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在推进三化建设、突破城市经济、奋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严峻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5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5.39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工业增加值33.39亿元,同比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39.79亿元,同比增长1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5:36.0:30.5调整为31.7:36.4:31.9,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向非农行业方向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6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8%,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为107.0%,非食品价格指数为103.5%,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4.4%,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03.0%。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6.3%,其中,粮食117.3%,肉禽及制品116.2%,禽蛋117.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3.2%,交通和通信101.9%,居住108.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2.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12.7%。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5.3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7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8.5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2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56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97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4.3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二、农业
201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754139万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农业产值263499万元,同比增长4.1%,林业产值7463万元,畜牧业产值314762万元,,同比增长53.4%,渔业产值115111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农业服务业产值6950万元,同比增长1.2%。
种植业生产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7.14万亩,比上年增加0.27万亩,同比增长0.3%;棉花播种面积16.01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同比增长6.7%;油料播种面积50.3万亩,比上年增加0.11万亩,同比增长0.2%。全年粮食产量46.94万吨,比上年增加1.85万吨,增长4.1%,其中,夏粮产量1.66万吨,同比增长50.9%;秋粮产量45.28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稻谷产量41.29万吨,同比增长0.9%。全年棉花产量1.35万吨,保持上年同期水平。全年油料产量7.05万吨,同比增长2.6%。
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全县当年荒山、荒沙造林面积达到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75万亩,当年幼林实际面积7.5万亩,当年苗木产量1800万株,比上年增长100万株。
畜牧业生产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全县牲猪规模养殖户114家,家禽规模养殖户237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25家、42家。全县当年出栏牲猪83.2万头,家禽出笼1122万只,年末牲猪存栏65万头,家禽存笼3600万只。
渔业生产稳步提高。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7.1万亩,水产品产量9.2万吨,同比增长2.1%,其中,淡水养殖产量8.33万吨,增长2.6%。
农业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县农村用电量1354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8.8%,农业机械总动力29.73万千瓦,同比增长40.6%,化肥施用量(折纯)4.31万吨,同比增长21.4%,有效灌溉面积40.4万亩,同比增长1%。
全县年末耕地总资源70.25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6.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0.7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9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6564辆。农村化肥使用量(折纯量)4.36万吨,农村用电量14467万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工业实现增加值33.39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同比增长24.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达到9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5.77亿元,其中内资企业完成101.34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9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47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04亿元,产品销售率达到96.28%;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1.69亿元,利润总额8.59亿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有序发展。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7家,从业人员2.5万人,实现总产值34.5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1.66万平方米,当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0.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25亿元,其中,国有单位投资9.44亿元,集体经济3.14亿元,个体私营经济66.67亿元。投资总额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1.74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8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1.1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8.75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9亿元,商品房销售额3.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2%,商品房销售面积16.1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3.7%。
五、商贸、外经和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按地域情况分析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8%。按行业构成情况分析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6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61万美元,低于上年同期1464万美元。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9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6万人次,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5.2亿元,增长205.9%。
六、交通、邮电和能源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55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220公里。城乡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推动了全县物流量、人流量快速提升。全县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6330辆,比上年增长22.1%。
全年邮电业务营业收入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9.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6.24万户。
全年能源消费量109.5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8%。全县用电量7.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业生产用电4.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2%。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9亿元,比上年增长5.7%。财政总收入中,国税完成2.13亿元,同比增长38.1%;地税完成2.29亿元,同比增长24.9%;财政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12.34%。财政供养系数为2.2%。全年财政总支出达到32.14亿元,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35亿元,同比增长36.2%;教育支出3.75亿元,同比增长1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6亿元,同比15.6%;医疗卫生支出2.65亿元,增长10.4%。
截至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3.18亿元,比年初增加23.54亿元,增长19.6%;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0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6.43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43.94亿元,比年初增加6.11亿元,增长16.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85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小学141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100所。全县在校学生数15.58万人,其中普通中学7.46万人,小学7.55万人,职业中学0.57万人,幼儿园及学前班2.09万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6888人,其中普通中学3441人,职业中学276人,小学2459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4.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92%。
科技力量继续稳步增强。2011年,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4206人,同比增长7.2%,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9100人,同比增长5.9%,农业技术人员269,同比增长4.3%。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9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20.3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县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编制和基础资料的录入工作。全县文化文物行政事业单位22家,社区及村级文化活动室681个。全年杂技团、楚剧团共演出658场,新增图书藏量4000册。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治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140张,其中医院772张,卫生院1368张。卫生技术人员295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07人,注册护士1075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6人,其中每千人拥有医生1.07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08596人。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工作和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行了迎接市三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参加人员达5000余人。全县建立了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的业余训练制度,学校常年组织学员坚持业余训练活动,摔跤、跆拳道等项目已经成为我县优势项目,在省市级的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7月25—28日组队代表黄冈市参加了在仙桃市举行的湖北省“中融达医药杯”青少年摔跤比赛,获得女子自由式摔跤个人两枚银牌和女子自由式摔跤获团体第三名。在市三运会上,我县青少年共获得金牌16块,银牌14块,铜牌19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349200户,总人口1030024人。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39970人,女性人口490054人,人口性别比为110.2:100;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871287人,非农业人口158737人;从人口变动情况分析看,出生人口11747人,死亡人口461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9%,迁入人口26415人,迁出人口32169人;从人口年龄构成分析看,18周岁以下人口167978人,18至35周岁人口298542人,35至60周岁人口408509人,60周岁以上人口154995人。60岁以上人口中,城镇人口20105人,农村人口134890人,90岁以上人口2262人,其中百岁老人9人;从人口就业状况分析看,全县从业人口55.32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44.23万人,城镇从业人员11.09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中,其中:一产业18.51万人,二产业18.25万人,三产业18.56万人;从乡村情况分析看,全县乡村户数22.27万户,乡村人口82.4万人,乡村劳动力46.23万人;从人员专业素质情况分析看,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206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9100人,农业技术人员269人。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000人,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数
24175人,非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人数14211人。
全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22元,同比增长19.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5421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230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86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31平方米。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0元,同比增长15.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9950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4147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7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8.2平方米。
全县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人口68.48万人,其中当年新增饮用安全水人数2.75万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居民自来水饮用人口达到17.6万人。
年末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6842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769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3680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53646人,其中,城镇居民15533人,农村居民3811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2.2万人,其中农村36.5万人。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2.1%。社会福利收养单位数80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数3249张。
十一、资源、城市建设、环境与社会治安
年末常用耕地面积44.29千公顷。其中:水田33.48千公顷,旱地10.81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36.8%。全县拥有水库66口,池塘3.56万口,其中塘堰2.8万口,渠道总长度385公里。
全县当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5698万元,同比增长96.2%,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数102辆,城镇道路面积33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166公里。
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36648万元,生活污水处理率66.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2%,化学需氧量2.79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量1.44千克/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3%。
全年刑事案件立案2291起,民事案件发案数2089起,比上年下降6.9%,交通事故发生数1559起,比上年下降45%,交通事故损失额63.24万元;火灾事故发生数66起,比上年下降4.3%,火灾损失金额42.39万元,比上年减少133.36万元;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人,工矿企业安全事故损失额3.2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