时间,惠及5000余名小学生;新开城区4所中学晚自习公交专线13条,已为818余名学生提供夜自修结束后的返家公交服务。年末,全区共有公交线路134条,公交车辆739辆,公交线路总长度2590.1公里,公交输送旅客2088.94万人次,增长4.9%。
八、银行、证券、保险
银行业。年末,全区本外币存款余额1401.27亿元,同比增长8.3%;本外币贷款余额1840.99亿元,增长12.0%。全区不良贷款余额10.27亿元,不良贷款比例0.56%。
证券业。全年全区完成证券成交总额2847.07亿元,同比下降16.31%。年末全区共有7家证券营业部。建立健全“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专班”机制,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
保险业。全年全区完成保费收入17.69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46亿元,增长10.0%;人身险保费收入9.23亿元,增长10.9%。保险赔付支出7.72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47亿元,增长6.4%;人身险保费支出2.25亿元,下降9.7%。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30.63亿元,同比增长18.5%。完成财政科技支出8.29亿元,增长20.2%。完成专利授权3611件,其中发明专利514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21件。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次177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226家。新认定省企业研究院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0家,入选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1家,新认定市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3家,新备案区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6家,新培育“小而美”企业20家。实现技术交易额37.2亿元,增长24.9%。
教育事业。年末全区现有中小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49所,幼儿园53所。全区在校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57931名、幼儿园在园幼儿12656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7453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3611名、初中学生14751名、小学学生32024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92名。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971名、幼儿园专任教师1096名,其中普通高中709名、中等职业学校343名、初中1135名、小学1768名、特殊教育学校31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1%,基本实现了普及十五年教育。
人才开发。全年全区新引进大学生2.2万人以上,新增博士人才77名。推荐入选国家级引才工程1人,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1人,省级引才工程1人,甬江人才工程3人。新增技能人才9865人、高技能人才6524人、数字高技能人才2582人。全年全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1773人次。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全年全区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0个,城市书房3个,文化驿站2个,乡村博物馆2个,微书房71个。第四次文物普查完成全区1045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核工作,新发现文物50处。原创京剧红帮小戏《不完美的衣服》获“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最佳剧目”。全年全区共有32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级展赛中获奖或入展、22件省级获奖或入展、118件地市级获奖或入展,500余篇作品在各级各类文艺刊物发表。
卫生事业。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6家,核定床位数4138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8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02人,注册护士2560人。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推进卫生镇村建设向健康村镇建设转型提升,开展各类健康讲座1500余场次,受教人群3.7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4.4%。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报告发病率919.57/10万,同比下降9.5%。全区共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59家,提供托位2797个,其中普惠托位2757个,占比98.6%,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达到4.75个。
体育事业。举办2024“奉化有龘市”、和乐春龙“二月二”大巡游、2024年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腰旗橄榄球公开赛等文体活动(赛事),全年全区开展文体惠民活动近1000场。完成22项省、市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社区多功能运动场5个、百姓健身房8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国球进社区(公园)8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17平方米。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获评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典型案例(体旅融合发展赛事)、浙江省银标赛事。奉籍运动员汪顺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获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铜牌。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年末全区拥有户籍人口47.54万人,比上年增加394人,其中城镇人口22.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138人,出生率4.50‰;死亡人口3342人,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2.53‰。
居民收支。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13元,突破六万元大关,同比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3485元,增长4.0%;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6510元,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1.62:1缩小到1.58: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60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36元,分别增长6.3%、7.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3%、34.7%。
图2:历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社会保险。年末全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3.06万人、29.93万人、17.1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老)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新)参保人数分别为103251人、10802人和6123人。全区养老保险户籍参保率为97.96%。年末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159元。实施职业渔民等重点群体扩面“破冰”行动,累计新增参保渔民100余人。鼓励引导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保,全年新增灵活就业群体参保750余人。
民生保障。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337个,床位数4395张。新(改)建成标准化老年食堂15个,建成实体化助餐服务点157个,实际用餐人数达6000余人。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827户7701人,低保边缘户853户1436人,全年低保资金累计发放9900.43万元。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301元/月。全区特困在册人员201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786.06万元。全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609元,增长12.6%。全年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517.90万元,临时救助2849人次。
慈善事业。全年全区慈善机构募集善款6594.90万元,救助支出4875.92万元。区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已达56787.13万元,累计救助支出49268.80万元。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全年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2.3%,PM2.5平均浓度为25.4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达到100%,15个县控以上断面地表水优良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为100%。成功蝉联“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荣获全市唯一、全省唯三生态环境部“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高质量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
平安建设。全年全区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4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30.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0.0%;发生火灾259起,无人员伤亡,火灾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3.1%。推进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专班融合,全年开展行政检查8823次,跨部门监管率同比提升18.0%,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420起,罚没款1016.8万元,入选省市局典型案例9起。全年全区信访总量(不含来电)为4424件人次,同比增长6.2%。其中来信235件,同比下降32.1%;网上信访3572件,同比增长9.4%;四级走访共292批617人次,批次及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5.2%和11.6%;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受理群众来电(含咨询件)9.54万件。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