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兖州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兖州调查队

(2025年4月30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三十强”目标,真抓实干,奋力前行,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城乡环境展现新面貌,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

一、综合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经济宁市统计局统一核算,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92.3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316.39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5.3:45.5:49.2。按行业分,工业增加值237.02亿元,增长5.3%;建筑业增加值56.36亿元,增长5.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7.43亿元,增长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65亿元,增长4.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9.6%;金融业增加值24.34亿元,增长4.5%;房地产业增加值30.73亿元,下降3.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09.07亿元,增长10.1%。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区”第65位,蝉联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全年新增市场主体5746户。新增“四上”企业16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资质内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22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11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家。“四上”企业总量达837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1家,增长7.9%。

人口规模总体平稳。全区常住人口54万人,城镇化率81.63%(不含王因、黄屯)。户籍人口64.09万人(含王因、黄屯),其中男性32.11万人、女性31.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166人,死亡人口4729人,迁入人口1409人,迁出人口2016人。

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6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2%。其中农业46.2亿元,增长2.7%;林业2.3亿元,增长30.6%;牧业10.2亿元,增长4.7%;渔业0.4亿元,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10.8亿元,增长10.5%。

农副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0.47万亩、粮食单产485.13公斤、总产34.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9%、0.5%、1.3%,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肉猪出栏头数8.07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年末存栏数3.93万头,下降17.8%。肉类产量1.89万吨,增长25.1%;禽蛋产量1.11万吨,下降42.1%;奶类产量0.28万吨,下降8.4%。水产养殖面积6300亩,和去年持平;水产品产量1743吨,增长2.1%。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2.97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7%,恢复耕地1.8万亩,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7.5万亩,小麦单产水平提高3%,成功获批国家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连续四年获批国家制种大县项目。对上争取资金1.65亿元,政策项目10个,发放各类惠农补贴7712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682台(套),受益农户1678户。

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升级。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成立农民合作社806家、家庭农场591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1家、示范家庭农场2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兖州区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樱源公司荣获中国农业企业500强,良友种植合作社、来顺农机合作社荣获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新兖镇、大安镇入选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家,实现营业收入9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其中橡胶制品、化工分别增长21.5%、5.1%;利润45.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合作企业增长0.6%,股份制企业增长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8.8%,重工业增长4.3%。

制造业强区强力突破。大力开展助企攀登活动,保障产业项目用地1721亩,争取制造业贷款24.4亿元,实现制造业增加值215.4亿元,占GDP比重33.5%。天云智慧平台入选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奖补项目,云慧治数获得全国首批CQC数据资产质量评估授权,太阳纸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42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获评省DCMM贯标先进区域,工业园区连续3年入选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

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4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一级资质建筑企业8家,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稳步提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6.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支撑有力,增长6.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4.8%,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增长15.5%,增速位居全市第3位。

新增项目规模保持平稳。全区新纳统项目149个(不含房地产),计划总投资205.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47个,计划总投资176.0亿元,比同期增加19.6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焕发活力。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7.6%。按城乡市场统计,城镇249.2亿元,增长7.5%;乡村34.1亿元,增长7.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253.7亿元,增长7.5%;餐饮收入29.6亿元,增长8.1%。限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9%、33.2%、74.0 %、29.1%。发放消费券、“以旧换新”补贴357万元,带动形成订单1.3亿元。“以旧换新”政策显效,限上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分别增长15.0%、7.9%。

外贸形势稳步向好。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200.3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出口105.5亿元,增长4.8%;进口94.8亿元,增长3.1%,新增AEO认证企业2家。

旅游消费持续恢复。开展“文化旅游突破年活动”,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促进文旅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31.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1%。牛楼小镇入选“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区博物馆晋升国家二级馆,泗河观光线获评全国“行在乡村 游在路上”最美自驾路,漕河斗蟋蟀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稳定通畅。全年新建、改建公路25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公里。客运量916万人,客运周转量14367万人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4.78万辆,增长1.0%;轿车总量9.7万辆,增长1.0%,其中私人轿车8.8万辆,增长1.0%。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2.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万户,互联网用户27.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6.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4亿元,增长1.2%。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7.1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34.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5亿元,下降1.2%,教育、农林水、社保就业、卫生健康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0.3%、5.3%、29.2%、11.5%。

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6.9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598.5亿元,比年初增加5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3.5亿元,比年初增加88.6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446.0亿元,比年初增加68.7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各类保费收入14.23亿元,较年初增加1.29亿元,增长10.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0亿元,较年初增加0.44亿元,增长10.2%;人身险保费收入9.53亿元,较年初增加0.85亿元,增长9.9%。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小学54所,在校学生73702人,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41541人;初级中学19所,在校学生19738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12423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147人。学前教育普惠率93.20%,高中录取率、公办率分别达到73.02%、100%,高考本科、“双一流”大学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入选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5家。成功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获得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项,省、市重要科技成果22项。华勤集团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经典集团入选全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蒂德精机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力轮胎、鲁南地勘院获评省重点实验室,天意机械获评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入选省重点人才工程5人,新增海外人才24人,蝉联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7.93万册。全区1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在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获评特级站6个,一级站4个,兖州图书馆被评为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表现突出单位。依托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文艺汇演、“四季村晚”、“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2000余场,参与人数达20万人次,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攀升,文化惠民成效更加显著。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省、济宁市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8枚,其中: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3枚。全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426万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面积156.3万平方米。承办全国老年人男子气排球比赛、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大联动、全国中老年人篮球巡回赛、山东省老年人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5项国家级、省级赛事,荣获山东省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九、卫生和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提质升级。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17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医疗床位425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496人。5家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

社会保障扎实稳固。全区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1.4万人,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14.2亿元,养老保险金社会发放率10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职工24.5万人,其中农村参保23.3万人,比上年下降0.2%。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九类救助保障标准提高7.5%以上,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2.6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339人。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3处,新增助老食堂34处、家庭养老床位680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1户,获评省“五床联动”试点县,“三人三扶三到位”民生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社会救助全面展开。全区城市低保对象266户、459人,比上年下降8.9%、13.7%,发放低保金38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128户、6060人,发放救助金4027万元。全年供养特困人员2328人,投入供养资金378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078万元。

十、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全面提速。大安机场通达城市增至33个,旅客吞吐量突破140万人次,济微高速北段加快建设,新建提升城区主次干道6条、背街小巷7条、桥梁5座,安装新能源充电桩484个。疏通排水管网32公里,改建供电线路37公里、燃气管网14公里、供热管网19公里,华源线中继泵站、54座换热站建成启用,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建成安置社区6个,改造老旧小区14个,新建省级智慧社区13个,获评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新改建“四好农村路”9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62户,整治自建房1435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挂牌成立,建成1个省级、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个。10人入选济宁市“乡村工匠”,7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遴选9人参加省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人被评为省级“高素质农民大师”。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年更新造林1038亩,治理采煤塌陷地1810亩,聚源热电煤电机组完成替代,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5%,3个水质考核断面稳定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泗河兖州段入选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名单,获评省水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

十一、就业和居民生活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7925人,比上年增长1.9%。开发公益性岗位483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年末登记失业人数202人,比上年下降43.9%。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04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53973元,增长5.0%;农村居民28642元,增长6.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25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30702元,增长4.8%;农村居民17737元,增长7.5%。

注:

1、公报所列生产总值(简称GDP)、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经最终核实,2023年全区GDP完成6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46.3:48.3。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小数位四舍五入取舍产生的误差未做机械调整,正式数据以出版的《兖州统计年鉴—2024》为准。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标准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卫生行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公报所列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的变化,上年基数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根据调整后的基数计算。

8、公报所列部分数据来自部门统计年报或年度工作报告,最终数据以部门认定为准。

附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粮食 万吨 34.19 1.3
#夏粮 万吨 16.26 2.8
秋粮 万吨 17.93 0.02
油料 1593.77 17.5
#花生 1516.19 18.6
蔬菜(含食用菌) 万吨 53.8 4.8
肉类 万吨 1.89 25.1
奶类 万吨 0.28 -8.4
禽蛋 万吨 1.11 -42.1
肉猪出栏头数 万头 8.07 1.6
生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3.93 -17.8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2.60 -49.9
家禽年末存栏数 万只 160.69 -4.2

附表2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32.0 27.5
方便面 万吨 12.1 -4.3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416.5 3.0
服装 万件 232 14.9
水泥 万吨 5.3 -27.0
轮胎 万套 1405.2 7.3
大型拖拉机 1558 -41.5
中型拖拉机 4127 -50.3
联合收获机 3017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