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冲刺“全国百强县”工作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3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78.6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97.45亿元,增长15.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3.0:41.2:45.8转变为11.4:42.9:45.7。
2021年,全县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63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名义增长18.5%。
市场就业基本稳定。当年新办私营企业3292户,同比增长46.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新增就业638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8%,保持较低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强,产业集聚不够,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发展潜力和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等工作仍需持久发力。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56亿元,比2020年增加5.66亿元,增长5.8%。
粮油蔬菜全面增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1.98万亩。其中,小麦面积96.63 万亩,比上年增加0.31万亩,增长0.3%;水稻面积91.29万亩,比上年增加3.43万亩,增长3.9%。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96.82万吨,较上年增加8852吨,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36.5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稻产量53.03万吨,增长3.5%。全年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12万亩,油料总产量2.89万吨,增长4.0%。全年蔬菜种植面积37.30万亩,增长5.3 %;蔬菜总产量105.45万吨,增长9.7%。
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全年四旁植树100万株,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绿化造林1.40万亩,年末林木覆盖率24.2%。全年生猪出栏50.76万头,比上年增加4.60 万头,增长10.0%;禽蛋产量1.74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水产品总产量2.33万吨,增长2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1.84亿元,增长4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应税开票销售282.54亿元,增长31.8%;全部工业用电量12.71亿千瓦时,增长21.7%;工业入库税金21.67亿元,增长23.7%。
工业企业运行良好。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8.08亿元,增长43.5% ;实现利润42.43亿元,增长4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4%,产销率达95.5%。
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户,年末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14户。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82户,比上年增加19户;开票超亿元企业62户,比上年增加8户;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15户,比上年增加8户。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4.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2%。今世缘“清雅酱香型白酒”获得第二批“江苏精品”认证。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72户,其中当年新增 11户。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5.64亿元,增长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9.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施工面积395.40万平方米,增长7.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146.19万平方米,增长386.9%;其中住宅建筑竣工面积111.31万平方米,增长33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67个,其中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242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5.32亿元,增长14.4%。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30.62亿元,增长34.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7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 123.9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7.68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8.0:59.5:32.5;制造业投资占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为90.6%,比2020年上升1.4个百分点;高耗能投资占项目投资比重为 8.3 %,比2020年下降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达到75%;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为17.3%。房地产企业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65.37万平方米,增长61.7%。
五、交通和邮政业
全年实施重点城建交通类项目51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获得全省5A等次,创成省级农村物流示范县。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4.13亿元,同比增长2.6%。2021年末,全县拥有高速公路2条,国道1条、省道6条、县道26条、乡镇公路725条。公路通车里程2415.05公里。农村公路桥梁总数642座,其中:互通式立交桥1座、大桥13座、中桥164座、小桥465座。全县通航航道10条,其中干线4条;航道通航里程173.76公里,其中干线91.61公里。
六、内外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73亿元,增长9.7%。全年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64户,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及大个体总数达到215户。实现销售收入242.00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增长47.7%、43.9%、70.9%和74.7%。
外资外贸大幅扩张。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4.2%。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82亿美元,增长43.8%;其中出口3.24亿美元,增长41.0%。
服务行业快速恢复。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8户,年末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达到141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5.22亿元,增长43.3%。其中规模以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53.83亿元,增长85.2%。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52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49亿元,增长10.5%;税收收入21.98亿元,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3.0%。
支出结构持续改善。全年财政支出109.7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22亿元。在一般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7亿元,下降1.8 %;教育支出15.23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39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9亿元、卫生健康支出9.3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93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7.09亿元、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5.82亿元。
存贷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43.18 亿元,增长11.4% ;其中住户存款322.12亿元,比年初增加41.07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为304家企业提供授信70.20亿元,新增企业贷款37.80亿元,增长24.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51.30 亿元,增长20.1%。其中短期贷款90.95亿元,比年初增加11.81亿元;中长期贷款168.09亿元,比年初增加26.05亿元。
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提升。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普通中学46所,小学56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29万人、5.71万人和6.86万人。全县拥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52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288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463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7%。
年末拥有幼儿园116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72所。在园幼儿数26931人,幼儿专任教师1932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9.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率先试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功入选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名单,五港卫生院创成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新建“乡贤名医”工作室5个,建成标准化发热门诊8个。常住人口新冠疫苗接种实现“应接尽接”。组建涟水机场疫情防控专班,空地联动机制运行顺畅。年末拥有卫生机构数481个,比2020年末增加8个。481个卫生机构中有医院8个,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机构年末拥有床位4868张。全县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08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05 人,注册护士2255人。
文广事业持续发展。深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设立“中国作家·红日文学奖”,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县淮剧团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全县拥有图书馆总馆1个,分馆18个,淮安书房1座。图书馆藏书39.33万册,其中总馆藏书28.50万册,分馆藏书10.83万册。
体育工作成绩显著。新建体育公园2个、健身步道15公里;拥有各类运动员共计137人,其中武术运动员26人,花式篮球运动员84人,自行车运动员27人。全年举办各类比赛95次,参加市以上比赛165人次。获得国家级奖牌7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2枚;获得省级奖牌6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为市级以上输送运动员6名。
九、科技和生态环境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实现专利授权1698件,新增注册商标企业439户,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家,获批市级“科创综合体”1家,今世缘酒业被评为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11户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评定,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生态环境日趋改善。全年新改建公厕6个;提标改造红窑、黄营2个污水处理厂;完成74个行政村、447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农村生态河道45条。新创国家卫生镇1个,建成省级健康镇1个、卫生镇2个、特色田园乡村3个、绿美村庄8个。建成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2个,全县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6.0%;6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67%。全县PM2.5平均浓度均值为32.2微克/立方米,下降15.0%,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6天,优良率83.8%,增长5.9%。
十、人口、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年末全县总户数为31.64万户, 户籍总人口为109.85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9.2:10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5.44‰,人口死亡率为9.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7‰。年末常住人口82.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60万人,乡村人口35.87万人,城市化率为56.50%,比2020年上升0.4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更趋完善。2021年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缴费人数6.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人数7.4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为99.7%;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4.94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1.90亿元。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70.5元,比上年增加2650.4元,增长10.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20.4元,比上年增加3107.43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18.7元,比上年增加1996.91元,增长10.8%。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218元,比上年增加3023.8元,增长21.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877.2元,比上年增加3595.2元,增长19.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57.7元,比上年增加2346.7元,增长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