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武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抢抓机遇,克难攻艰,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武穴,全市经济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13亿元,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46亿元,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66亿元,分别增长4.9%、19.3%、13.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8.41:38.42:33.17,一产业下降了3.4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2.19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了1.2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 34.7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5.2%,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保持稳定。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2.8%,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84%,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9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横向比较发展不快,城乡发展不平衡,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7%。其中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12.66亿元,比上年增长8.62%,林业0.15亿元,下降18.3%,牧业6.48亿元,下降1.2%,渔业3.14亿元,增长2.9%。种植业生产态势良好。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33.0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三大农作物产量呈现“一稳两增”的良好态势。全年粮食产量31.45万吨,与上年持平;棉花总产1.19万吨,比上年增产0.38万吨,增长47.13%;油料总产6.07万吨,增产0.44万吨,增长7.85%。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6.17万吨,与上年持平。出栏生猪60.14万头,比上年下降0.1%;出栏牛0.71万头,比上年增长38.6%;出栏羊0.53万只,比上年下降18.1%;家禽出笼215.9万只,比上年下降23.8%;渔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水产品达到4.14万吨,比上年增长6.6%。养殖面积大幅增加,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2.08万亩,比上年净增2.01万亩,增长20%。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到2006年末,全市耕地面积达34.4千公顷(折合51.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8千公顷(折合37.19万亩),比上年净增0.78千公顷(折合1.17万亩),增长3.2%;旱涝保收面积19.31千公顷(折合28.96万亩),净增0.4千公顷(折合0.59万亩),增长2.1%,全市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7.5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63万千瓦时,增长5.4%;农村用电总量为13124万千瓦时,增长28.3%。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2.8%,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居各大行业之首。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25.6%。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17 亿元,增长19.5 %,实现利润0.87亿元,增长17.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5.74%,比上年提高了19.39个百分点。医药、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行业完成产值6.35亿元,化工行业完成产值9.37亿元,建材行业完成产值4.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0.6%、30.4%和16.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年生产维生素B20.22万吨,比上年增长0.4%,氮肥2.84万吨,增长14.5%,磷肥12.5万吨,增长13%,塑料制品0.89万吨,增长43.6%,水泥208.8万吨,是上年的3.4倍,服装304万件,是上年的2.4倍,啤酒1668万升,是上年的19.4倍。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全市具有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7个,比上年增加1个,从业人员0.93万人,实现利税总额8941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增长4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78%,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增长15.44%。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下降18.93%。全年施工项目214个,其中新开工196个,已建成投产177个,项目竣工率达82.7%。城网建设与改造、广药核黄素扩建、祥云四氯间苯二酚和110KV高压变电站、金百利年产10万吨啤酒等重点工程如期完成,华新二期、污水处理厂、通村公路和祥云年产40万吨高效肥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9.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13.04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额1.08亿元,其中住宅1.06亿元,商品房平均房价达820元/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道路交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57公里,比上年净增500公里,增长58.3%。农村通公路(硬化)行政村的比重达59.9%,比上年提高了52.4个百分点。公路运输工具拥有量继续增多,公共交通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年末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2287辆,其中载客汽车1897辆,载货汽车达到390辆。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旅客周转量3.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1%。其中:公路3.5亿人公里,增长3.0%;水运0.1亿人公里,增长6.9%。完成货物周转量14.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7%。其中:公路6.2亿吨公里,增长3%;水路8.5亿吨公里,增长13.3%。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4.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2%,到达量26.87万人次,与上年持平,铁路货物发送量17.31万吨,增长0.9%,到达量22.56万吨,增长49%。

邮电通讯业加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1亿元,增长26.4%,电信业务总量1.23亿元,增长11.8%。全年投递国内平常信件21.7万件,国内特快专递4.27万件,订销报纸716.1万份,杂志10.7万份。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05万户,增长6.4%。其中城市用户5.35万户,农村用户5.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5.2万户,增长16.9%,每百人拥有电话35.34部,比上年增加7部;宽带用户0.89万户,增长27%。

旅游经济增长较快。全市共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21个,拥有星级饭店5个,客房总数485间。全年共接待接待国内游客33.6万人次,增长26.8%;实现旅游收入0.63亿元,增长39.1%。

六、国内外贸易

2006年,在国家扩大内需激活居民消费大背景下,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增加。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7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2亿元,增长13.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3.9%。随着消费观念转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据限额以上批零企业统计:通迅器材、家用电器、石油及制品类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为:53.9%、32.2%、20.8%。从行业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1亿元,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亿元,增长15.3%。

外贸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38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市自营出口企业达8家,其中出口额过100万美元的有6家,过1000万美元的1家,与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出口产品达到5个大类,其中医药产品出口额达3425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9.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55万美元,是上年的6.1倍。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加强财源建设,加大税收征管,严格预算约束,努力增收节支,共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收0.86亿元,增长21.9%。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收0.24亿元,增长13.4%。财政支出5.76亿元,增长25.5 %。

金融运行平稳,各项存贷余额款稳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7.95亿元比上年净增7.79亿元,增长19.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7.71亿元,净增4.94亿元,增长15.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0.59亿元,比上年净增0.64亿元,增长3.22%。

八、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7所,2748个教学班,教职工达7741人,在校生13.23万人。其中,电大分校一所,在校生826人,普通中专2所,在校生1238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4528人,职业初中3所,在校生257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75万人,普通初中45所,在校生4.35万人,小学206所,在校生5.8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7人,全市拥有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0.62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8%。师资力量继续加强。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350人。比上年增加1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重达38.9%,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达1697人,比上年增加了5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重达64.6%,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103.1万平方米,拥有计算机4438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12.4%。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1个,其中影剧院1个,全年演(映)出249次;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50场,新排上演剧目3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2万册,全年总流通量达12.5万人次;博物馆1个,馆藏品1.49万件(套);文化部门全年共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拥有调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发射台各一座,可同时无线转播3套电视节目和2套广播节目;拥有有线电视台一座,全天候转播32套电视节目。城乡一体的广电光纤网络已基本建成,95%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全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4.3%,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4.7%。

卫生事业稳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65个,其中市级综合医院3个,中医院1个,卫生院16个,卫生所42个,专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采血站1个;共拥有卫生床位2350张;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技术人员200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 165人,注册护士510人。全年诊疗76.97万人次,健康检查25.82万人次,入院治疗3.59万人,出院病人治愈率达67.4%,好转率达2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转日趋规范,全市有39.26万名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9.3%。

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城区居民的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健身项目不断增加,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程度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体育运动场地471个,比上年增加6个,其中,全民健身场地增加至45个。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6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1.7万人,参加地级以上比赛获奖34人,其中省级以上比赛获奖15人。全市等级运动员发展至32人,比上年增加5人,等级裁判员28人,增加3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14.3万人,在校学生达标率达93%。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日益增强,城乡居民生存环境有所改善。2006年末,建城区面积达到24.36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252公里,道路面积达49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24.29平方米;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达10.2万立方米,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199.8公里,年供水量2989.5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6.59%;液化气储气能力为550万立方米,供气总量7698万立方米。现有公共汽车92辆,有9条运营线路,运营线路总长达146公里;现有出租车201辆,居民出行十分便利。城区园林绿地面积48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9.75%;绿化覆盖面积63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36%。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63%。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9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在纳入环保部门统计的24家企业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率为2.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年全市未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88起,死亡22人,与上年持平,直接经济损失86.84万元,下降2.5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41.3%,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其中道路交通事故95起,火灾事故87起,矿山企业发生事故4起,危化单位发生事故2起;烟花爆竹、建筑行业、在籍船舶水上交通事故及特种设备事故均为零。

十一、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28 ‰,人口死亡率为3.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3‰,比上年低0.39个千分点。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74.2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9.39万人,女性人口34.8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00(以女性为100),与上年持平,新生婴儿性别比为117:100(以女性为100)。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48元,比上年净增718元,增长11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311元,比上年净增415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比上年净增335元,增长10.9%。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5077元,比上年净增610元,增长13.7%。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2006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 %,城镇新增就业4612人。全市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98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员1808人 ,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员8621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5845人,生育保险正在组织实施,社保基金结算中心已正式成立,启动工作正在进行。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共有各类福利院85个,拥有床位3178张。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2个。农村传统救济人数达1.4万人,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年末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万人,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的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