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全区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态势,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根据区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1671.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90.86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790.27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5.7:46.9:47.4调整为5.4:47.3:47.3。二产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036元。

2024年,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4万户,其中企业7079户、个体工商户1.7万户;截至2024年底,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29.26万户,其中:企业7.7万户,个体工商户21.3万户。年末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9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为99.2%。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3亿元,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55.4亿元,林业产值0.04亿元,牧业产值29.0亿元,渔业产值75.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8亿元。

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7.8万亩,粮食总产量45.6万吨,增产0.8%,亩产387公斤;花生种植面积12.8万亩,总产量3.6万吨,亩产283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8.3万亩,总产量72.7万吨。

林业 年末木材产量达到0.5万立方米。

畜牧业 生猪存栏26.9万头,增长3.9%,生猪出栏39.3万头,下降9.9%;奶牛存栏0.8万头,下降45.3%;肉食鸡存栏368.8万只,下降42.7%,肉食鸡出栏3515.8万只,下降6.1%,蛋鸡存栏600.7万只,下降5.1%;肉蛋奶总产量24.2万吨,增长1.5%。

渔业 水产品总产量32.0万吨,增长3.3%,海洋捕捞产品产量5.3万吨,海水养殖产品产量26.8万吨。

农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5.4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92%,机耕作业面积4.9万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8.9万公顷、8.4万公顷。耕地灌溉面积6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1.5万公顷,下降0.9%。农用拖拉机3.3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3.0万吨,下降0.8%;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2173个。全区行政村实现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加快。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65.26亿元,增长8.3%。从规上工业看,主导产业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3.2%。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89.0亿元,同比增长7.8%;签订合同额340.0亿元,同比增加3.6%;房屋施工面积109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291.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从产业看,第一产业下降19.7%,第二产业增长19.2%,第三产业下降6.9%。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2.1:45.5:52.4,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从重点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13.1%,占全区投资比重75.8%。

房地产市场相对低迷。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8.9亿元,下降37.7%,其中:住宅120.4亿元,下降37.5%。房屋施工面积867.9万平方米,下降21.5%,竣工面积169.9万平方米,下降31.8%。商品房销售面积124.2万平方米,下降21.4%,商品房销售额119.2亿元,下降28.6%。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2.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2.5%。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全区年末拥有各种机动车51.5万辆,增长3.3%,其中汽车49.4万辆,增长3.2%。公路总里程3440.2公里,其中高速路140公里,公路网密度17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25万人,客运周转量12195万人公里;货运量1768万吨,货运周转量424990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业整体稳定。全区邮政业务总收入2.7亿元,下降2.9%;发送函件30.8万件,快递575.1万件,报刊1340.9万份。全区电信业务总收入11.3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7.2万户;移动电话168.9万户;宽带用户74.6万户。

旅游业大幅增长。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15万人次,增长27.0%。其中,入境旅游者9.5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140亿元,增长3.2%。年末全区拥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0个,星级宾馆、饭店3家;旅行社17个。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9亿元,增长3.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5.1%。从商品零售类值看,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31.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0.6%,新能源汽车类增长90.6%,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46.2%。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15.5亿元,下降19.4%,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14.3%。

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营销额992亿元,增长11.6%。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861.6亿元,增长11.7%;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21.9亿元,增长9.8%;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4.0亿元,增长3.1%;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5亿元,增长30.8%。

 

七、对外经济

 

实际利用外资有所回落。新签外资项目10个,增资1个,合同外资金额5.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FDI)7638万美元,下降71.5%。

外贸总额稳步增长。全区货物进出口总额568.4亿元,增长4.1%。其中,出口518.4亿元,增长4.1%,进口50亿元,增长4.4%。从出口商品看,纺织服装产品出口107.2亿元,下降3.6%;农产品出口26亿元,增长2.9%;机电产品出口246亿元,增长9.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8亿元,增长11.5%。从贸易类型看,一般贸易出口335.2亿元,下降8.4%;加工贸易出口94.8亿元,增长15.4%。从出口主体看,民营企业出口437.4亿元,增长6.3%,占全区比重84.4%。从主要贸易对象看,美国、日本、韩国是我区主要出口贸易国家,分别出口85亿元、61.2亿元、49.8亿元,占比16.4%、11.8%、9.6%。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6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5.5亿元,增长0.2%,税收占比71.5%。统筹资金保障重点支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2.2亿元,其中教育支出37.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1.2亿元、城乡社区支出20.2亿元、农林水支出8.9亿元。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全区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27家,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地方金融组织等多业态,其中:30家银行机构,39家保险机构,8家证券机构,地方金融组织18家,基金管理人32家。年末全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55.4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73.7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亿元,同比增长10.2%。各项贷款余额1676.8亿元,比年初增加71.8亿元,增长4.5%。存贷比达到95.5%。

上市公司 全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266家,其中上市企业达到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四板挂牌企业254家。

证券业 在即墨新增资金账户16383户,达到16.8万户,证券交易额2013.98亿元,增长38.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认定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4家,其中:国家认定5家,山东省认定16家,青岛市认定53家。全年专利授权量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61件。商标注册量5299件,有效商标总量达到57972件,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拥有中国专利奖3项,拥有山东省专利奖2项。拥有驰名商标24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事业协调发展,落实改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全区共有各类学校487处,教职工总数1.89万人,在校学生21.13万人,其中幼儿园294处,在园幼儿3.61万人;小学116所,在校学生10.26万人;初中35所,在校学生4.18万人;高中13所,在校学生2.4万人;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667人;特教中心2处,在校学生438人;教育体育发展服务中心及进修学校、职工学校等共计24处其他教育单位。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新成绩。全区有科技文化服务中心17处,区图书馆藏书量48.3万册,区文化馆1处,区博物馆1处,柳腔剧团1处,电台1座,电视节目2套,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为100%。影剧院7座,演出放映57867场次,观众人数49.64万人。获青岛市以上各类奖励38项,增长22.5%。

卫生健康优化发展。全区现有各类卫生机构1155处,其中医院35处,镇卫生院2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29处,诊所、医务室、卫生所、护理站420处,村卫生室593处。共拥有床位5678张,卫生技术人员881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794人,注册护士376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各类运动场地2250处,等级裁判员30人,向青岛市以上单位输送运动员30名。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为95%。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60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30万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11个项目列入国家城中村改造计划。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7处,惠及居民5977户,全面完成三年攻坚任务。大中修鳌东路等国省道3条,新建整修淮涉河二路等市政道路32条,地铁7号线二期、15号线一期8座车站主体完工。建成开放口袋公园9处。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端口5100个、新能源充电桩3368个。新架设5G基站1000个。建成城区停车场10处,新施划停车泊位9500个。新创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新增农村清洁取暖3万户,新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15个,新实施农房节能改造3000户。整修提升“四好农村路”209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人口全覆盖。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改善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8.7万吨,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昼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52.9分贝, 昼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49.4分贝。鳌山湾生态整治全市唯一获批国家海洋生态修复工程。获评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县。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全区年末常住人口137.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2%。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5.46万人,农村人口51.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3%,比上年末提高0.58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99元,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79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48元,增长6.1%。

安全事故形势稳定。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工作目标和使命担当,下足决心抓基层、打基础、固根基,调高标准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定实举措护安全、守底线、促发展,有效保障了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年内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4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24。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94.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职工数38.1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2.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53.3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5.2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2.9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2.3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0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11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9.9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区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16个,社会福利院床位2610张,在院人数1427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4万人,居民低保资金计划支出1.83亿元。五保户供养人数701人,五保户补助金额1966万元。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即墨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597.33亿元。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包括: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