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黔东南州统计局

2007年3月1日

2006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抓住“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克服各种困难,全州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呈现出经济发展较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物价水平低幅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期开好头、起好步的预期目标。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州生产总值16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4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6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5%、33.3%和44.2%。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32.1%、27.1%、40.8%调整为30.9%、27.9%和41.2%。

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73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约合479美元。

二、农    业

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克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2006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8466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8.4%。其中:农业产值419850万元,增长5.1%,林业产值84921万元,增长15.7%;牧业产值284303万元,增长9.9%;渔业产值26529万元,增长6.9%。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州种植业实现增加值283621万元,比上年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31.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菜籽种植面积5.30万公顷,增长2.6%;蔬菜种植面积6.31万公顷,增长1.8%;青饲料种植面积2.19万公顷,增长25.8%,绿肥5.40万公斤,增长4.4%;年末茶园面积0.55万公顷,增长17.8%。烤烟、药材、果园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17.8%、1.0%和4.8%。主要农产品中,粮食总产量再次刷新历史历史记录,油料、糖料、棉花等产品产量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茶叶、水果麻类、烤烟产量比上年有所下降(见下表)。

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优质果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推进。2006年,全州实现林业增加值627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完成营造林面积2934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714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18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2208公顷,其中天保工程完成15675公顷,珠江防护林工程完成1334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与上年相比,生漆、油茶籽、棕片、乌桕籽、松脂、核桃、银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小杂竹和花椒分别增长183.2%和149.0%;油桐籽、五倍籽、竹笋片、板栗、山核桃等产量下降(详见下表)。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36152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9.1%。肉类总产量23.5万吨,增长9.2%;禽蛋产量0.89万吨,增长18.1%;牛奶产量0.10万吨,下降23.2%;各类畜禽数量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减(见下表)。

水产品产量增加。全年水产品产量2.21万吨,比上年增长7.0%。实现渔业增加值21981万元,比上年增长6.4%。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43.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1%;全州有大中型拖拉机5005台,比上年增长45.6%;小型拖拉机407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4403台;农用运输车4577台;机动脱粒机3995台。本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6.04千公顷,其中: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千公顷,本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8千公顷。本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州累计饮水安全达标人数达167.68万人,其中本年新增饮水安全达标人数12.51万人。农村电网一户一表率达到92.6%,基本上实现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

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全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政府扶贫项目2427个,财政扶贫资金11136.49万元,贫困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全州对42.3万农村特困人口实行长期救助。完成了17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选定州办试点村4个,县办试点村23个,一批文明生态富裕村逐步兴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州采取措施努力缓解电、煤等生产要素供求紧张的状况,克服主要高耗能产品铁合金、工业硅等价格下没,销售不畅等困难,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州辖区内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07亿元,增长16.8%。全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9.6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54.4%;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6.51亿元,占45.6%,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州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显著。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发电量、饮料酒、沙、人造板、铁合金、工业硅、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硫酸产量下降20.8%。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62.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总额3.99亿元,比上年增长77.2%。亏损企业122户,企业亏损面45.5%,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4577万元,比上年下降40.3%。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9.05%,比上年下降4.08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46次,比上年上升0.1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0.35%,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77.40%,比上年上升7.4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有所减慢。全年实现增加值99715万元,比上年增长5.2%;资质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6.67万平方米,下降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70万平方米,下降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全州继续将加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措施,努力扩大投资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卫生、教育和生态环境等建设,一批建设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06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90亿元(含玉三高速黔东南段、三凯高速路投资),比上年增长8.6%。其中: 50万元以上项目共完成投资(含玉、凯高速路)7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20亿元,比上年下降3.3%;城乡私人投资以及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完成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全州5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水力发电4.28万千瓦;原煤开采119万吨/年;各类院校学生席位41650个,建筑面积100013平方米;医院病床749张;宾馆、旅馆、招待所客房数155间,面积3350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31公里 ;城市道路扩建面积10.48万平方米;新建公路1125.73公里;改建公路7公里,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4.38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5万吨/日;新建独立公路桥梁8座,共计859延长米,锌冶炼3000吨/年,电解铝30000吨/年。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州公路里程达6884.1公里,全社会公路、水运货物周转量95872万吨公里,增长17.9%,旅客周转量202095万人公里,增长16.0%。

邮电通信业不断发展。全州邮电业务收入完成73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70.07万门,比上年减少1.98万门。全年办理邮政函件253.13万件,增长7.7%;全州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4.55万户,增长9.0%,其中:市内电话14.3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5.63万户,小灵通用户11.81万户,公用电话2.74万个;移动电话用户53.10万户,增长34.7%;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3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部/百人;互联网宽带(ADSL)用户41056户,增长83.2%。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全州商业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06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5.86亿元,增长18.1%;餐饮业5.46亿元,增长8.7%;其他行业1.08亿元,增长5.5%。按城乡划分,城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县城为2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县以下为1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小幅上涨。据凯里市城市物价抽样调查,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与上年相比,上涨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5%,在消费品价格中,居住类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达到3.8%、3.5%,其次是家庭备用品及服务上涨0.8%、医疗保健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0.1%。除此之外,衣着和通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7.6%和0.8%。(见下表)。

七、对外经济协作和旅游

对外贸易有所回落。全州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39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7.0%,其中:出口390万美元,下降6.5%,进口1万美元,下降99.99%。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全州引进协作项目228项,实际完成195项,引进合同资金37.41亿元,实际到位46.33亿元,比上年增加3.88亿元,增长9.1%。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州接待境外游客共计4.77万人,比上年增长43.5%。其中:国外旅游者2.37万人,港、澳、台同胞1.40万人。接待国内旅游者629.87万人,增长155.0%。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全年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151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422万元,增长15.6%;财政支出459039万元,增长15.5%。

税收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全州各项国税收入共计入库72531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州地方税收入库共计61903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20.4%。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2006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46853万元,比年初增长18.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5314万元,比年初增长22.7%;各项贷款余额1495662万元,比年初增长24.4%。

保险业有所发展。全年全州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327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125万元,增长13.1%;人身保险费收入22607万元,增长14.3%。全年全州赔款支出6996万元,增长1.9%,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712万元,增长5.4%;人身险赔付金额1285万元,下降12.7%。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州有高等本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5995人,比上年增长23.2%,其中;有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本科学生1254人;高等专科学校2所,在校学生7110人,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中学291所,在校学生28230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7所,在校学生30233人;普通小学1852所,在校学生46048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85%;幼儿园在园幼儿72848人。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两基”攻坚力度,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两基”攻坚达标,“普九”人口覆盖率100%。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累计投入资金5.1亿元。全年扫除文盲35110人,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2006年全州普通高考录取本科学生人数为5544人,录取专科学生人数为4913人,中职单报高职录取专科学生人数为781人。

科学技术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获得省级项目17项,项目资金共147.5万元。全年现有专利232项,共22家企业拥有专利授权。加强了中药材GAP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GAP技术研究,全州已有17家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79万亩,种植品种77个,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土种已通过国家GAP认证。我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苗药侗药标本库,收藏中药、民族药标本2300余种。已完成“痹必康”治疗类风湿和“板汀佳”治疗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疗效苗药试验研究。全州共评出科学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7项、四等奖33项。新审批和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2家。

文化、广播、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全州共有文化馆14个,职工人数113人,图书馆17个,博物馆5个,群众艺术馆3个,文物管理所16个,民族文化工作队15个,专业剧团1个。有线广播电视站16个,电视差转台506部,卫星收转站72029座,电视覆盖率94.41%,广播覆盖率78.56%。全年出版杂志60.6万册,出版报纸515万份。年末全州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7卷宗,19.72万件。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州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18个,其中:医院34个,乡镇卫生院206个,街道卫生院5所,妇幼保健站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采供血机构6个,医学科研所1个,卫生监督所17所。全州实有医院病床6560张;卫生技术人员7545人,其中:执业医师2604人,执业助理医师1391人,注册护士2134人,社会诊所、医务室332个,卫生技术人员828人。村卫生室2395个,医生和卫生员3582人。凯里市、三穗、镇远、岑巩、麻江五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03333人,参合率达71.41%。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我州在参加全省青运会中,共获15.5块金牌、15块银牌、17块铜牌,有2人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23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在2006年全省体操冠军赛中,我州体操队在两个组别14个项目的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11枚银牌、8枚铜牌,有8名运动员进入省集训队。此外,我州承担了国际国内比赛任务,首次举办全国高水平赛事——“锐红房地产全国青年篮球(男子)邀请赛”; “中国?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国际公开赛”在麻江县下司成功举办。

十、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6年,全州人口出生率为14.0‰,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年末常住总人口444.62万人,比上年增加2.90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36.45万人,女性205.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 364.01 万人,其中苗族 187.12 万人,侗族141.63  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凯里市城市居民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3%;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030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3.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8.82%,比上年下降0.79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842元,实际增长5.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68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2.5%,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

城乡居民家庭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81平方米;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66平方米。

十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州从业人员256.12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0.8%,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2.97万人,增长1.5%,农村从业人员223.15万人,增长0.7%。年末全州实现新增就业1387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62人,“4050”下岗人员再就业9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24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66816人,比上年末净增4199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数达23091人,比上年末净增1578人,发放离退休养老金19291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433人,比上年增加2963人。全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11639人;比上年增加13292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金10464万元,比上年增加1696万元。全年政府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济56.4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58万人次,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4080万元,比上年增加108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有所发展。2006年,全州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2个,社区服务中心10个,全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88所,有床位1037张,收养人数493人,发放金额491.50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达12272人,金额5301万元。本年接受社会捐赠人员达44070人,接受社会捐赠金额126万元。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300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年末全州县以上环境保护系统机构17个,职工人数183人,其中: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测人员33人,监察队17个,监察人员65人。全州自然保护区(点)23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州级保护区9个,县级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5126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6.6%。有风景名胜区1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9个,县级4个,风景区面积2111平方公里。

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据凯里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空气质量主要指标,二氧化氮年均值0.018毫米/立方米,达国家二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0.102毫米/立方米,达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值0.97毫米/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6毫米/立方米;降尘量16.23吨/平方千米,比上年下降0.76吨/平方千米;城市降水年均PH值4.47,城市酸雨频率73.1%,比上年下降8.8个百分点。

2006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收支矛盾仍旧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工业化程度低,规模小,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06年末人口总数为贵州省统计局提供的1/10万人口抽样调查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系州计生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