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统计局
2024年,全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围绕“两山”实践创新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和“一都四地”功能定位,克难奋进、实干争先。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向上向好,各领域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和积极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534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9995万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620463万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674888万元,增长5.0%。
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1%、56.3%和30.6%。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3.6:36.6:39.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326元。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69828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57%。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08万亩,比上年减少0.45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7.33万亩,增加0.05万亩;小麦种植面积8.14万亩,减少0.2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22.38万亩,增加0.0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8.08万亩,减少0.5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4.98万吨,比上年下降0.24%。其中:夏收粮食作物产量3.50万吨,增长0.01%,小麦产量1.71万吨,下降3.35%;秋收粮食作物产量11.48万吨,比上年下降0.32%;稻谷产量4.14万吨,增长1.17%;玉米产量5.36万吨,下降1.75%。大豆产量0.97万吨,下降3.4%。
全年油料产量5.89万吨,同比增长2.47%;茶叶产量1.35万吨,增长26.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7.8万吨,增长1.87%。
全年生猪出栏18.14万头,下降2%,牛出栏0.83万头,下降8.2%;羊出栏6.57万只,下降3.6%;家禽出栏293.53万只,下降12.6%,禽蛋出栏0.98万吨,增幅5.7%。
全年水产品产量1.39万吨,增长4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4704万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
按产品性质,轻工业增加值下降8.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分行业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5.5%,制造业增长24%,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下降20.2%。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增长21.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7.8%。
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0亿元,增长1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年末全县在库投资项目267个,亿元及以上项目52个,当年新入库项目207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7.2%。分领域看,建安工程投资增长5.9%,民间投资下降6.4%,工业投资增长27.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5%,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22.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8%,制造业投资增长21.9%。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4%。房屋施工面积47.3万平方米,下降8.4%;房屋竣工面积13.2万平方米,增长72.5%;商品房销售面积13.0万平方米,增长8.2%。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7695万元,增长3.9%。按城乡分,城镇实现零售额691690万元,增长3.9%;乡村实现零售额416005万元,增长3.8%。按行业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618139万元,增长8.8%;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6901万元,增长7.8%。限额以上单位按照零售类值分,粮油、食品类增长9.5%,饮料类增长16.6%,烟酒类增速5.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日用品类增长11.5%。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122764.4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口121809.7万元,增长2.8%;进口954.7万元,增长1103%。实际利用外资54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
年末全县公路里程4814.2公里,其中,国道227.2公里,省道271.4公里,县道424.6公里,乡道1362公里,村道2529公里。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年末实有营运车辆数345辆,长途客车35辆,城市公交84辆,城乡公交76辆,出租汽车150辆。客运量20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358万人公里。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53.1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741万元,增长16.4%;税收收入70566万元,下降1.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135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民生支出483366万元,增长25.1%。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52481万元,比年初增加333089万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353509万元,比年初增加21357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902912万元,比年初增加187732万元。其中,住户贷款527787万元,比年初增加27373万元。
八、教育
全县各类学校共219所,在校学生58850人。其中,特校1所,在校学生80人;普通高中3所,招生2488人,在校学生7304人,毕业生2387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招生917人,在校学生2641人,毕业生632人;初中23所,招生4802人,在校学生13987人,毕业生4502人;小学136所,招生3241人,在校学生24300人,毕业生3350人;幼儿园55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8116人。全县各类专任教师4268人。其中,普通高中500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95人,初中教师1608人,小学教师1520人,幼儿园教师423人,特校教师22人。
九、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34万册,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博物馆10个。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14562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个。
全县A级旅游景区10个。全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19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全县星级饭店10家,星级饭店客房440间。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7个,其中:医院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6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室238个,诊所2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各1个。年末有卫生技术人员27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26人,注册护士1242人,药师108人,技师159人,乡村医生116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28人。卫生机构床位3512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22张。
全县共有体育场馆1335个,教练员35人,等级以上裁判员30人,等级以上运动员8人。全年获得省级以上运动会奖牌12枚,其中: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4枚。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公安户籍总户数146886户,总人口438010人,其中,男性238760人,女性199250人。全县常住人口34.37万人,城镇化率45.26%,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2166人,人口出生率为4.88‰,出生人口性别比112.52,人口死亡率为6.65‰,人口自然增长率-1.77‰。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88元,增长5.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62元,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3元,增长6.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41元,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23元,增长3.3%。
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617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877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6335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88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4044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5786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456人,领取生育保险金173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708人。
十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全县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进入全省前十,其中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41,排名全省第五、全市第一,同比下降6.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优良率98.4%,排名全省第八、全市第二,同比提升2.5%,无重污染天气;PM2.5浓度21.9μg/m³,同比下降15.8%。堵河干流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以上标准,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1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无黑臭水体,无劣Ⅴ类水体。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土壤环境安全。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统计月报或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523749万元修订为1602037万元,增加78287.8万元。
4.根据现行统计数据公开发布要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只发布增速,不发布总量数据。
5.本公报中涉及的数据由县统计局统筹发布,共来自县直10多家单位,相关数据最终解释权在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