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困难,抢抓机遇,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进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人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达到7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4亿元,增长4.53%;第二产业增加值25.01亿元,增长15.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23亿元,增长10.72%。

价格总水平趋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9%,比上年下降O.1%。据平凉市城市物价调查,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

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为11.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O.3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还不大,农民收入增长较缓慢;工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发展不均衡,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能力不强;财政仍然困难,收支矛盾突出,自有财力不足,融资渠道较狭窄,建设资金极为短缺;就业和再就业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2002年全市共实现农业总产值3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农业商品产值17.36亿元,增长5.28%;农产品商品率53.02%。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造林、护林、抚林、退耕还林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77.79万亩,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7.21万亩,增长2.3倍;完成种草面积25.25万亩,增长15.99%,其中退耕还草面积2.87万亩。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3.5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1台,小型拖拉机10661台,农用载重汽车868台,联合收割机63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6.47万吨,比上年增长8.92%;塑料薄膜覆盖面积105万亩;农村用电量(生产、生活)达11242万千瓦时,增长10.49%。

年末全市耕地面积579.09万亩,比上年下降0.8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0%。辖区内179个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4708万元,增长20.75%,其中市县属企业增加值为65288万元,增长23.01%。辖区内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0.71%,比上年增加3.77个百分点;完成利税总额219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建筑业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2%;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增长32.58%;全员劳动生产率6653元/人;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50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0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3.41亿元,增长16.36%;更新改造完成3.62亿元,下降1.36%;房地产完成1.66亿元,增长93.32%。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争投资、上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平凉城区电网改造、市内公路改造等重点项目全面竣工,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城镇基础设施投人增加,旧城改造、供水工程等城建项目建成使用,七县(区)县城和18个重点小城镇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五、商贸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5亿元,比上年增长9.24%。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62亿元,增长9.16%;县及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亿元,增长9.2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63亿元,增长22.58%;餐饮业零售额3.41亿元,增长24.81%;其他零售额l0.61亿元,下降8.98%。

2002年,全市共完成外贸销售总额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外贸企业自营出口创汇180.O万美元,增长22.8%。

以成功举办中国?华亭煤业经济技术交易会和崆峒旅游招商会、参加兰洽会和西交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商贸活动,有效促进了平凉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建设。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2%。

2002年全市共完成客运量925.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旅客周转量64504.2万人公里,增长54.6%,完成货运量1386.4万吨,增长3.5%,货物周转量74967.6万吨公里,增长3.3%。

全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为0.3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为1.63亿元。2002年末,全市城市固定电话用户达7.20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达3.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期末户数9.7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24部/百人。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3.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88%,其中境外游客0.15万人,增长37.74%;旅游业总收人达2.23亿元,增长30.4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共完成财政收人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16亿元,增长12.6%;全年财政支出13.51亿元,增长24.8%。

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市累计收入现金17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9%,支出现金176.4亿元,增长18.25%,累计投放现金2.7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85%,各项贷款余额88.8亿元,增长17.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6.8亿元,增长13.56%。

2002年全市保费收入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8.47%。其中人身险保费收人1.OO亿元,增长66.13%,财产险保费收人O.36亿元,增长14.33%;人身险赔款支出354万元,比上年下降19.18%,财产险赔款支出1837万元,增长8.0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2002年度全市共有5766人和4062人分别被大专以上和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分别增长27.88%和14.75%;有2.18万人参加各类自学考试,其中本科、专科、中专毕业人数分别为116人、619人和88人。全市共有各类普通、职业中学168所,在校学生12.88万人;小学1698所,在校学生29.03万人;幼儿园132所,在园儿童4.44万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3%。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适用科技推广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69%,其中高级校术人员576人,增长37.14%,中级技术人员8001人,增长13.99%。全市共安排各类科技项目34项,投入科技经费99.0万元。年内共完成鉴定验收科技成果46项,其中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3项,省内领先10项,省内先进19项。共奖励科技计划项目和自选项目63项,经评定53项获地区科技进步奖。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继续较快发展。2002年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8个,图书馆7个,文化(群艺)馆8个,广播电台(站)7座,卫星地面收转站1251个,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43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7.77%,电视人口覆盖率89.68%。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76个,病床数4402张,比上年末增长1.01%,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328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有80多万人参加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和甘肃省第二届全民健身活动。年内在组队参加全省各项比赛中,共获金牌8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是近十年来获奖牌最多的年份。我市运动员李桂宏、张丽霞分别在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和第十四届釜山亚运会上分别获金、银牌,为全市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誉。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从事环保工作专职人员135人。全年工业废水重复和用率93.6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0.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1.72%,工业废气治理设趱处理能力为359.55万标立方米/日寸。本年安排工皿污染治理项目24个,完成投资额848.9万元。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成效。年末城区绿,覆盖率14.9%,全市有森林面积25.2万公顷,草捌面积20.O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万公顷矿山生态治理面积O.15万公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2年,全市总人口达222.18万人,人口自舅增长率6.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397元;据抽样调查,2002年每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7元,增长14.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499.5元,增长3.90%。

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均达到100%,有5.2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覆盖面积达98%,有2.7万城市特困居民享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增加值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资料为2002年全省抽样调查推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