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内生动力,奋发作为、顽强拼搏,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92.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2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04.68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578.84亿元,增长7.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持平。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相比“5涨2跌1平”,涨幅由高到低依次是:医疗保健价格上涨6.0%、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4.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持平、居住价格下跌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2.8%。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28万亩,同比增长0.0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2万亩,同比增长0.04%;秋粮播种面积8.08万亩,同比增长0.1%。全年粮食亩产439.31公斤,同比下降0.02%,其中,夏粮亩产317.97公斤,同比增长4.7%;秋粮亩产547.35公斤,同比下降2.3%。全年粮食总产6.71万吨,同比增长0.05%,其中,夏粮总产2.29万吨,同比增长4.8%;秋粮总产4.42万吨,同比下降2.2%。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6.57万亩,同比增长1.9%;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5.14万吨,同比增长3.5%。
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26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4%。新开工列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3个,西商联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张洪程院士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工程基地揭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28家,实现营业收入571.69亿元,利润总额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09.24亿元,上升0.4%。其中,重工业产值比重达79.8%,同比上升0.7%;股份制企业比重达91.4%,同比上升3.3%;私营企业比重达69.3%,同比上升2.8%;大中型企业比重达61.7%,同比下降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全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分别占比30%、10.5%、8.7%。亿元以上企业80个,其中:5亿元企业11个;10亿元企业5个;百亿元企业1个。
开票销售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累计开票631.7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3.28亿元,增幅13.4%;完成技改投资58.29亿元,增幅12.6%。坚持引育并重,新增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5个、总投资167.5亿元,精密液压机械产业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铁宝桥入围国家级5G工厂名录,电力修造创成省级智能制造工厂,新增省级智能车间26家。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梯队培育,建立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档案,目前在库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共2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家。
建筑业保持稳健增长,资质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07.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完成竣工产值633.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84.2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新开工面积1344.06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81.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0%。第二产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6%,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0.7%。高技术投资下降12.4%,占全部投资的15.9%。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完成住宅投资110.94亿元。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04.0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1.7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30.45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20.77亿元。
新增工业用地2989亩,储备集中连片工业用地425亩。盘活园区低效企业20家、低效用地2593亩、厂房12万平方米。构建“1+4”园区联席会议制度,获批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头桥医械小镇创成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园和(近)零碳试点产业园,签约海德韦尔、宇科能源等项目。
五、国内贸易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8亿元(普查修订后为344.4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7亿元,同比增长5.5%。分类别看,粮油、食品类17.42亿元,同比增长45.3%;饮料类1.15亿元,同比增长28.8%;烟酒类1.79亿元,同比增长23.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21.41亿元,同比下降5.6%;日用品12.71亿元,同比增长1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7.73亿元,同比增长12.3%;中西药品类14.88亿元,同比下降3.8%;通讯器材类13.28亿元,同比增长34.9%;石油及制品75.66亿元,同比下降8.2%;汽车类6.22亿元,同比增长49.9%。
全面推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举办家电家装博展会、汽车博展会等促消费活动,撬动消费超4亿元。引进品牌首店40家,银泰百货江苏首店签约落户。举办首届房展市集嘉年华等活动,成交额近12亿元。3家企业获评“江苏老字号”,国家玉器质检中心(江苏)落户湾头。
六、开放型经济
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92.5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出口85.9亿元,同比增长11.1%;进口6.6亿元,同比增长115.4%。实际使用外资5663万美元,同比增长29.8%。从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使用外资841万美元,同比增长14.9%。
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聘任首批9家“全球招商合作伙伴”。中欧(扬州)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全市首家省级国际合作园区,签约落户意大利迈威斯二期等25个项目。中意(扬州)美食产业园成功签约星迪蓝冰淇淋、泰德尔红酒贸易等4个项目。海沃机械成功认定为第十五批江苏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深度合作杭州、深圳等跨境电商协会,成立扬州跨境电商全产业链省际红盟,盘古跨境电商产业园签约落户,扬州·长三角数字贸易产业园开园运营。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举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出台“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工作,新增市场主体7329户,入库“四上”企业234家。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9.53亿元,扬州金鹰成为全市首家商业综合体离境退税商店。完成“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9项任务。
七、财政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9亿元,同比下降8.2%,剔除2023年一次性非税收入因素增长7.3%。税收收入29.51亿元,同比增长3.5%,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0.2%。主体税种中,增值税14.09亿元,同比增长12.9%;企业所得税2.53亿元,同比下降9.1%;个人所得税1亿元,同比下降28.4%。
表:财政收入情况
指标名称 | 2024年 | 比上年±%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36.79 | -8.2 |
#税收收入(亿元) | 29.51 | 3.5 |
#增值税 | 14.09 | 12.9 |
企业所得税 | 2.53 | -9.1 |
个人所得税 | 1.00 | -28.4 |
城市维护建设税 | 1.49 | 0.3 |
房产税 | 2.88 | 66.4 |
印花税 | 0.77 | 32.9 |
城镇土地使用税 | 0.80 | 12.3 |
契税 | 3.76 | 28.0 |
#非税收入 | 7.29 | -37.0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1.44 | 2.9 |
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 59.04 | -6.8 |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31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76亿元,同比增长29%;公共安全支出1.42亿元,同比增长10%;教育支出7.16亿元,同比增长0.5%;科学技术支出1.1亿元,同比增长21.4%;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8亿元,同比增长25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8亿元,同比增长17.4%;卫生健康支出3.78亿元,同比增长15.6%;节能环保支出1.64亿元,同比增长46.1%;农林水事务支出3.64亿元,同比增长0.1%;交通运输支出1.79亿元,同比增长169.9%;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0.94亿元,同比增长5.7%;住房保障支出3.78亿元,同比增长9%;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0.62亿元,同比下降0.9%。
八、科教文卫
招引科技型企业133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94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宇安电子、埃泰斯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企业获批省瞪羚企业。新增上海、武汉域外创新中心,创成市级创新联合体5家,扬农股份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效发明专利净增250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7人、省级人才计划24人,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28个,新投用人才公寓超2000套(间)。持续健全产业、科技、人才“三合一”招商机制,构建“1+2+N”招商制度体系,实体化运营招商集团,上线招商APP。组织各类主题招商61场次,外出拜访251批次,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3个、总投资289亿元。列省和市级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20%、136%。
推动成立华师广陵(初中)教育集团,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京杭融园幼儿园竣工验收,扬大附中广陵新城高中招生办学。扎实推进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10家区属基层医院加入市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卫健系统先进集体”。新建颐养社区8个,新改建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5个,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800余户,建成区社会福利院、东关养老综合体。创成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个。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沙头村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完成文物“四普”省级试点工作。退役军人“三化”服务管理模式全省推广。
九、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统筹实施城乡建设与管理“五大工程”行动,14个征迁项目、54万平方米全部清零,挂牌上市经营性用地超1400亩。整治闲置地块46个,拆除违法建设4.8万平方米。实施城建项目82个、完成投资62.7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1.7万平方米,整治“飞线充电”小区49个。完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8个,启动小秦淮河片区排水综合整治,建成曲江南部排水达标区,荷花池东侧口袋公园创成首批省级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管家”一体化作业改革,新增“四分类”达标小区101个,6家农贸市场实现国企操盘、全新开放。全力推进3个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完成卞宝第故居、钱业会馆、苏北电影院等保护修缮工程,南河下、仁丰里入选国家级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项目,仁丰里等3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及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任务,从严从快推进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建成年度重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45项,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2%。扎实抓好长江大保护,持续加强河湖管理,整治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27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建成“无废细胞”14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项目竣工32个,启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顺利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年度评估工作,完成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项目4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宣教基地完成挂牌,开展补植复绿等异地修复案件4件。新增城市绿地15万平方米,营造林242亩,修复湿地209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1.6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4.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7.58%,比2023年末上升0.12个百分点。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为48.10万人,增加0.12万人;乡村地区常住人口为6.82万人,减少0.06万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44元,同比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37693元,同比增长6.0%;经营净收入7487元,同比增长4.1%;财产净收入4733元,同比增长2.7%;转移净收入10431元,同比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17元,同比增长5.0%,其中工资性收入39174元,同比增长5.8%;经营净收入7419元,同比增长3.8%;财产净收入5476元,同比增长2.1%;转移净收入11348元,同比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50元,同比增长6.5%,其中工资性收入30223元,同比增长6.7%;经营净收入7831元,同比增长5.7%;财产净收入989元,同比增长4.3%;转移净收入5807元,同比增长7.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515元,同比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676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622元,同比增长9.2%。
高质效完成民生“1号文件”重点项目48个,实施“民微善治”服务项目491个。举办招聘会97场,新增城镇就业5044人、就业创业大学生3900余人,兑现就业惠民资金1.4亿元,创成省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个。开展社保扩面专项行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至830元,发放救助资金近1700万元。全面落实“医保纾困”和“先诊疗后付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6%。历史遗留超腾仓期安置任务全部完成,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82套。区慈善总会获评省“5A级社会组织”。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