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抓项目、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思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运行态势,为"十一五"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全县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从业人员和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投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内外贸易活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文教卫事业健康发展。
一、综合
全县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48949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8887万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175万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5435万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7.5:26.2:36.3调整为2006年的34.5:27.6:37.9。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4和1.6个百分点。
从业人数和职工工资稳步增长。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7.9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82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人;第二产业12.88万人,比上年增加1.90万人;第三产业16.21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城镇就业人员6.37万人,比上年增加0.70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4%。全县城镇单位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8737元,比上年增加1123元,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216元,比上年增加1076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二是工业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聚群,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压力增大。三是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二、农业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66057万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145623万元,同比增长5.6%;林业产值5628万元,比上年增长28.8%;畜牧业产值61836万元,同比减6.5%;渔业产值50855万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2115万元,同比增长8.2%。
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94.11万亩,比上年减少1.28万亩,粮食总产量41.37万吨,比上年减5.5%;油料播种面积44.81万亩,比上年减少2.21万亩,总产量63565吨,比上年增长2.1%。棉花播种面积6.66万亩,比上年增长96.5%;棉花产量7016吨,比上年增长99.9%;蔬菜播种面积42.79万亩,比上年减少2.6%,蔬菜产量331430吨,比上年减2.0%。
全县2006年出栏牲猪40.10万头,比上年增长6.4%;家禽出笼382.3万只,比上年增长8.9%;禽蛋产量25330吨,比上年增长1.7%;水产品产量65080吨,比上年增长4.1%。年末全县农村用电量11488万千瓦时,增长20.0%;农业机械总动力18.6万千瓦,增长7.8%;化肥施用量(折纯)3.33万吨,比上年减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保持高位运行。2006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182837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1486万元,按价格紧缩法计算,增长30.7%。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产值58883万元,同比增长37.7%;重工业完成产值123954万元,同比增长3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11。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49926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1%。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4824万元,同比增长60.0%;完成利税总额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继续攀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4.45万吨标准煤,工业能耗比上年净增6.44吨标准煤,增长35.8%。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由2005年的3.32吨标准煤上升为2006年的3.98吨标准煤。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县三级及三级以上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27802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建筑单位新开工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9.23上年增长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95541万元,同比增长23.2%。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67521万元,比上年增长40.1%;房地产投资3659万元,比上年减13.7%。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500KV变电站、江北公路、罗兰公路、丁麻路、通村公路、农村能源建设、福瑞德、天雄汽配、南城水厂、神鹭水产品、闻一多职校等26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共投资64180万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67.1%。
五、贸易和物价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5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县以上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8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7298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4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31909万元,增长21.2%;其他行业4969万元,增长10.7%。全年外贸出口额完成615万美元,增长47.8%。
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8.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4%,衣着类价格上涨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1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4.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5%。
六、交通和邮电
2006年全县货物周转量2519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8%;旅客周转量4919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3%。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172万元,比上年增长5.0%;电信部门完成业务总量4804万元,比上年增长2.5%;本地交换设备容量达到156432门;本地交换设备实占容量127872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10220户,比上年增加5218户;邮政业务总量2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移动通信部门业务收入8276万元,比上年增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8288户,当年新增2991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056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6.3%,其中,地方一般财政收入13802万元,同比增长16.2%,地方工商税收5451万元,同比增长2.5%。分部门看,国税完成6431万元,同比增长29.0%;地税完成8138万元,同比增长17.1%;财政部门完成14487万元,同比增长24.3%。财政总支出514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8700万元,比上年增加94769万元,增长2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24676万元,比上年增加66685万元,增长1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7724万元,比上年增加15783元,增长9.2%。
全年保费收入559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财险保费1186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寿险保费收入4406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各类赔款及给付28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普通中学43所,在校生88452人。其中,完全中学2所,在校生2102人;高级中学7所,在校生20988人;初级中学32所,在校生63717人;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117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4.9%;小学校175所,在校生7.10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72人;全县各类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8512人。
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取得新成果。2006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项;申请专利技术9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全县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3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业余演出团体13个;博物馆2个,藏品5.1万件;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8.3万册。广播覆盖率98%;电视覆盖率98.5%。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县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39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26个,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各1个。卫生技术人员2942人,执业医师1098人,注册护师护士683人。实有病床床位1411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举办综合运动会1次,举办单项比赛58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次,参加人员近万人。在全国体育舞蹈比赛中获得二金一银二铜的好成绩;在全省摔跤比赛中获得二块金牌一块银牌一块铜牌,在全市"苗子杯"少儿乒乓球赛中获得一块金牌一块铜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低水平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1028742人,其中,男性人口538386人,占52.3%;女性人口490356人,占47.7%。全年出生人口8237人,出生率为8.01‰;死亡人口3863人,死亡率为3.75‰;自然增长率为4.26‰。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5元,比上年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3053元,比上年净增305元,增长11.0%;其中,工资性收入1366元,比上年增加260元,同比增长23.5%;家庭经营收入1579元,同比增长1.4%;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108元,同比增长27.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全县企事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572人,其中,参加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940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8302万人,比上年增加2519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8454人,比上年增加1768人。全县城镇居民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居民获得政府特困补助的共40297人,其中,农村居民获得政府特困补助24920人。
注: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2006年浠水县情》刊登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