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是平凉撤地设市后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非典疫情等诸多不利影响,团结进取,开拓创新,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突出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大力推进"五个加快",全面实现了"三增一稳"的年度目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跃上80亿元的新台阶,达到8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2.0%,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5:34.36:38.79调整为24.52:37.20:38.04。

价格稳中小幅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6.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500个,有74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11.59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质量不高,改革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

二、农业

全市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尤其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订单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61.53万亩,总产量81.21万吨,落实订单农业51.37万亩,完成农业总产值363023万元,完成增加值203359万元,比上年增长5.0%。

种植业结构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8.42万亩,下降7.68%;蔬菜种植面积为42.23万亩,比上年增加5.26万亩,增长8.49%;油料种植面积64.77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增长4.52%。蔬菜产量和油料产量分别为56.16万吨和4.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82%和11.89%。

林业和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53.78万亩,比上年增长97.69%,退耕造林面积71.52万亩,比上年增长162.84%,当年种草面积32.63万亩,比上年增长29.2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8万亩,新增梯条田20.38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完成5.16万吨,比上年增长10.56%;大牲畜存栏59.98万头,比上年增长1.32%;生猪存栏40.63万头,羊存栏26.02万头,水产品产量1141吨,比上年下降8.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3.01亿元,同比增长1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4亿元,同比增长25.23%。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72亿元,增长26.24%;集体企业完成10.99亿元,增长6.31%;股份制企业完成1.56亿元,增长11.79%。今年重工业是带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导因素,完成增加值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3%,比全市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0.81%,重工业销售率为92.57%,轻工业产销率为84.1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完成1390万吨,比上年增长35.58%;发电量完成61.33亿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6.29%;水泥完成93.48万吨,比上年增长13.63%;机制纸完成3992吨,比上年增长34.28%;面粉3.56万吨,比上年增长5.33%。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4%;实现利税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9.84%。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年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017万元,增长44.8%;实现税金总额3437万元,增长44.53%;施工房屋面积184.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2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87.0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52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329个,本年建成260个,建成投产率达到50%。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1.62亿元,较上年增长28.3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9.06亿元,增长42.1%;更新改造完成5.25亿元,增长45%;房地产完成1.77亿元,增长6.48%;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完成0.72亿元,增长25.96%。在全市重点工程中,平凉电厂完成6.78亿元,华陇集团50万吨技改项目完成2998万元,华煤集团维简完成7862万元,华亭安大路工程完成9800万元。

城镇化建设成为全市撤地设市后塑形象、快发展的突破口。全市共完成城镇化建设投资6.85亿元。备受各方关注的平凉城区"一线三点"建设工程,实施拆迁13.2万平方米,完成桥梁、管道、道路、花坛等10多个方面的工程建设投资8766.44万元,规模大,时间短,速度快,拆迁安置平稳,是平凉建设史上少有的大举措,成为当年最具突破性、创造性的工作之一。

五、商贸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5%;县的零售额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6.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6%,餐饮业零售额3.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3%,制造业为2.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额273.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38%,进口总额为56.99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客运周转量4.9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4.03%;货物周转量11.3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73%。

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城乡电话用户达19万户,其中住宅用户1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7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万户。

受非典影响,旅游业收入下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74.7万人,比上年下降10.7%,其中接待境外人员1512人;旅游业总收入达2.12亿元,比上年下降4.93%,其中旅游境外收入317.5万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保险业快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全市狠抓财源建设,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09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年财政支出完成1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为0.62亿元,比上年增长80.6%。

全市金融机构完善传导机制,扩大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入,存贷款稳步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本外币折合人民币余额8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1.7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8%,其中短期贷款49.35亿元,增长11.5%,中长期贷款23.25亿元,增长31%。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26亿元,增长26%;财产险保费收入0.4亿元,增长11.1%。全年赔付额为5140万元,比上年多赔付2949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020万元,比上年多赔付183万元;寿险赔付额3120万元,比上年多赔付276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争取省级科技项目11个,资金63万元,为历年之最多。全市共安排科技项目23项,投入经费55万元;安排科技三项费725.4万元。本年度共评出科技进步奖77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8项,获奖成果涉及我市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了推广应用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自主开发研究的创新成果。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本年度全市参加高考考生9437人,高考上线7480人,上线率79.3%,其中本科上线1812人,比上年增加219人,增长13.75%,高于全省招生计划的增幅。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2所,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9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标准化初中和小学65所。全市大力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平凉一中及庄浪、泾川、灵台、崇信四县一中等五校停止初中招生,率先改为独立高中,扩大招生。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下,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月中旬医专挂牌成立,结束了平凉没有高校的历史,首次招收551名专科学生,提升了教育层次。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99所,其中小学1673所,独立初中116所,农职业中学13所,完全中学32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医学专科学校一所,幼儿园138所。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8.54万人,其中小学29.34万人,初中10.9万人,普通高中3.05万人,职业中学6276人,在园(班)幼儿4.09万人。初中升学率达57.58%,高中学生入学率达80%,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7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视台(站)7座,有线电视网络总长1735.2公里,比上年增加522.2公里,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收转台1473座,比上年增加222座,主要是庄浪、灵台、崇信三县增加的,其中庄浪县个体用户新建卫星接收站200座。电视发射台数143座,发射机243部,发射机总功率4.492千瓦。广播综合覆盖率97.77%,电视综合覆盖率90.26%,比上年增加0.58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5.6万户,较上年增加1.3万户,增长10.34%。发行《平凉日报》339.49万份。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4个;实有病床位数437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053张;卫生技术人员445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73人,其中医院和卫生院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00人。全市有妇幼保健院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46.37%。

体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全市参加省级各项赛事,共获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13枚。平凉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国际各项各类比赛,共获金牌8枚,银牌1枚,铜牌1枚的好成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22.28万人,人口自增率为5.6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20元,比上年增长8.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7元,比上年增长7.18%;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044元,比上年增长17.53%。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8.6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职工6300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52682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4454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208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也达到100%。

全市福利院有床位50张,收养48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3个;最低生活保障救济39380人,救济金额为2254.7万元;全年接受社会捐赠66.6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加快结构性污染防治步伐,提升环境质量水平,尤其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全市6种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目标值之内,总控制率为100%,其中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293mg/N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13mg/NM3,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泾河水质达标率为68.8%,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7分贝和69分贝。全市环保投资达10838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治理2538.9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5382.8万元,环保能力建设504.3万元,环保投资指数1.35%。本年度新增烟尖控制区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12.3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

全市共征收排污费481.82万元,其中省市属230万元,县属251.82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总值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资料为2003年抽样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