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多重挑战,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全市生产需求稳步回升,发展动能继续增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12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0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01.71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7亿元、增长5.4%;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5.6%、43.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2.6:52.3:35.1,二产业占比较2021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较2021年同期提高15.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45元。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值120.46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增长3.8%、林业增长9.0%、牧业增长2.3%、渔业增长2.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92千公顷,其中:早稻面积26.43千公顷,夏粮面积0.21千公顷,秋粮面积39.28千公顷(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11.11千公顷,双季晚稻面积26.66千公顷,玉米面积1.2千公顷,大豆面积0.16千公顷,红薯面积0.11千公顷,其他秋收旱杂粮面积0.006千公顷)。粮食产量45.87万吨,其中:早稻产量16.88万吨,夏粮产量0.21万吨,秋粮产量28.88吨(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产量9.56万吨,双季晚稻产量18.2吨,玉米产量0.95万吨,大豆产量0.07万吨,红薯折纯产量0.08万吨)。
全年油菜籽种植面积21.84万亩,同比增长3.5%,产量2.45万吨,增产4.9%;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6.99万亩,同比增长0.8%,产量69.54万吨,增产10.4%;瓜果类种植面积2.07万亩,同比增长4.0%,产量2.56万吨,增产4.4%。
全年生猪出栏122.59万头,牛出栏1.16万头,羊出栏6.71万头。生猪存栏74.43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67万头;牛存栏5.26万头,羊存栏6.3万只,家禽存笼314.94万羽。猪肉产量8.98万吨,牛肉产量,0.12万吨,羊肉产量0.11万吨,家禽产量0.52万吨,禽蛋产量1.06万吨,牛奶产量0.04万吨。
全年培育农产品加流通企业214家,其中,湘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31家、家庭农场2296家;休闲农庄(景点)、农家乐246家,创建泉湖、东郊、泉塘三个农业示范区,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美丽屋场40个,安排就业人员4620人,经营收入达4.2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8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趋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4.5%,其中,采矿业同比下降12.4%,制造业同比增长4.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2%。电工电气(电子信息)产值同比增长18.3%,绿色建材产值同比增长8.0%,医疗器械产值同比增长25.7%。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占GDP比重达42.2%,较2021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建筑业综合实力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1.92亿元,同比增长10.8%。新迁入建筑业企业14家,新办备案制施工劳务专业作业分包企业7家。全市共有建筑业企业222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09家,专业承包企业45家,施工劳务企业68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其中,国有投资同比下降23.3%,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6.6%。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8.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稳定,同比增长10.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20.8%。按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9.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6%。按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4%,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6.5%,民生工程投资同比增长40.7%,生态环境投资同比下降16.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2.9%。按结构看,建筑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3.1%,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32.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462.4%,其他费用投资同比下降69.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9%。
项目高质高效建设。全年实施重点项目211个,总投资78.8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69.14亿元;65个湘潭市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3.2亿元,省级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韶峰绿色建材产业园8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埃普特新生产基地和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运行。组织开展了2次“三个一批”仪式活动,共签约开工投产项目56个,总投资累计金额超300亿元,涵盖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电力建设等多个领域。
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双向下降。全年完成房地产业投资19.24亿元,同比下降28.9%。商品房销售额27.43亿元,同比下降21.1%,其中住宅销售额24.82亿元,同比下降11.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51.0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5.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9%。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逐步改善。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8%。乡村消费市场好于城镇消费市场,城镇消费同比增长2.7%,乡村消费同比增长3.4%,整体看乡村消费增速比城镇消费增速快0.7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0.9%、3.3%、0.6%、3.3%。限额以上基本生活类保持快速增长,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分别增长38.3%、18.8%、57.6%。
六、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外贸稳中向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3.94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12.27亿元,同比增长46.5%;进口1.67亿元,同比下降67.1%。其中经开区出口10.73亿元,同比增长39.3%;进口1.59亿元,同比下降64.8%。
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增效。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13.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00.25万美元;引进“三类500强”项目3个,总投资122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177.1亿元;引进“湘商回归”项目6个。外贸破零企业13家,倍增企业6家。新增境外投资备案的企业1家,注册金额500万美元,已超额完成任务。实现境外投资额340万美元;开展跨境电商的企业共9家,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3641万元。引进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个。
七、交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平稳恢复。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业务收入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同比下降2.0%,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增加值6.69亿元,同比下降2.5%;铁路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同比下降7.8%;邮政业实现增加值0.75亿元,同比增长4.3%。
交通事业添新成效。全年高速公路项目,醴娄高速湘乡段路基工程已完成92%的路基工程;益娄高速涧山互通完成施工图设计。干线公路,G240湘青线已完成初步设计;G240湘韶线湘乡段完成全部前期工作;韶峰南方物流大道已完成初步设计并获批复;韶水干线二期正在进行国土报批;长韶娄洪门连接线和金石连接线已完成工可编制,并报送省交通厅审查;G354丰年堂至白田镇段已完工通车;G320湘潭绕城线城区段已完成路基路面的90%。民生实事项目,完成农村公路150公里,安防工程100.5公里、危桥改造5座、资源产业路、旅游路24.2公里。养护有保障,全年共修整路肩4800多公里、路面换板2000多平方,沥青罩面6公里,路面修补26000多平方、修复破损钢护栏1800多米、施划标线160公里。全市省道路面优良路率达到96%。
县域旅游业资源丰富。全市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东山书院、茅浒水乡、水府旅游区),3A级旅游景区5处(陈赓故居、李卓然故居、曾国藩生平研究馆、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千年云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壶天镇),全国红色经典景区1家(东山书院),省级红色旅游景区(点)3家(陈赓故居、黄公略故居、韶山灌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棋梓镇),省级特色旅游名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泉湖村、浒洲村),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2个,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龙城宾馆、华泰大酒店、明月山庄),三星级旅行社2家(大自然旅行社、励志旅行社)。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质量提升。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4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非税收入4.91亿元,同比下降3.0%,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30.3%。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95.59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428.05亿元,比年初增加54.4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42.94亿元,比年初增加4.7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2.08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5.2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39.72亿元,增长9.9%,比年初增加12.6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18.41亿元,增长15.1%,比年初增加28.64亿元。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9.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64万人,乡村人口67.3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207人,死亡人口11061人。全年迁入1048人,迁出4149人。年末常住人口71.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6.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34.8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38%。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32840元,同比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22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6元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9,比上年缩小0.04。
从收入结构来看: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8035元,占比54.9%,增长6.8%;经营净收入5563元,占比16.9%,增长5.8%;财产性净收入3402元,占比10.4%,增长7.3%;转移性净收入5840元,占比17.8%,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4153元,增长4.8%;经营净收入3947元,增长4.4%;财产性净收入7433元,增长4.6%;转移性净收入9289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070元,增长7.5%;经营净收入6610元,增长7.1%;财产性净收入791元,增长6.8%;转移性净收入3605元,增长7.7%。
从消费结构来看:全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575元,增长6.3%。消费结构中,食品烟酒支出7338元,增长5.7%;衣着支出1935元,增长5.7%;居住支出5644元,增长4.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634元,增长5.5%;交通通信支出2470元,增长6.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156元,增长12.1%;医疗保健支出1956元,增长4.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39元,增长5.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31113元,增长4.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9154元,增长4.3%;衣着支出3235元,增长4.0%;居住支出5610元,增长4.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2205元,增长4.1%;交通通信支出3050元,增长4.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5128元,增长4.6%;医疗保健支出2106元,增长4.1%;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625元,增长3.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1987元,增长7.3%,其中食品烟酒支出6163元,增长6.1%;衣着支出1094元,增长5.1%;居住支出5666元,增长4.1%;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265元,增长5.5%;交通通信支出2094元,增长7.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527元,增长18.8%;医疗保健支出1859元,增长4.2%;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319元,增长4.8%。
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40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6.7%;失业再就业1938人,困难人员就业3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0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开展技能培训3802人次,创业培训679人;新增创业担保贷款83笔2555万元,其中小微企业4家1100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34%,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6%。全市共举办了76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学员3802人,其中“三高四新类”培训人1624人,“乡村振兴类”培训1031人,“稳就业类”培训1147人。共组织完成创业培训21期,其中SYB培训6期,IYB培训1期,网创电商班3期,网创直播班6期,模拟实训班4期,乡村领雁培训1期。
社会保障服务优质。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388家,参保人数80388人,累计发放养老金9.18亿元。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689人,养老保险缴费收入5.4亿元,总支付养老待遇5.34亿元。企业离退休人数 33909人,养老保险总支出14.27亿元。工伤保险全市参保单位1341家,实际缴费参保单位1161家,参保人数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3.82万人,总收入0.2亿元,总支出0.19亿元。城乡居民医保总参保人数683886人,其中职工医保参保人数61927人,农村居民参保6776959人,实现了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的目标。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农村低保7543户,14311人,月发放金额437.44万元,人均救助水平303.93元/月;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471户3417人,月发放金额131.36万元,人均救助水平383.12元/月。城市低保标准由550元/月·人提高至600元/月·人。全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从70元/月·人提高到75元/月·人。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09万元,救助1.16万人次。全市共有农村特困供养对象6337人,月发放金额380.22万元,发放标准600元/月·人。城市特困对象95人,月发放金额7.41万元,发放标准780元/月·人。
十、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城区学校98所,乡村学校266所。同比减少学校51所,其中31所由小学变更为小学教学点(按统计口径,教学点不计校数,其中8所已经撤销),撤并学校24所,新设学校4所。基础教育学校361所,其中幼儿园194所(另有58个附设幼儿班);小学115所(另有24个教学点);初级中学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8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其中职业高中学校2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
全市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共有学生101785人,其中城区学生60743人,乡村学生41042人。基础教育在校学生98599人,其中幼儿园17380人,小学生45942人,初中生21573人,普通高中生13573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31人。职业高中学校学生3186人。教育部门办的学校共有学生82679人,、幼儿园9320人,小学43109人,初中16649人,高中10941人,特殊教育学校131人,职业高中2529人。民办学校共有学生19106人,在幼儿园8060人,小学2833人,初中4924人,高中2632人,职业高中657人。
全市共有教职工8533人,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8283人,中职教育教职工250人。其中城区学校教职工4324人,乡村学校教职工4209人。基础教育教职工中,幼儿园2294人,小学2721人,班级中学897人,九年一贯制学校745人,完全中学775人,高级中学605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28人;特殊教育学校18人。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业高中228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2人。
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全市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4家,其中新增认定申报高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16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92家,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1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5.2%。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成果登记16个。完成技术合同份数212份,成交额达27.1亿元,同比增长170.1%。全市有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科普基地3家,市级科普基地5家。
十一、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30家。现有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1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本级文保单位32处,非遗项目49个(省级2个:云门寺庙会和金石石坝鼓),网吧20家,歌舞娱乐场所65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个、三星级宾馆3家、旅行社(分支、网点)18家、游泳馆8家、行业协会20个。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举办第二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湘乡赛区选拔赛,成功承办在洋潭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举办的湖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湘乡市第一中学、湘乡市东山学校等七所学校成功创建为湘潭市体育后备人才(2022年—2026年)基地。全年开展“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共计88场,“周末剧场”演出48场,公益电影播放3564场。“点单式”服务获评湖南省“最佳文旅志愿服务项目”,覆盖22个乡镇街道,授课78课时,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249人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设置医疗机构752家,其中,三级公立医院1家(人民医院),二级公立医院5家(二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康复医院、康宁医院),二级民营医院5家(东山医院、起蛟医院、张波口腔、民铭口腔、尚如湖铁医院),一级民营医院5家(一公司医院、爱尔眼科、金薮骨科医院、金薮中医骨伤医院、瑞康医院),18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服务中心,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村卫生室571家,门诊部9家,个体诊所122家,医务室13家。现有注册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266人;注册乡村医生297人(乡村医生注册系统588人);注册执业护士2779人。全市可开放病床5117张,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开放床位4429张。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储备土地2170亩,其中产业用地815亩,非经营性用地1355亩,出库土地1645亩。挂牌成交17宗共766.23亩,完成土地总价款8.92亿元,入库土地价款14.6亿元,其中工业用地106.18亩。
森林资源不断增长。全市森林地面积139.21万亩,森林蓄积量513.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7.07%。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 88.1%。全年完成营造林任务3.3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9万亩,封山育林0.45万亩,退化林修复0.8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完成营造林重点工程建设1.95万亩,其中退化林修复项目1.0万亩(人工造林0.11万亩,封山育林0.64万亩,油茶低产改造建设0.2万亩)。调配苗木80万株,其中杉木、枫香等常规造林苗木20万株,油茶苗木30万株,楠木等珍贵树种苗木30万株。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6起、死亡16人、受伤3人,同比减少10起、少死亡10人、少受伤4人,同比分别下降38.4%、38.5%、57.1%。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全年空气质量累计监测365天,优良天数31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1%,受外源污染输入和干旱气候影响,较2021年下降4.4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5μg/m3,同比下降2μg/m3,改善率为5.4%,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综合指数为3.53,同比上升2%,在全省综合排名84位,与上年持平。重污染天数为1天,比2021年减少1天。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文家滩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执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行业划分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4]2022年常住人口有关数据为全国统一组织开展的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调查标准时点为2022年11月1日零时。
[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