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浠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

选择区域:>>

浠水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浠水调查队

2018年,浠水县紧紧围绕“一心三区”战略部署,紧扣“六个三”战略举措,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信心,克难攻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平稳,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一、综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89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44亿元,同比增长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2.57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7:34.1:38.2调整为24.4:33.7:41.9。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8.8%、8.6%、4.3%、14.1%、37.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845元。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服务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指数上涨1.6%,衣着指数下降0.6%,居住价格指数上涨3.8%,生活用品及服务指数上涨3.6%,交通和通信指数上涨1.9%,教育文化和娱乐指数上涨2.1%,医疗保健指数上涨0.2%,其它用品和服务指数上涨0.1%。

全县拥有市场主体存量60268户,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9120户,个体工商户50054户,农村专业合作社1094家。当年新增市场主体2671户,其中企业772家、个体工商户174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52家。注册资金总额306.13亿元,其中企业注册资金234.08亿元。全县当年新增“三品一标”3个、湖北名牌4个。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4.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0.02亿元,林业产值4.14亿元、畜牧业产值29.23亿元、渔业产值26.08亿元、农业服务业实现产值5.46亿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5.91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9.38万亩,比上年减少5.5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9.21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43.01万吨,比上年增加1.06万吨,其中,夏粮产量0.66万吨,比上年减少0.04万吨;秋粮产量42.35万吨,比上年增加1.11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2.03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全年棉花产量0.53万吨,比上年减少0.33万吨。全年油料产量6.58万吨,比上年增加0.34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4.65万吨,比上年增加0.19万吨。

全县当年造林面积3.43万亩,四旁零星植树180万株,幼林抚育面积3.89万亩,苗木产量1300万株。

全县牲猪出栏63.81万头,同比下降5.2%;家禽出笼911.98万只,同比增长2.9%。年末牲猪存栏37.77万头,家禽存笼999.29万只。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2.61万亩,水产品产量7.76万吨,比上年减少0.16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6.78万吨,比上年减少0.22万吨。

全县年末耕地总资源71.52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8.93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9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65.93万亩,全县大中型水库68口,其中大型水库1口,池塘35889口。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3.9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39亿元,同比增长7.7%。

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实现产值0.4亿元,集体企业实现产值0.2亿元,股份合作企业实现产值5.6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110.7亿元,其它企业实现产值17亿元。

按行业性质分: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2.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产值2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非金属矿物采选业实现产值26.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7%;化学原料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品业分别实现产值5.77亿元、3.5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2.7%。

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7家,从业人员1.03万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3.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35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29个,亿元以上项目64个,当年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9.09亿元。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9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4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4.72亿元,分别占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43.5%、46.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0.41亿元,占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5%。

全县当年完成民间投资99.76亿元,占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7%,其中用于工业方面的投资60.4亿元,占民间投资总额的60.5%。

全县当年项目改建及技术改造施工项目36个,其中本年投产项目25个,完成项目改建及技术改造投资8.6亿元,其中用于工业方面的投资5.23亿元,占项目改建及技术改造投资总额的51.8%。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14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投资17.6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亿元;水利设施投资14.46亿元;电力设施投资亿元,分别占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55%、45%。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投资11.59亿元,其中住宅投资9.94亿元,占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5.8%。商品房施工面积20.5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8.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8.0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27亿元。

五、商贸、外经和旅游

全县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444家,成功申报全省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住宿餐饮业单位个数87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04亿元,同比增长11.2%。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5372万美元,同比增长16.2%。

全县编制完成《浠水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东部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三角山4A景区通过整改验收。打造了贯通万顺火龙果等56个产业基地、连接42个休闲观光旅游景点的美丽公路经济带。全年接待游客人数3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

六、交通、邮电和能源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34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143公里,高速公路过境120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村比重达到100%,长江过境水道37.68公里,桥梁356座。全县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49172辆,其中私人汽车45601辆;机动船185艘,其中:货轮177艘。

全县邮政支局17处,从事快递的网点17个,从事快递人数118人,邮路66条,总长度4698公里。全县固定电话用户7.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2.2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4.56万户。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01.23万吨标准煤。全县用电总量10.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其中工业用电量4.8亿千瓦时,占全县用电总量44.5%,同比下降24.4%。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为4.71%。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1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0.82亿元。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6.45亿元,非税收入4.18亿元,分别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0.7%、39.3%。全县实现基金收入17.48亿元,其中社保基金7.31亿元。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8.02亿元,其中:教育支出9.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41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8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7.6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41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6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35亿元。

推进金融支持县域发展。支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发放“过桥贷”1.55亿元,商业银行机构9家,商业银行网点73个。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78.48亿元,比年初增加24.78亿元,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80.64亿元,比年初增加21.4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0.61亿元,比年初增加17.1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59.94亿元,比年初增加8.08亿元。全县金融机构贷存比为34.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保险机构网点45个,保费余额11.95亿元,其中寿险10.15亿元、财险1.8亿元。当年赔付支出4.2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31所,其中小学92所,普通中学37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幼儿园120所。全县在校学生数91671人,其中小学50570人,普通中学36650人,中等职业学校4045人,特教学校406人;幼儿园及学前班24615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5847人,其中小学2803人,普通中学2747人,中等职业学校267人,特教学校30人。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5%,初中毕业生当年达到7266人,高中毕业生5321人,考入各类高校人数5193人。高中阶段男生占比55%,女生为45%。

建成创业孵化基地4个,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90件,转化科技成果12个,建设省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家。湖北津驰、恒标塑业荣获市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冠亚军,成功举办全县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全县高技术及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59家,其中高技术企业39 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52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600余场次。全县拥有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3个,剧场、影剧院3个,社区及村级文化活动室665个,农家书屋665个。“四馆一站”免费接待观众51.5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2.14万册(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18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3个、县级167个。

全县拥有医院4家,卫生院26家,妇幼保健院1家,疾病预防控治中心1家。卫生机构床位数5049张,其中医院2817张,卫生院2232张。全县拥有卫生工作人员3623人,卫生技术人员334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664人,注册护士1845人。

全县主办全民健身活动7次,参加综合运动会1次,参加单项比赛12次。在市青少年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30枚,银牌17枚,铜牌26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总户数34.39万户,户籍人口100.75万人。户籍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53.4万人,女性47.3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12.8:100。全年出生人口1.37万人,死亡人口0.4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1:100;本年度迁入人口0.18万人,迁出人口1.18万人。从人口年龄构成看,0至17岁人口有19.35万人,18至34岁人口24.63万人,35至59岁人口37.67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19.1万人。60岁以上人口中,城镇有3万人,农村有16.1万人。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6元,同比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9元,同比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4元,同比增长9.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4:1。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4467元,同比增长1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49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13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5.6平方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1%。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五个一批”政策,产业扶贫覆盖率达到80%,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实现71个贫困村出列,35914户11208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66%。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投资10亿元,建设交通项目36个,建成“四好农村公路”700公里。城乡低保标准、特困对象供养标准不断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足额发放;解决7785户、1868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改扩建福利院4家,改造棚户区2368套、农村危房1100户,建设公租房943套。归集住房公积金3.52亿元,发放公积金贷款2.32亿元。全县五保供养人数7466人,社会福利收养单位数19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数3619张。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694人,其中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4553人。

全县参加城乡养老保险人口65.0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口87.04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3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4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0.83%。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推进城镇建设。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开展城管“百日会战”等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筑1.85万平方米,城北大市场多年无序经营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新建集贸市场3个、城市公厕7座,新增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绿色围挡和文化墙4132米。443个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全县常住人口87.7万人,城镇化率42.28%,县城区域规划面积25.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3.1万人,城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数92辆,出租车299辆。城镇生活垃圾中转站5个,处理场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01%,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02天,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全年平均气温17.9摄氏度,降水量1151.7毫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浠水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纲要》,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关停整改“散乱污”企业34家,拆除规范码头25处,岸线复绿近5万平方米。全面完成“雷霆行动”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关停不达标畜禽养殖场,实施减排项目51个,全县空气优良率达85.3%。落实河湖库长制,开展重点河湖库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力实施河道黄砂限时限量开采,完成3669亩的退垸还湖任务。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精准灭荒造林2.85万亩,“厕所革命”超额完成市定年度目标任务,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完工,2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绿色乡村25个。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