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商河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一三四六”工作思路,聚焦“四个一”工作目标,突出做好稳增长、惠民生、稳就业工作,有效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县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量质齐升,民生福祉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南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246.1亿元,名义增长6.8%,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80.2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5.1:33.6:41.3调整为24.3:32.6:43.1,二三产业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四新”经济增加值70.2亿元,名义增长10.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8.5%,占比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3%;健康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名义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0.0亿元,增长3.9%;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0.5%,占比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332人,开展招聘会59场,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43万元、泉岗贷1000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37万元、失业保险金999万元、失业补助金58万元。全年开展职业培训4794人次,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岗前培训4476人,拨付各类培训补贴74万元。组织企业参加“才聚泉城”名校行招聘活动,引进青年人才2126人,博士27人,海外25人。成功举办济南市第七届职业技能大赛,吸引229名全市选手齐聚商河同台竞技,产生“济南市技术能手”30人,高技能人才193人(含技师30人)。

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全年侦破刑事案件994起,刑事总体破案率80.3%、高于全市26.2个百分点,连续2年位居全市第1位;“两盗”、入室盗窃、其他传统侵财破案率三项全市第1位;“四项”打击指标平均完成率136%。连续19年命案全破,连续6年八类案件破案率100%。破获十类涉黑恶案件28起,刑事打击处理46人。全年侦破电诈案件893起,破获公安部认定的集群案件1个(全市2个)。总投资3.88亿元的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建成全省一流的网安大数据分析中心暨网络合成作战战训基地,打造违法犯罪侦查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县级DNA实验室。

二、农业和农村

乡村振兴成绩显著。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17家,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荣获“乡村振兴”一等奖。全县12个镇街均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21个村庄荣获“省级乡土名品村”荣誉称号,7个联合体荣获“省级产业化联合体”荣誉称号,白桥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商河大蒜栽培系统”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二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获批创建“温泉花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推荐龙桑寺镇、孙集镇申报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打造许商街道“乡村旅游精品线”、玉皇庙镇“多彩玉皇”等7个县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完善提升“温泉乡情路”“现代高效农业精品示范线路”“大沙河风情线示范线路”等3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商河特色的和美乡村,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24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23个,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成效显著,营业收入实现78.6亿元,同比增长15.7%,对全市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突出。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5亿元,增长5.8%;增加值64.5亿元,增长3.5%,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71.9亿元,牧业产值29.1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3.2万亩,增长0.04%;粮食总产84.1万吨,增长3.6%,播种面积和总产连续七年实现“双增”。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全县完成造林面积777.9亩。

畜牧业生产形势平稳。2023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3.6万头、牛存栏5.9万头、羊存栏11.2万只、家禽存栏461.4万只;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36.7万头、牛出栏2.4万头、羊出栏22.7万只、家禽出栏865.1万只。肉类总产量5.0万吨,禽蛋产量4.7万吨,牛奶产量23.5万吨。

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县设施农业个数2.4万个,增长2.8%;设施种植面积8.5万亩,增长3.5%;设施蔬菜产量54.1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50.9%;花卉设施种植面积4280亩,增长21.1%。成功举办第八届济南花博会暨第五届济南农博会,新农预制菜项目、四季丰预制菜产业链项目获批2023年现代农业优势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建设项目。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强县成效显著。全年全县工业增加值64.0亿元,增长10.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0%,全年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6.5%,居各行业首位,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6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达19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工业总产值增长10.3%;营业收入222.4亿元,增长12.9%;利润总额9.8亿元,下降15.1%。

重点产业链质效提升。全县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1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47.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0%。五大百亿产业集群覆盖企业167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89.7%,增长12.9%,其中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绿色智能建筑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6.1%、11.8%、-3.2%、12.6%。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纱4.6万吨,增长8.6%;水泥183.2万吨,增长57.1%;钢结构20.4万吨,增长13.7%;纸制品12.5万吨,增长15.6%;鲜、冷藏肉10.9万吨,增长21.2%;商品混凝土163.4万吨,下降6.9%;日用玻璃制品5.3万吨,增长0.8%;营养、保健食品2.1万吨,增长28.4%;隔热、隔音材料12.8万吨,下降33.5%。(见附表)

202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万吨 4.6 8.6
水泥 万吨 183.2 57.1
钢结构 万吨 20.4 13.7
纸制品 万吨 12.5 15.6
鲜、冷藏肉 万吨 10.9 21.2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63.4 -6.9
日用玻璃制品 万吨 5.3 0.8
营养、保健食品 万吨 2.1 28.4
隔热、隔音材料 万吨 12.8 -33.5

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末,全县可再生能源并网共计90.6万千瓦,其中生物质发电并网4.2万千瓦;风力发电并网45.0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41.4万千瓦。全年绿电发电量20.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19.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8.8亿千瓦时,分别占比107.1%和102.4%。

建筑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5家;签订建筑合同额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24亿元,较去年同期略下降0.6%。

四、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有力。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0.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20.8%;金融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9.5%;房地产业增加值20.3亿元,增长3.3%;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1.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0.2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为24家,涵盖7个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增长9.1%。

交通运输实现较快恢复。全县共有办理营运资质的载货汽车3327辆,总吨位数4.18万吨。载客汽车221辆,其中班线(含包车)65辆、出租51辆、公交105辆。班线客运量65.6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624.74万人公里。公交客运量98.07万人,运营总里程370.64万公里。出租客运量17.84万人,载客里程317.02万公里。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运行平稳。202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62.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6%。分结构看,建安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9%,民间投资占比44.1%,占比同比下降10.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5%。

房地产市场仍处低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7亿元,同比下降2.0%;商品房销售面积47.8亿元,同比下降3.4%。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2023年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亿元,增长16.8%。限额以上单位 [5]实现销售额86.6亿元,增长35.7%。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6.4亿元,增长21.6%。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个,成交额3.2亿元。

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全县网络零售额达到63.05亿元,同比增长73.7%。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9%,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提档升级。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42.9%,饮料类增长10.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1.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5%,化妆品类增长24.7%,金银珠宝类增长31.8%,烟酒类增长29.4%,中西药品类增长4.3%。

外资外贸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5亿元,增长31.7%。其中,出口41.5亿元,增长38.4%;进口4.0亿元,下降13.0%。合同利用外资10643万美元,增长67.5%;实际利用外资6639万美元,完成率102.15%。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2023年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6亿元,增长12.5%;其中税收收入16.4亿元,占比达72.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2亿元,增长22.7%。其中,教育支出9.9亿元,增长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亿元,增长29.3%;卫生健康支出4.6亿元,增长5.4%;城乡社区支出6.5亿元,增长201.1%。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截至2023年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8.4亿元,比年初增加35.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92.1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6.5亿元,比年初增加29.3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44.0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02.6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升级。技术合同成交额3.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完成2.5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1.4%。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5家,同比增长10.7%。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8亿元,同比增长12.0%。全年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20项,认定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海右计划”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本土类创新团队1个、兼职创新人才2人,省海外人才项目1个。全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其中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截至2023年底,我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6%以上。

教育新生态逐步形成。总投资10.2亿元教育强县二期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初中进城及小学集中工作目标,教育强县布局调整目标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6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5.81%,提前完成省市县十四五学前教育任务目标。大力实施“育名师、创名校、铸名牌”工程,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学区化集团化改革。深化“强镇筑基”行动,4个镇街创建为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23年末各类在校学生8.09万人,其中,职业高中在校生0.33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0.90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77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98万人,幼儿园在校生1.0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0.01万人。2023年年末专任教师5808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37人,特殊教育学校41人,普通高中744人,普通初中1208人,普通小学2350人,幼儿园1134人。2023年全县高考再创佳绩,一本上线人数连续两年突破1200人大关、连续五年突破“千人”大关,本科上线2675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印发实施《商河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建立商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新评选县级非遗传承人26名,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2名、市级非遗传承人7名、市级非遗项目7个。新创非遗类文艺作品5部,非遗舞蹈《乐·舞金秋》荣获山东省第十四届“小飞天”奖。实施“百戏千影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戏曲进乡村”演出689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192场次。县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审,“你读书·我买单”活动为群众“买单”图书4460册,累计退还借阅押金近12万元。516个农家书屋统一采编全部纳入“五位一体”管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500余次。新增数字空间8个,阅读推广组织10个,亲子活动空间9个,老年听书馆6个,家庭图书馆2个,线上线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800余场次。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2023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52处,其中县办公立医院2家,妇幼健康服务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村卫生室324所,护理院2家,社会办医院3家,个体诊所99家。提出医疗改革行动,积极探索推进县域医共体发展新模式,分别以“1+1+7+N”和“1+3+5+N”模式,挂牌组建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推进以“八个统一”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任务。

九、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区建设提质增效。全年完成征收拆迁642户、征收拆迁面积9.29万平方米,完成率分别为124.41%、131.21%。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品质,对商西路、明辉路、花园街、彩虹路、人民路等路段进行绿化建设和提升,累计栽植乔灌木6909株,绿篱9.4万株,地被5.2万平方米。城区绿地面积966.64万平方米,绿地率40.11%,绿化覆盖率43.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86平方米/人。“余热助暖”项目建成使用,开发区玉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发电产生余热,经二次加热提温后向城区进行集中供热,增加城区集中清洁供暖1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为我县多元化供热开启了新纪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6天,优良率72.9%,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浓度分别为81μg/m3、44μg/m3、13μg/m3、28μg/m3、166μg/m3、1.1mg/m3。国控徒骇河刘成桥断面月均值达Ⅲ类水质;丰源湖、清源湖两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我县消防救援队共接处警情654起,抢救被困人员33人,疏散被困人员124人,抢救财产价值2558余万元,保护财产价值6287万元,未发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火灾事故和亡人火灾事故。查处各类交通违法14万余起,同比增长12%,其中酒醉驾1283起,同比增加450起。接警道路交通事故10472起,同比增加2599起;死亡人数54人,同比减少19人。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633621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4.08∶100。全年申报出生率6.46‰,申报死亡率4.29‰,自然增长率2.17‰。年末常住人口52.59万人,比上年下降0.1%,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3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6.74%,提高1.5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6元,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37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1元,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71,比上年同期缩小0.04,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98元,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872元,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39元,增长10.1%。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县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4553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9714.1万元;特困供养对象2335人,累计发放救助补贴资金4786.3万元;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12489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785.0万元;为全县7791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补贴资金787.6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幸福院运营管理。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全年完成179处农村幸福院等级评定工作,参评率和上星率均达到100%;新建3处日间照料中心、10处农村幸福院均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全县27名孤儿、16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6名重点困境儿童纳入关爱保障范围,发放保障资金507.5万元;救助本科大学生23人,发放救助资金9.2万元。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人数7.65万人,其中,企业参保5.8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1.8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94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2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41万人。年末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4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60万人。

注释:

[1]2023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商河统计年鉴——2024》为准。

[2]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等相关数据进行了修订。

[3]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农业成果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局;畜牧养殖场数据来自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县教体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户籍、社会治安、民用机动车、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县公安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相关数据来自县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数据来自县人社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商河分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县住建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县商务服务中心;文化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消防数据来自县消防大队;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县医保局;金融数据来自县人行;招商引资、外资数据来自县投促局;残疾人保障数据来自县残联;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商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