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竹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竹山县统计局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旱情交织叠加等挑战,全县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彰显,较好完成了县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051.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8787.4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578057.7万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562206.2万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24.9:38.1:3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91313.1万元,增长19.8%,占GDP比重25.8%。制造业增加值380954.8万元,增长38.5%,占GDP比重25.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3.9%、2.8%、7.6%、0.3%、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3764元,比上年增长11.7%。
年末公安户籍总户数148636户,总人口444363人,其中,男性242460人,女性201903人。全县常住人口34.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0万人,城镇化率43.21%,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2425人,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57.16%,人口出生率为5.44‰,出生人口性别比105.51%,人口死亡率为7.45‰,人口自然增长率-0.21‰。
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总户数达到45590户,增长15.7%。新登记市场主体8239户,增长11.6%。
二、农业
全年全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66189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3%。
全年全县粮食产量14.73万吨,比上年下降2.45%,粮食种植面积59.27万亩,增长0.3%。夏粮产量3.44万吨,增长0.88%;秋粮产量11.29万吨,下降3.42%。分品种看,稻谷产量4.09万吨,下降3.7%;小麦产量1.76万吨,下降2.2%;玉米产量5.33万吨,下降1.84%;大豆产量0.68吨,下降6.8%。
全年全县油料产量5.69万吨,增长3.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35万吨,增长3.6%。
全年全县猪牛羊禽肉产量1.99万吨,比上年增长3.24%。其中,猪肉产量1.34万吨,增长2.3%;牛肉产量0.12万吨,增长2.6%;羊肉产量0.11万吨,增长22.2%;禽肉产量0.42万吨,增长2.43%。禽蛋产量0.92万吨,增长4.5%。
全年全县水产品产量0.83万吨,比上年增长6.41%。
全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13.23万人,同比增长2%,实现全年劳务经济总收入44.31亿元,同比增长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4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3536万元,比上年增长54.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8%。其中,轻工业增长14.5%,重工业增长38.8%。分行业门类看,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44.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6.5%,金属制品业增长636.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8.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79.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52.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8402.2万元,比上年增长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24.3%,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5.7%。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8%。按建设性质分,新建投资增长14.6%,扩建投资增长106.5%,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1.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1.7%。按重点领域分,民间投资增长33.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3%,制造业投资增长18.9%。
全县在库项目288个,比上年增加66个;当年新入库项目226个,比上年增加55个。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房屋施工面积51.0万平方米,增长11.1%;房屋竣工面积13万平方米,下降46.3%;商品房销售面积27万平方米,增长15.3%;商品房待售面积14.6万平方米,增长13.1%。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9851万元,比上年增长3.4%。按城乡分,城镇实现零售额617492万元,增长3.5%;乡村实现零售额372359万元,增长3.1%。按行业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329507.4万元,增长21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4820.2万元,增长55.9%。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1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进口总额1593万元,增长103.8%;出口总额130057万元,增长27.6%。实际利用外资(FDI)7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年末全县公路里程5026.6公里,其中,国道223.9公里,省道277.8公里,县道424.9公里,乡道1387公里,村道2624公里。农村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长途客车41辆,城市公交74辆,城乡公交174辆,出租汽车150辆。货运周转量244.8万吨公里,客运量151.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979万人公里。
邮政业务收入7385万元,增长18.7%,邮政函件业务1.77万件,增长80.6%。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636万元,比上年增长33.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289万元,增长19.9%;税收收入60785万元,增长30.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5197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5197万元,增长55.5%;公共安全支出12057万元,增长24.9%;教育支出72197万元,增长19.0%;科学技术支出6150万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442万元,下降0.7%;卫生健康支出30576万元,下降34.8%;节能环保支出17168万元,增长8.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592万元,下降30.9%。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47773.7万元,比年初增加234773.5万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22862.2万元,比年初增加274100.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79055.2万元,比年初增加187544.8万元。其中,住户贷款431458.3万元,比年初增加47389.3万元。
八、教育
全县各类学校共217所,在校学生59936人。其中,特校1所,在校学生80人;普通高中3所,招生2337人,在校学生6872人,毕业生2064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招生862人,在校学生2254人,毕业生697人;初中23所,招生4454人,在校学生13832人,毕业生4395人;小学136所,招生3908人,在校学生26107人,毕业生45120人;幼儿园53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0791人。各类专任教师4296人。其中,普通高中458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82人,初中教师1150人,小学教师1967人,幼儿园教师519人,特校教师20人。
九、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5万册,新华书店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个,文物保护机构2个,博物馆7个。文物机构共拥有文物藏品5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1个。
全县A级旅游景区9个。全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10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3%;旅游总收入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全县星级饭店8家,星级饭店客房440间。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01个,其中,医院8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3个,民营医院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0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室237个,诊所3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年末有卫生技术人员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15人,注册护士1136人,药师120人,技师149人,乡村医生26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3人。卫生机构床位3744张,其中医院1958张,乡镇卫生院1496张,妇幼保健机构450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8张。
全县有一级裁判员10人,二级裁判员20人。全年获得省级以上运动会奖牌19枚,其中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7枚。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52元,增长6.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1元,增长8.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820元,增长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987元,增长5.9%。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6%、34.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707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0376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2275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4953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732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989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8293人,领取生育保险金181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6156人。年末全县共有555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7004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584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5462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937.8万元。
全县共有养老机构18个,床位1977张,其中社会福利院床位130张,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床位1716张。
十一、生态环境
全县新增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3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乡村3个,创建市级森林城镇3个、市级森林乡村8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成果不断巩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申验条件日益成熟。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市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65个,市级生态村107个。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生态环境总体安全,全年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73,位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9。全年累计优良天数为356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7.5%,同比上升1.6%。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37μg/m3,同比下降15.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6μg/m3。全县无黑臭水体,无劣五类水体,堵河干流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统计月报或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国家方法制度,对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进行修订。
3.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及相关制度规定,对2016年-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4.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2017年-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行了修订。
5.根据现行统计数据公开发布要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只发布增速,不发布总量数据。
6.本公报中涉及到的数据由县统计局统筹发布,共来自县直10多家单位,相关数据最终解释权在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