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涟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涟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涟水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涟水调查队

2025年5月

2024年,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县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铆足干劲拼劲,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高质量跨越发展交出优异答卷,全国百强县水平更高、成色更足。

一、综 合

经济实力再创新高。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9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6.0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68.4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347.49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3:44.3:44.4转变为10.7:46.0:4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038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9%。

就业创业稳步落实。当年新办私营企业2480户,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20余场,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900余人,推荐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22亿元,支持自主创业2075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1.58亿元,同比增长4.6%。

现代农业增产保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建高标准农田15.2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213.27万亩、较上年增加0.37万亩;粮食总产97.46万吨,较上年略增;亩产456.96公斤,比上年略降。其中夏粮总产37.73万吨,亩产382.50公斤;秋粮总产59.73万吨,亩产521.03公斤。实现粮食稳定供给。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2.94万亩,其中油料种植12.49万亩,总产2.89万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8.48万亩、总产量达118.72万吨。涟水芦笋获全国农业品牌精品,红窑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世缘酒业获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家庭农场239家,获批绿色食品认证7个。

林牧渔业发展稳定。分别实现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4.46亿元、23.40亿元、10.62亿元。全年生猪累计出栏56.08万头,较上年增加1.29万头,增长2.4%;牛出栏1.21万头,增长62.4%;羊出栏7.75万头,增长49.1%;家禽出栏1890.10万只,增长13.6%;猪牛羊禽肉产量7.97万吨,增长9.6%。水产品总产量3.12万吨,增长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户,规模企业总数达到407户,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88户,比上年增加8户;工业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65家,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13户。全部工业开票销售438.72亿元,增长6.8%;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11.6%,工业入库税金28.9亿元,增长0.8%;全部工业用电量25.16亿千瓦时,增长37.9%。

建筑行业持续平稳。2024年建筑业在库企业共93家,全年实现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1%;全县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7亿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3.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02.83亿元,同比增长10.9%,完成工业投资236.29亿元,同比增长26.7%。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5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51.8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2.51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2.8:83.2:14。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为8.3%。全年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73个、53个,32个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五、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活跃运行。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5亿元,同比增长5.1%。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及大个体销售收入368.13亿元,同比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5.0%、10.4%、16.4%和16.0%。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0.50亿美元。

六、交通和邮政业

交通运输保持稳定。2024年末,全县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393.87公里。实施红日大道东段、晨曦路改造工程,建成264省道涟水南段主体工程,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体系,完成深圳路、泰山路、海安路等易积水路段排水设施改造,长深高速扩建、264省道涟水段加快施工,淮浦路北延等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全县通航航道9条,其中干线1条;航道通航里程170.9公里,其中干线51.36公里。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2.13亿元。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26.20亿元,同比下降3.0%;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67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5亿元,下降19.4%;教育支出16.98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53亿元、城乡社区支出5.59亿元、农林水支出11.4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90亿元。

金融存贷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92.34亿元,增长5.5%,比年初增加41.26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98.56亿元,增长14.3%,比年初增加87.43亿元。全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19%、22.04%。

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强县走深走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教师队伍培育。全县共有小学52所、初中30所、高中6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高等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合计专任教师10136人,在校生人数12.64万人。2024年高考本科达线首超3000人,特殊类本科达线首超1000人,600分以上高分段首超100人;985高校录取人数较2023年翻一番,211高校录取人数破百,取得近10年来最好成绩。职教高考涟水中专专科升学率超90%、全市前列;累计投入3000万元改善教学环境,实施“涟享学”工程,组建6个紧密型教育集团、12个牵手型教育集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全县选树23个教育世家、78名“涟尚名师”。“涟校连家”寄宿制品牌学校建设在全市推广;在苏北率先实现学校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配送、获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位、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1名,创成省优质幼儿园1所。

医疗水平持续改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数503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年末拥有床位4880张。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83人,注册护士2240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获评全国优秀案例。县医院门诊住院一体化感染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建成投用,县医院滨河分院主体完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涟水分中心成立运行。

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得到中宣部、国家文旅部高度好评,2支文艺团队、2个公共文化空间入选省培育名单,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获“国字号”奖项“大满贯”。放大淮剧“涟水现象”影响,推进《村里有个管得宽》全省巡演,完成“党员三部曲”第三部作品《一是一 二是二》首演。

体育工作活跃发展。新建体育公园1个,健身步道5公里,更新健身器材30套。拥有各类运动员共计141人,其中自行车运动员27人,羽毛球运动员12人,武术运动员42人,跆拳道运动员16人,乒乓球运动员21人。全年参加市以上比赛300人次。获得省级奖牌16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7枚,铜牌8枚。输送市级以上运动员7名。

九、科技和生态环境

科技活力加速迸发。全年实现专利授权882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授权173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出台《涟水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计划》,捷泰科技、中顺环保获批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今世缘酒业、永安化工参与国家标准修订。积极推进招才引智,推动今世缘酒业与江南大学共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入选国家人才项目8个、省“双创计划”项目1个。

生态环境稳定宜居。持续实施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17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其中13个项目已建成投用。深入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83.3%,幸福大桥断面达到Ⅱ类水标准;坚持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PM2.5平均浓度为34.8μg/m³,优良天数比率83.9%;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稳定可控,获评“全国气候宜居城市”,入选第三批中国“节气名城”。

  1. 人口、社会保障和居民生活

人口规模总体平稳。年末全县总户数为31.83万户,户籍总人口为106.0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80.78万人,比上年减少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45万人,城镇化率为58.74%,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4.08‰,死亡率为9.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1‰。

社保体系持续健全。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84万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6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8.6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8万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层服务站点常态化运行,医保高频事项直办代办实现全覆盖。建成1个兼备“一老一幼”服务功能的社会关爱服务中心、20个养老互助睦邻点、5个社区助餐点,农村敬老院“县建县管”运营机制获评省养老服务工作优秀案例。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55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工资性收入15811元,增长6.9%;经营净收入8257元,增长4.2%;财产净收入1407元,增长3.9%;转移净收入8680元,增长7.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63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7元,增长7.1%。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68,较上年缩小0.03。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49元,比上年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95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97元,增长9.2%。

注:

[1]公报中部分指标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涟水统计年鉴—2025》公布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