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统计局
2025年4月22日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全省十强走在前列、全国百强争先进位”目标,攻坚克难、顶压前行,不断创造和放大汉川发展新优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汉川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4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6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10.69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33.76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54.3:35.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6793元,比上年增长7.2%。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为189.05亿元,可比增长4.8%;实现增加值(含农业服务业)112.51亿元,可比增长4.7%。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72.51亿元、4.18亿元、39.04亿元、47.58亿元、25.73亿元,可比增长分别为3.1%、22.2%、2.0%、5.5%、11.3%。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5.59万亩,增长0.4%,全年粮食总产53.45万吨,增长0.5%,连续14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棉花种植面积2.86万亩,增长2.1%,棉花总产0.21万吨,增长2.5%。油料总播种面积28.40万亩,增长14%;全年油料总产5.13万吨,增长11.8%。蔬菜面积46.60万亩,比去年增长1.6%,总产126.44万吨,增长3.4%。生猪出栏63.50万头,增长1.7%;家禽出笼2728万只,下降9.1%;禽蛋产量4.07万吨,增长15.4%。全年水产品产量17.79万吨,增长4.5%。
全市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22家,“名、特、优、新”水产品基地31.24万亩。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2.2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651台,联合收割机3712台。化肥施用量(折纯)3.88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80家。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8%。其中,轻工业增长4.9%;重工业产增长14.3%。从“3+X”产业看,纺织服装业产值增长10%;食品加工业增长6.7%;装备制造业增长22.3%;包装印刷业产值下降12.2%;电力能源业下降21.9%;光电子业增长9.0%;泛家居业增长8.9%;生物医药业产值增长19.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9.4%;利润总额增长23.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现价)为17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9%。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8家,全年实现总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7%。按产业划分,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4%、15.1%、-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19.8%、15.1%、-11.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8%,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0%。
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1%;商品房销售额16.6亿元,下降27.4%。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7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2.25亿元,增长18.5%。按行业划分,限额以上批发业完成销售额139.58亿元,同比增长50%,限额以上零售业完成销售额49.25亿元,同比增长14.3%,限额以上住宿业完成营业额7.04亿元,同比增长18.1%,限额以上餐饮业完成营业额42.82亿元,同比增长25.6%。
全年进出口总额984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出口98002万美元,增长13.5%; 进口450万美元,下降60.2%。招商引资额(合同引资)8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30万美元。引进过亿元的项目128个,其中过10亿的项目20个。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全年全市改建、新建公路里程269.67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681.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8.91公里。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例达到100%。
年末全市出租汽车拥有量360辆,公共汽车拥有量195辆。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92亿元,同比增长4%;邮政业务总量2.49亿元,下降1.2%。全年报纸发行数2.61万份,杂志发行数0.58万份;邮寄函件126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88万户,其中城镇1.68万户,农村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5.0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8.48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9.67亿元,可比增长17.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11亿元,可比增长18.3%。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62亿元,同比增长9.4%,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5%。财政支出83.97亿元,同比增长19.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9.14亿元,增长8.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6.51元,增长11.9%。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为421.99亿元,增长10.1%。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4411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756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754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6013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拥有科技馆2座,科研院所4家;科学技术支出16198万元。新增专利授权数961项。发明专利拥有量285项。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1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9亿元。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54所,小学113所。全年普通高中在校生16635人,普通初中在校生30974人,小学在校生53478人。专任教师数8388人,其中普通中学3733人,小学2966人。全市幼儿园133所,全年在园幼儿176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1%。
九、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城市书房4个。全年组织各种专场文艺演出254场,观众241.6万人次(含省广电惠民演出线上观众210万);组织艺术展览12次,观众3.2万人次。拥有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入户数32.9万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4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2.9万册。
全市拥有A级景区4家。全年旅游接待人数4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5%。旅游经济收入29.5亿元,增长70.6%。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6家。卫生技术人员6259人,其中执业医师1807人,执业助理医师519人,注册护士313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6934张。全年普查血吸虫人数14.36万人次,其中治疗人数191人;灭螺面积1338.64万平方米。
全市共有体育馆1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24个。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大型比赛获奖28人次。全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30次,参与人数1.2万人。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公安局户籍人口)1012581人,其中女性469053人。年末总户数318678户。迁入1291人,迁出8032人。0-17岁人口163096人,18-35岁人口187289人,36-59岁人口416683人,60岁及以上人口245513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4.2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3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4.14%。年内出生人口4215人,人口出生率4.80‰;年内死亡人口8976人,死亡率10.22‰;人口自然增长率-5.42‰。
全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87元,同比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71元,同比增长6.5%。
全年职业培训人数464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5257人,新增就业人数16931人。
全市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9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7.32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0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83万人。
民政事业费支出29351.8万元,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3321万元。享受社会救济对象人数40097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27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151人。各类收养性单位21家,社区服务机构总数420个。
十一、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
2024年,平章大道、涵闸河北路(仙女大道至滨湖大道)升级改造、福星路北延、广场路西延等工程建成完工。全年城区建成口袋公园7个,新增公共停车位4200个,完成城区污水管网维修25.7公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8个。高标准创建路长制示范线21.73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6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20座;建成美丽乡村渡口14个;新增高标准农田6.2万亩。121个农村充电桩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
全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
全年环保总投资达5.12亿元。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8%。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57.1%。全市7个水环境考核断面累计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2.地区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