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是我县实现“十一五”规划良好开局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坚持“稳农带产业、兴工强支柱、开放促发展”经济发展思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战略机遇,锁定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完成了县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施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9.9%;第二产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5.04亿元,增长6.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53%、14.78%和45.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568元。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其中居住价格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8%。

二、农业

200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77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65%。全年粮食总产量99699吨,比上年净增4408吨,增长4.6%,粮食亩产157公斤,全年油料总产8550吨,增长1%。

2006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9940吨,禽蛋产量2325吨,生猪出栏278040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2.3%、4.1%、5.0%;畜牧业产值达2605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5.8%。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761千瓦,比上年增长7.7%;农用化肥施用量23296吨,比上年增加1658吨。全县有林地面积2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0900万元,增加值8600万元,较上年增长2.2%,占全县GDP的7.8%。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419万元,实现销售产值7223万元,较上年减少4.4%;产销率97.36%。

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天然大理石建筑板材(大理石材)全年完成162246M2,同比下降8.8%;原煤产量139128吨,同比增长78.5%;水泥41200吨,同比增长6.7%;屈家山锰矿完成产量23000吨、秦川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产量17647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0.6%、7%。

2006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613万元,较上年减少20.5%;拥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家,各类房屋竣工面积64711平方米,较上年减少4.6%,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21500M2,增长2.3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较上年增长13.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比上年增长7.3%。从三次产业分类看:一产完成投资6201万元,同比增长1.16倍;二产完成投资13029万元,同比下降7.48%;三产完成投资15329万元,同比增长0.4%。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完成投资300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倍。全县2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6174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1.1%,其中:6个投产项目完成投资2306万元,占年计划的103.9%;15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3518万元,占年计划的113.5%;8个争取新开工项目完成前期投资350万元,占年计划的18.7%。

五、商贸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86万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县级零售额15330万元,同比增长20.8%;县以下农村零售额22156元,同比增长13.1%。在行业分组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691万元,同比增长14.1%;餐饮和住宿业3795万元,同比增长38.3%。

六、交通和邮电

2006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793公里,等级路429公里,公路通村率91%。年末全县拥有机动车辆达2236辆,货运周转量13420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8221万人/公里、货运量216万吨、客运量168万人次,较上年分别增长2.1%、2.1%、1.9%、1.8%。

2006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180万元,较上年增长1%;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全县电话总数增加至33034门,较上年增长1.4倍,电话普及率11.8部/百人;移动电话36956部,增长0.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3.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598户,增长59.6%,便捷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总收入2316万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1440万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支出18677万元,增长23%。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52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7369万元、卫生事业费支出4437万元,都有较大增长。

期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41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4956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12.3%,居民手存现金大幅增加。

年末全县有各类保险公司5个,合计保费收入2144万元,增长28.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662万元,增长25.8%。

八、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卫生

2006年全县共有全日制小学266所(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教学点),在校学生24566人;有普通中学15所,在校学生1438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九年义务教育率97.9%,高中升学率57.9%,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高考本科上线639人,比上年提高14%,综合上线率71%。

继续夯实文化强县工作。成功举办了9期“月月喜相逢”文艺演出,县文工团全年送戏下乡101场,县电影公司送电影下乡1304场,社区秧歌队、腰鼓队逢勃兴起,群众性健身活动蔚然成风,各类体育赛事频繁。

2006年全县拥有医院、卫生院27个,拥有床位519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1.4张,较上年提升了7.8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数551人(以上不含诊所),防疫人员数313人,农村村级医疗网点32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384人。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38‰。

全县有线电视网络总长418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1738户,较上年净增888户,电视覆盖率达97.24%;广播覆盖率达95.81%,分别比上年高出0.74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保

2006年,全县总人口280656人,其中男性人口150566人,女性人口130090人。2006年出生人口3131人,死亡人口31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公安年报统计口径),非农人口26794人,占总人口的9.55%,农业人口253862,占总人口的90.45%,计划生育率100%。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241100人,其中:城镇人口57618人,城镇化水平达23.8%,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959元,较上年增长11.45%。下岗职工生活费发放到位,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的稳定。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32元,同比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75元。

2006年,全县劳动就业总人数110801人,其中农村就业93433人,我县继续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全年共输出劳务人员52341人次,劳务收入3.15亿元,劳务人均年收入6018元。

2006年,共实施重点村建设19个,移民搬迁140户600人,代赈移民322户1407人,进一步改善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共解决温饱0.9万人,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1万人。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31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83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06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937人;新增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县217499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86.3%;按照城市居民最低保障规定,对全县2808户3684人发放低保保障金400.5万元,为农村低保对象发放资金217.2万元;全年发放救灾款70万元,救灾粮11.5万公斤,下发救灾棉被和衣物1.9万余件。

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紧紧围绕我县打造“山水园林观光城市”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环境治理专项行动,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全年共投入环保建设资金580万元,主要污染物综合处理率达71%,城乡居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注释:

1、本公报中总值、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总值、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县公安局户籍年报数。

3、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