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中等规模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4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9%,实现了预期目标。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16.8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14.83亿元,增长9.4%。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4%,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0.6%,金融保险业增长42.7%,房地产业增长4.9%。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1.6:35.9:32.5变化为32.1:36.1:3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8178元,折合1019美元(按100:802.8换算)。
市场价格总水平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居住类和食品类价格涨幅居各大类之首,分别上涨7.5%和3.6%,烟酒类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类、医疗保健类和交通通讯类价格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4%、0.8%和0.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5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05%。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业税及附加全部取消,粮食直补政策全面落实。国有工业企业、国合商贸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通过改制已大部分转民。市域经济民营化程度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总体向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尚待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快速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其中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11.14亿元,比上年下降1.9%,林业0.18亿元,增长28.5%,牧业7.61亿元,增长20.6%,渔业3.22亿元,增长6.5%,农林牧渔服务业0.13亿元,与上年持平。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82千公顷,(折合133.24万亩),比上年增长3.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1.63千公顷(折合77.45万亩),增长0.6%。受气候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31.67万吨,减产2.7%;油料产量5.63万吨,减产1.7%;棉花产量8113吨,增产16.9%;蔬菜产量21.06万吨,减产1.3 %;茶叶产量50吨,增长36.7%。生猪出栏60.2 万头,增长27.4%;家禽出笼283.3万只,下降6.1 %。水产品总产量为3.88万吨,增长6.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9公顷(折合2.43万亩),是上年的5.3倍,幼林抚育面积1738公顷(折合2.61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达22.9%。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到2005年末,全市耕地面积达34.7千公顷(折合52.1万亩),比上年净增0.7千公顷(折合1 万亩),增长2.1%;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4.01千公顷(折合36.03万亩),比上年净增1.02千公顷(折合1.53万亩),增长4.4%;机电排灌面积15.59千公顷(折合23.94万亩),净增0.76千公顷(折合1.14万亩),增长5.1%;旱涝保收面积18.92千公顷(折合28.37万亩),净增0.57千公顷(折合0.86万亩),增长3.1%,全市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7.35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9万千瓦时,增长5.8%;农村用电总量为10230 万千瓦时,增长15.9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31.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8%,居各大行业之首。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3亿元,增长27.1%。医药、化工、建材三大支柱行业发展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行业完成产值5.6亿元,化工行业完成产值9.17亿元,建材行业完成产值2.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2%、36%和11.6%;运行质效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35亿元,增长13.3 %,其中利润0.74亿元,增长2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3.95%,比上年提高了7.8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全年生产核黄素2135吨,比上年增长0.1%,喹乙醇1325吨,增长31.6%,酮基布洛芬67.6吨,增长18.4%,磷铵(实物量)24.2万吨,增长0.8%,复混肥(实物量)10.59万吨,增长33.0%,水泥61.65万吨,增长3.1%,啤酒1.27万吨,增长17.1%,服装128.4万件,增长10.1%。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全市具有三级及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2家,从业人员0.8万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9万平方米,增加23.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33.7%,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和21.9个百分点。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3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7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3.18亿元。全年施工项目200个,其中新开工183个,已建成投产173个,项目竣工率达86.5%。华新水泥一期工程、中百仓储、广药核黄素改造、110KV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如期完成,三期移民建镇、城网改造和通村公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4.3%。全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10.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0.3万平方米;商品房实际销售额0.9亿元,其中住宅0.77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贸易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19.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9.23亿元,增长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8.6亿元,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78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零售额0.41亿元,增长0.96%。
外贸出口活跃。全年共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3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05%。全市产品出口企业达8家,比上年增加2家,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家,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产品出口到25个国家和地区,对美国、香港、印度、德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分别达到601、378、232和202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42.4%。在出口产品中:医药产品出口3008万美元,增长53.3%,占出口总额的9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5万美元,下降87.8%。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41 亿元,比上年增长5.4%。
全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运输量824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其中:公路605万吨,增长4.9%;水运219万吨,增长5.3%。完成旅客运输量998万人,比上年增长1.1 %。其中:公路923万人,增长0.5%;水运75万人,增长8.7%。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857.35公里,比上年增长2.3%,其中乡道426.2公里,比上年净增11.94公里,增长2.9%。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到达量26.9万人次,增长8.4%,铁路货物发送量19万吨,增长30.1%,到达量17万吨,增长10.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17亿元,增长23.9%,电信业务总量0.48亿元,增长10.5%。全年投递国内平常信件49万件,国内邮政特快业务4.15万件;年末城乡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达10.3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7万户,增长12.7%,移动电话用户达13万户,增长13%。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由上年末的28.34部/百人提高到31.88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0.7万户,增长57.4%。
全市拥有三星级以下宾馆4家,拥有旅行社3家,持证导游人员15人。现有旅游营业景点5个,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旅游收入0.26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收7204万元,增长22.5%,其中市级一般预算收入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各项税收收入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8.4%,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3.8%。全年财政支出4.6亿元,增长17.9%,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07亿元,农业支出0.24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0.41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达32.77亿元,比上年末净增3.95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9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3.0%。
年末全市有上级延伸保险机构6家,全年保费收入6253万元,增长20.6 %。赔款支出1251万元,下降15.6%。
八、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现有各类学校310所,28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75万人。其中,电大分校1所,在校生879人;普通中专2所,在校生1107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0.34万人;职业初中4所,在校生0.05万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61万人;普通初中43所,在校生4.57万人;小学221所,在校生6.3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6人;全市拥有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0.6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6%。
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178人,比上年增加24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4.5%,比上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641人,比上年增加12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2%,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99.8万平方米,图书藏量166.7万册,拥有计算机3949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6%、3.5%和29.3%。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50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达13.6万人次;文化馆站13个,共组织文艺活动49次,举办训练班69次;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1.6万册,总流通量达12.1万人次;博物馆1个,馆藏品1.48万件(套);改制后的电影公司(风云影业有限公司)从9月份正式开业放映,共放映600场次。文艺团体发展迅速,8个文艺社团茁壮成长,文艺园中百花齐放,《大江》、《广济诗词》、《武穴书坛》、《大众故事》等文艺刊物深受欢迎。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建有调频广播电台1座,发射功率为1千瓦。建有电视台一座,有线电视台一座,全天候转播36套电视节目。截至2005年末,城乡一体的广电光纤网络基本建成,95%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新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用户0.4万户,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9%,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3%。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1个,其中市级综合性医院4个,中医院1个,卫生院14个,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48个,专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采血站1个;共拥有卫生床位1266张;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技术人员2040人,占医疗机构总人员的84.1%。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886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3.4%,注册护士493人,占24.2%。全年诊疗人次数达69.79万人次,健康检查27.8万人次,入院治疗人数达3.27万人,出院病人治愈率达69.3%,好转率达2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了新进展,2005年全市农村有33.06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61.3%,当年报销支出1117.9万元。
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城区居民的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健身项目不断增加,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程度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体育运动场地465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全民健身路径增加至20个。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5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达1.7万人,参加地级以上比赛获奖40人,其中省级以上比赛获奖12人。全市等级运动员发展至27人,比上年增加4人,等级裁判员25人,增加2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14.6万人,在校学生达标率达96%。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日益增强,城乡居民生存环境有所改善。2005年末,建城区面积达到24.26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达232公里,道路面积达46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22.7平方米,路网密度为1.93公里/平方公里;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达10.2万立方米,自来水供水管道总长183.8公里,年供水量1175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4.5%。液化气储气能力为550万立方米,供气总量7500万立方米,用气户数5.5万户,燃气普及率95.1%。现有公共汽车105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标台)3.9辆。现有出租车262辆,居民出行十分便利。城区园林绿地面积48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7.5%;城区公共绿地面积21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24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6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100%;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4130万元。污水处理厂筹建、东港清淤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2%和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未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3.3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20人,出生率为6.85‰;死亡人口2952人,死亡率为4.03‰;全年净增人口2433人,自然增长率为2.82‰。男女性别比基本稳定。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8.94万人,女性人口34.4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08%和46.92%,男女性别比为113:100(以女性为100),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生婴儿性别比105.9:100(以女性为100),出生比例趋向协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30元,比上年净增600元,增长10.1%;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67元,比上年净增223元,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8%。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1.44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4467元,比上年增加525元,增长13.3%。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7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6万人,增加1.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12万人,增加0.12 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为0.2万人。全年养老保险基金共支出4544万元,医疗保险基金支出88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32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75个,比上年增加30个,拥有床位4391张,增长94.6%。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62个。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人数为2894人,集中供养率达100%。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5万人,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中应保尽保的目标。
注:
1 、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