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新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郑州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消费、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新密市地区生产总值 7042178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030万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444014万元,增长7.0%,其中工业增加值2562591万元,增长6.2%,建筑业增加值893395万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3298134万元,增长3.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2297万元,增长5.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98212万元,增长4.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0449万元,下降2.0%;金融业增加值245387万元,下降1.6%;房地产业增加值326646万元,下降0.9%;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632790万元,增长4.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535673万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4.3:48.9:46.8。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48499万元,下降1.7%。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4902万元,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187666万元,下降14.7%,税收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4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2999万元,增长13.0%。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6519万元,增长113.0%;卫生健康支出47377万元,增长1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0645万元,增长11.8%;教育支出117919万元,增长0.03%;农林水支出63387万元,增长2.2%。

税务部门完成税收收入330806万元,下降11.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11万元,增长76.8%;第二产业202496万元,下降13.7%;第三产业128199万元,下降8.8%。

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82.5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26万人,城镇化率为为66.97%,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2024年出生人口为0.77万人,死亡人口0.7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30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1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19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人数4476人。开展再就业培训1928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比例92.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751人。全市专业技术人员12635人。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47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粮食总产量21.94万吨,增长3.3%,其中夏粮总产量11.64万吨,增产6.8%;秋粮总产量10.3万吨,下降0.6%。全年油料总产量6314.42吨,增长1.7%;蔬菜总产量241648.1吨,增长2.7%;水果总产量18115.01吨,增长4.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78.81万亩,比上年减少0.3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5768.8亩,增长0.06%;蔬菜种植面积87432亩,比上年增加1134亩;果园种植面积12078.4亩,增长0.9%。

全年肉类总产量1.33万吨;禽蛋产量2.04万吨;牛奶产量0.18万吨。

当年造林面积53.3公顷,木材产量4704立方米。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0.7万千瓦时。农用拖拉机0.9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89.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7.3%,重工业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增长6.1%。

从重点监测行业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含郑煤),耐材业增加值下降6.3%,造纸业增加值增长12.9%,电力热力燃气业增加值增长3.8%,医药化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服装业增加值增长73.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耐火材料产量下降15.2%;服装产量增长60.1%;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增长18.0%;水泥产量下降18.8%;煤炭产量增长15.0%(不含郑煤产量)。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93395万元,比上年增长9.5%;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54611万元,增长25.2%,主营业务收入454333万元,下降12.6%;营业利润12715万元,下降3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1.9%,占全市投资比重1.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4%,占全市投资比重39.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4%,占全市投资比重58.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6799万元,比上年下降1.1%。房屋施工面积4831232平方米,下降15.4%。本年新开工面积30685平方米,下降62%。商品房销售面积342831平方米,下降15.4%。商品房销售金额204338万元,下降10.7%。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698212万元,比上年增长4.6%;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30449万元,比上年下降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3563万元,比上年增长6.6%。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851379万元,增长6.4%;乡村完成限上消费品零售额522184万元,增长7.2%。

限上企业零售额202024万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网络零售额26010万元。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零售额13486万元,增长61%;零售业166797万元,增长5.8%;住宿业10860万元,下降16.1%;餐饮业10881万元,下降12.9%。

在商品销售中,烟酒类同比下降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137.6%,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14.7%,中西药品类同比下降5%,书报杂志类同比下降5.3%,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58.5%,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20.4%。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92796.7万元,比上年下降12.0%。其中,进口526.6万元,比上年增长259%;出口92270万元,比上年下降12.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2297万元,比上年增长5.2%。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28.4万辆,其中大型汽车9470辆,小型汽车229398辆,摩托车14710辆。年末实有公交汽(电)车166辆,其中城区公交汽车59辆。城市公交客运量1027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台数437台。全市公交线路43条。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448万元,增长46%。全市邮政局(所)数26个,邮路总长度144公里。全年累计订销报纸591.36万份、杂志13.5万本。邮政储蓄存款余额666761万元。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43797户,移动电话用户923009户,手机上网人数844317人。年末互联网用户325283户,新增光缆线路长度 846.5千米。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66万人次,同比增长35.9%;旅游综合收入达82.64亿元,同比增长39.4%。年末共有8个旅游景区景点,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5处、AAA级旅游景区2处。星级饭店2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556间;旅游社8家。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5387万元,比上年下降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74031万元,比年初增加713195万元,比年初增长1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957219万元,比年初增加598229万元,比年初增长13.7%。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1390.1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871万元,寿险保费收入30519.1万元。全年赔付额26419.9万元,其中财险赔付15130万元,寿险赔付11289.9万元。

九、教育、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33所(含幼儿园162所)。其中:小学102所,初级中学3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级中学7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特殊教育1所,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18所。

全市共计在校生179137人,其中小学在校生66729人,普通初中在校生3329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0402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10701人,特教学校在校生220人,幼儿园在园24158人。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人员23628人次。全年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初中毕业生学生数为10854人,合格率达100%。全年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高中毕业生学生数为7750人,合格率达100%。

全市共有教职工11980人,其中专任教师9674人。小学教职工3740人,其中专任教师3517人;普通中学教职工4269人,其中专任教师393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634人,其中专任教师 555人;特殊教育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幼儿学前教育教职工3281人,其中专任教师1613人。

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郑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78家。全年授权专利1334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6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57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6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502台(件),通过ISO9000标准企业数176个。

全市年平均气温16.2℃,年极端最高气温42.6℃,最高气温出现日期7月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12.8℃,最低气温出现日期2月5日;年降水量762毫米。

十、文化、卫生和社会服务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文物保护单位11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6家,郑州市级41家,新密市级49家。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村级综合文化场所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46家,其中医院19家,包括综合医院12家、中医院3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3家,包括眼科医院1家,精神病医院1家,骨科医院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25家,包括卫生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村卫生室303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304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家,包括妇幼保健院 1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543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 777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95人、注册护士4013人。全市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100%,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94.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61‰。

全市法律援助共受理各类案件2114件,其中农民工类116件,残疾人类26件,妇女类114件,未成年人类202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700.7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年末森林面积4393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96%。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666.7公顷,四旁植树38万株,义务植树88.5万余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9593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业用电量316302万千瓦时,增长4.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3000万千瓦时,增长6%。

全年总用水量12249.87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量3146.1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4590.9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3022.7万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16.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6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497起,死亡10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事故5起,死亡5人;火灾事故489起。事故直接财产损失797.2万元。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24元,比上年增加1583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8元,比上年增加1414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29元,比上年增加1452元,增长3.5%。

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3435人,其中:企业单位115547人,机关事业单位1788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0452人,其中:企业单位53562人,机关事业单位30255人。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数34710人,其中:企业单位24098人,机关事业单位1061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7969人,其中企业单位42217人,机关事业单位15752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112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6242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7787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7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71万人。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13.7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19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993.2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726人。全年共保障农村“五保”对象2776人,其中集中供养508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为18%。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675237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0:48.6:47.4。

 3.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五经普口径修订数据。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城镇养老、失业保险数据来自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局;电信业务、电话用户数据来自联通公司、移动公司和电信部门;金融数据来自人行郑州中支;保费收入、赔付数据来自人险、财险部门;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企业技术中心数据来源工信商务局、发改委;气象数据来自气象局;旅游、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数据来文广旅体局;文物保护数据来源文物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健委;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数据来自民政局;各类生产安全伤亡数据来自应急局;其他数据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