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步复苏,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步复苏。经济宁市统计局统一核算,2020年,全区GDP完成525.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62.12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34.05亿元,增长1.6%。按行业分,工业增加值224.52亿元,增长5.7%;建筑业增加值37.78亿元,增长4.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5.09亿元,下降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64亿元,下降3.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07亿元,下降7.4%;金融业增加值22.17亿元,增长3.3%;房地产业增加值16.46亿元,增长3.9%;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6.89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49.9:44.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发展良好。全区民营经济总户数发展到5.9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3万户,个体工商户4.6万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10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2家,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新增2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新增5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10家。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2%。“四新”经济增加值1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GDP比重27.5%,占比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8.2%,占全部投资比重60.5%,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4.4%。“十强”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增长4.6%,占GDP比重23%,占比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农业23.1亿元,增长3.3%;林业0.95亿元,下降2.3%;牧业5.38亿元,增长5.8%;渔业0.14亿元,下降7.7%;农林牧渔服务业3.83亿元,增长4.5%。

农副产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9.5万亩,比上年增加0.1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2.7万吨。全区肉猪出栏头数5.1万头,比上年下降41.8%;生猪年末存栏数4.8万头,增长52.9%。肉类产量1.16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增长11.5%;奶类产量0.6万吨,增长176%。全区水产养殖面积5700亩,比上年下降9.5%;水产品产量1552吨,下降12.9%。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粮食 万吨 32.7 0.2
#夏粮 万吨 14.9 2.4
秋粮 万吨 17.8 -1.5
棉花 7.6 -55.3
油料 1588 5.95
#花生 1510 6.56
蔬菜 万吨 47.1 0.25
肉类 11635
奶类 5608 176
禽蛋 10736 11.5
肉猪出栏头数 万头 5.1 -41.8
生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4.8 52.9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2.2
家禽年末存栏数 万只 134

林业。新增绿地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1%。完成泗河堤顶路绿化28千米,建设生态林带6千米,开展高速公路两侧绿色通道森林抚育10千米、1200亩。创建湿地村居及小微湿地6个,完成湿地修复2000亩。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0.3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5 %;农用拖拉机5608台;联合收获机 5240台。全年机耕面积达到 25.1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21.4千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9.82 %。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粮食单产达到470.2公斤/亩,蔬菜单产达到3497公斤/亩;高效设施数量达到3495个,占地面积5537.1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下降44.16%,股份合作企业下降7.61%,股份制企业增长3.8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3.9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3.59%,重工业下降0.7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6.79亿元,比上年增长5.82%;利润5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6.23 -0.2
方便面 万吨 10.62 -2.0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395.07 7.2
服装 万件 132 -18.5
水泥 万吨 31.17 -2.1
轮胎 万套 1007.88 1.6
焦炭 万吨 125.99 -21.5
大型拖拉机 3821 53.9
中型拖拉机 12800 16.4
联合收获机 5095 4.1

建筑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8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其中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6家。建筑业总产值1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6 %。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 3.5%。其中第二产业增长3.2%,第三产业增长3.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0.1:53.3:46.6调整为0.0:52.7:47.3。工业投资增长3.2%,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4.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36.5%。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80个,比上年增加17个,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57个,比上年增加17个。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商品房施工面积222.68万平方米,下降34.1%;商品房销售面积80.9万平方米,增长0.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8.8万平方米,增长4.5%;商品房销售额52.4亿元,增长7.5%,其中住宅销售额49.9亿元,增长12.5%。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亿元,恢复至上年的98.7%。按城乡市场统计,城镇实现145.2亿元,下降1.2%;乡村实现60.4亿元,下降1.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176.8亿元,下降1.3%;餐饮收入28.8亿元,下降1.4%。限额以上网络零售活力增强,网上零售额4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12%,通讯器材类增长50%。

对外贸易增势较好。全区进出口总额完成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出口59.1亿元,增长24%;进口96.2亿元,下降3.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55万美元,增长33.3%。

旅游消费持续恢复。整合花海彩田、陌上花开和龙湖湿地等景区旅游资源,推出观光休闲旅游线路,旅游市场加速复苏。全区旅游消费总额41.8亿元,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1亿元,分别恢复至上年水平的64.6%和62.7%,接待国内游客471.3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万人次;旅游创汇675.3万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全年新建、改建公路49.7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6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4公里。客运量470.6万人,客运周转量6002.7万人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3.5万辆,增长5.5%;轿车总量8.4万辆,增长2.6%,其中私人轿车7.9万辆,增长3.4%。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2.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7万户,互联网用户19.9万户。全年邮政业务收入9115.1万元,增长20.7%。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1.7亿元,增长7.8%。

金融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3.2亿元,比年初增加54.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84.9亿元,比年初增加4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9.5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95.5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65亿元。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小学81 所,在校学生67794人。其中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10125人;初级中学22所,在校学生16841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2083人;小学54所,在校学生387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全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启用豫州路小学,新增班级36个、学位1620个,新增幼儿园2处、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处,全面消除中小学超标准大班额。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比上年增加3家,成功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个,华勤集团、金大丰、天意机械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济宁市技术创新中心;鲁南院“岩溶地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济宁市重点实验室。太阳纸业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华机械、鲁南院、天安环境等三家企业项目获得2020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8.9万册。全区有线电视用户7.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合格率达100%,儒学讲堂建成率达到70%。全年送戏下乡410余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在全国、省、济宁市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全民体育健身工程投资469.1万元,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面积达91万平方米,增长19%。

九、卫生和社会保障

卫生水平持续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28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75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99人;注册护士2113人,各类卫生机构医疗床位4028张。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区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0.2万人,离退休人员3.0万人,全年支付养老保险金10.6亿元。全区参加机关事业保险职工1.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5.9万人。

社会救助全面展开。全区城市低保对象542户、1054人,比上年下降6.2%,发放低保金620.3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502户、7183人,发放救助金3122万元。供养农村“五保” 2190人,全年投入供养资金2451.4万元。

十、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城镇建设全面提速。改造提升主次干道10条,完成12万平方米棚户区征收,改造老旧小区31个。启动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建成5G基站617处。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建成农村公厕114处,建设“四好农村路”106公里,增设公交站亭70个。完成5个省级、16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任务。美丽宜居乡村安置社区加快建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进“蓝天保卫战”、“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68.9%,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3万吨/日,龙湖湿地、马桥湿地河流水质全面改善。兖州泗河水利风景区被认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十一、就业和居民生活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7405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19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3%。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81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2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58元,增长6.5%。

 

注:

1、公报所列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兖州统计年鉴—2020》为准。

3、公报所列统计数据除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外,均不包括黄屯、王因数据。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规模以上服务业,标准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卫生行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教育,卫生,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7、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8、根据国家制度要求,2020年太阳、华勤集团数据进行解捆上报,营业收入、利润进行相应调整。

9、常住人口相关指标数据将通过《济宁市兖州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布。

10、公报所列部分数据因统计口径、计算方法的变化,上年基数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根据调整后的基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