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宁波市镇海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镇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系统落实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经济运行稳进向好,创新动能加快释放,民生福祉稳步改善,社会大局和谐安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根据全市统一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1512.1亿元,保持全省第16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968.1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536.3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之比为0.5∶64.0∶35.5(见图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8692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0288美元),增长3.9%。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42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5:64.7:34.8。

GDP

图1:三次产业构成

人口规模。据202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93.1%,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拥有户籍人口122749户、298894人。人口出生率5.19‰,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0.22‰。女性初婚人数585人。

市场价格。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6%(见图2)。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六涨一平一降”格局,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9%,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3.0%,衣着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1.3%,食品烟酒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持平;交通通信类下降1.8%。

CPI

图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新兴动能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12.2%、10.1%和8.6%。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软件和信息业类增加值增长90.3%。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2亿元,其中,住房保障支出、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66.9%、20.4%和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的企业54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0.8%;研发费用支出合计53.1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2.3%,新产品产值率为21.3%。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农业产值9.7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0.2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1.2亿元,下降2.0%;渔业产值0.1亿元,下降0.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亿元,增长5.1%。粮食播种面积5.4万亩,增长18.9%,粮食总产量2.5万吨,增长22.9%。肉类总产量0.2万吨,禽蛋产量0.04万吨,牛奶产量0.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03万吨。

农业基础设施。全年全区农田基本建设开工7处,建成5处,疏通河道22条。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补划扩面800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88亩。农业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0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99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0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84台,联合收割机22台。机耕面积10.4万亩,机割面积5.9万亩,机灌面积5.6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机灌率保持100%。

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超额完成省市“消薄”任务,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建成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省级未来乡村3个,入选全省首批共富风貌驿3处。建成南岚湾水果番茄精品园二期、蛟川现代都市农业园一期,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先行引领区。“镇海草莓”“镇海番茄”获批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见图3)。年末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1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有227家、58家、3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生产法)707.6亿元,增长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3.1%,外商投资企业增长8.4%。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增长3.0%、6.3%和8.3%。分行业看,在31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总量前三的化学原料业、石油加工业和通用设备业分别增长6.8%、1.5%和16.1%,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5家,再夺“浙江制造天工鼎”。

规上工业

图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建筑业。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7.2亿元,比上年下降2.7%。年末拥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02家。其中,特级2家,一级22家,二级73家,三级及以下5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6%。从投资结构看,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8.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5.4%,交通能源水利和生态环保增长88.6%。

城市建设。编制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实施整治项目40个,入选省首批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试点。全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6个,改造城中村101.3万平方米,新建未来社区11个,分配安置房7255套。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

五、服务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

服务业。全年服务业增加值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21.8%,营利性服务业增长6.6%,金融业增长5.3%,住宿餐饮业增长3.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00.7亿元,增长5.9%。

国内贸易。全年限上商品销售额3695.7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批发业增长48.6%,零售业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1亿元,增长5.9%。

对外经济。全年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进口总额346.5亿元,下降7.5%;出口总额340.9亿元,增长14.5%。引进合同利用外资732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

旅游业。年末拥有星级饭店6家,旅行社11家,A级旅游景区(点)8个。全年完成旅游综合收入67.7亿元,比上年增长44.9%。接待国内游客380.6万人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719人次。招宝山景区、九龙湖旅游区、宁波植物园和十七房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84.7万人次、106.5万人次、116.3万人次和47.4万人次。

六、交通、邮电、电力

交通业。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8.3亿元,比上年增长9.8%。交通体系持续完善,329国道一期、康桥北路等项目开工,威海互通连接线、中官路拓宽改造工程完工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顺利运营。优化公交线路14条,新改建候车亭44个,完成公交车“大改小”18辆,全市率先实现公共充电桩“村村通”。年末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8021辆,其中汽车7986辆。航运业总运力达205.3万吨,完成货运量0.3亿吨,货运周转量762.3亿吨公里。

邮电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发送信函量12万件,报刊订销量1503万件。电信业实现业务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5万户,互联网用户31.4万户。

电力。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4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8%(见图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0.2亿千瓦时,增长19.7%;第二产业用电128.4亿千瓦时,增长5.9%,其中,工业用电127.7亿千瓦时,增长6.0%;第三产业用电12.5亿千瓦时,增长10.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5亿千瓦时,增长14.9%。电力日最高负荷218.6万千瓦,增长4.8%。

用电量

图4:全社会用电量及增速

七、金融、证券

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5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92.1亿元,增长12.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39.3亿元,增长10.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34.9亿元,增长17.3%,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17.4亿元,增长3.1%,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502.9亿元,增长22.1%。

证券业。全年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189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股票成交额1079.7亿元,增长32.9%;基金成交额42.2亿元,下降27.4%。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3亿元。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56222户,增长1.8%。

八、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捧回全省科技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全年累计引进科研团队21支,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20项。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3家。年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92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16家,科技型企业2002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07家。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675份,技术交易额70.0亿元。

教育事业。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年末拥有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14824人;小学18所,在校生34660人;初中10所,在校生15453人;高中5所,在校生7535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011人。幼儿、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100%,高中入学率99.8%,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

人才开发。全年新增人才安居专用房336套,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新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99人,数量居全市首位。年末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家。全年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72场,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16303人,其中,博士150人,硕士及副高以上844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0489人,其中,硕士645人,本科5121人。年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9161人,其中,高级2822人,中级12145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获评“浙江好人”“宁波好人”10人。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100场,群众性文化活动1278次。年末拥有镇(街道)文化站7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15个,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5.3万户,其中,农村3.0万户。新开通数字电视小区3个。

卫生事业。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64家,其中,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9家,村卫生室58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年末医院实有床位2746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4870人,其中,医生2074人,护士(护师)2015人。

体育事业。全年获得国家级金牌6枚、铜牌4枚;获得省级金牌22枚、银牌22枚、铜牌8枚;获得市级金牌37枚、银牌55枚、铜牌73枚。镇海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铜牌2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506次,参与人数9.8万人。年末拥有各类健身路径416套。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31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83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70元,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上年的1.68:1缩小至1.64:1。

就业和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6161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32个,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42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72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

社会保障。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8.5万人、41.4万人、20.0万人、33.9万人和2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4.3%、0.6%、1.5%和2.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16家,床位3358张。全年支出各类救助金2493.0万元,募集慈善捐款15846.7万元,纳入低保对象896人,发放低保金1194.3万元。

十一、生态环境、社会安全

生态环境。全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21.2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0.5%,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保持“双百”。全年实施节能减碳绿色化改造项目24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40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年末城市绿地面积3261.0公顷,绿地率达38.4%;公园绿地面积650.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0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3519.7公顷,绿化覆盖率41.4%。

公共安全。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42.8%、25%。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量分别比上年下降27.3%、22.9%。获评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连续打赢“贝碧嘉”“普拉桑”“康妮”等台风防御攻坚仗,实现人员“零伤亡”。

注释:

1.本公报所列2024年各项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统计范围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法人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法人单位。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在年末全区人口中,常住人口数据不包含贵驷街道;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和人口数据不包含贵驷街道。年末贵驷街道常住人口2.7万人,户籍口径为6409户、14469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机动车拥有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就业、养老保险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货物进出口、服务贸易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农业设施、和美乡村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国家重点“小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来自区经信局;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区投资促进中心;客货运量、公路里程、公交运营线路数据来自区住建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中国邮政集团镇海分公司;通讯业务数据来自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镇海分公司;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行镇海分行;证券业数据来自财通证券和光大证券;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民生保障、社会服务和救助慈善(民政系统部分)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慈善数据(慈善组织部分)来自区慈善总会和区红十字会;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交易总额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文化、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广旅游体育局;生态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分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