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七个强县”建设目标,以“一城一乡一区一江”四大战略布局为发展基石,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在复杂形势中实现了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5.0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0:34.8:56.2调整为8.6:34.3:5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9269元,比上年增长7.3%。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165166户,比去年减少1069户;户籍总人口为455202人,比去年减少5257人,总人口数下降11.4‰,其中男性236883人,女性218319人,男女比率108:100,与2023年男女比率持平。户籍城镇人口143711人,乡村人口311491人,城镇人口比率31.6%,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县出生登记人口2108人,人口出生率4.6‰,与2023年基本持平,死亡注销人口5007人,人口死亡率11.0‰,比2023年上升6.7个千分点。
表1 户籍总人口及构成
指 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年末户籍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0-17岁 18-34岁 35-59岁 60岁以上 |
45.52 14.37 31.6 31.15 68.4 6.06 13.3 7.95 17.5 18.38 40.4 13.13 28.8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指数为100.8%,比上年上涨0.8%,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4%,医疗保健类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9 %,衣着类上涨1.5%,居住类与上年持平。
表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类 别 |
比上年涨跌(%) |
居民消费价格 其中 : 食品烟酒 教育文化和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用品和服务 生活用品及服务 衣 着 居 住 交通和通信 |
0.8 1.9 0.4 -0.1 4.9 1.8 1.5 0 -1.2 |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20.58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5.2亿元,增长22.4%;牧业产值10.86 亿元,下降0.1%,渔业产值0.47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7亿元,增长4.4%。
全年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长0.46%;油料产量1.43万吨,比上年增长 1.3 %;水产品产量0.16万吨,比上年增长3.02%;蔬菜产量8.78万吨,比上年增长1.07%;禽蛋产量 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4%;水果产量4.17 万吨,比上年下降1.52%;茶叶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长5.35%。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67394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5%。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分别为933台和230部,耕整地机械及配套农具分别为6050台和4206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7156台套,其中茶叶加工机械59441套。田园管理机械34772台,其中机动(电动)喷雾(粉)机为5618台,茶叶修剪机为29154台。采茶机7156台,排灌机械9362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57台,植保无人机9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68.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下降1.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增长9.4%;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4.4%;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增长4.3%。分门类看,采矿业产值下降2.0%,低于全县平均6.7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增长4.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6.7%。工业产销率98.8%,比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
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5%,利税总额比上年增长20.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下降0.5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85%,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1家,比上年末增加4家。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8.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5万平方米,下降39.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8万平方米,下降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3%。工业投资增长3.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0%。民间投资下降17.7%。房地产投资下降26.6%,占投资总额的11.7%。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7万平方米,下降1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8万平方米,下降19.3%。商品房销售额8.92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住宅销售额5.3亿元,下降19.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5%。
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亿元,比上年增长5.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亿元,比上年增长5.3 %。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8.5亿元,比上年增长 5.4 %;商品零售105.8 亿元,比上年增长5.0%。
全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个体户共91户。其中批发业单位26户,零售业单位33户,住宿业单位8户,餐饮业单位24户。
六、对外经济和全域旅游
全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值3.02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5.2%,其中外贸出口额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实际到位内资97.2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旅游总收入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旅游创汇58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3.6%,游客接待量137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其中入境游客1.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6.2%。
全县A级景区9家10处,其中国家级5A级1家2处,4A级2家,3A级5家,2A级1家。歙县获评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入选安徽“乡约皖南 畅游山水”之旅精品线路,徽州古城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徽城镇练江社区入选省级2024年度特色美食村,徽州天路自驾游入选十大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推荐名单。徽州古城鱼灯巡游获十大长三角古镇文旅消费新场景,歙县许村沉浸式戏剧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获评2024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优秀案例,歙县“徽州府衙沉浸式夜游”荣获“皖美消费新场景”评选“大黄山”区域第一名,并入选2024年度皖美消费新场景十佳场景。新安江山水画廊景区获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新安江山水画廊研学基地、皖新传媒徽文化研学教育基地1号营地荣获“2024年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徽州古城研学旅行基地通过“2024年安徽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复核。先后开展2024歙县“徽文化·大地艺术季”暨第十七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非遗民俗闹新春、鱼灯文化节、四月乡村万人嬉嗨活动、2024黄山市文旅新品发布暨歙县招商推介活动、2024歙县国风游园会暨曹县汉服主题文化周等活动81场。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
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527.5万人公里,水运客运周转量1452.4万人公里。年末全县民用载客汽车63892辆,载货汽车4935辆,私人汽车65428辆。摩托车42291辆,营运汽车拥有量1203辆。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6675.6万元。函件(收寄)18.3万件,包件326.3万件,特快专递6.3万件,报刊累计数431.7万份,集邮业务量11.8万枚。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7.6亿元,比上年下降7.9%,其中增值税收入4.2亿元,增长2.7%,企业所得税0.7亿元,增长30.5%,城市维护建设税0.3亿元,比上年下降8.8%。全年非税收入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0.2亿元,比上年下降54.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8.6%。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亿元,增长6.8%;教育支出7.1亿元,增长2.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8亿元,下降4.5%;科学技术支出1.2亿元,增长11.9%;卫生健康支出3.7亿元,下降4.0%;农林水支出19.6亿元,增长127.6%;住房保障支出1.3亿元,下降17.1%。
全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6亿元,比上年下降0.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73所,在校生总人数为40138人,比上年下降1.5%。其中:普通中学16330人,比上年下降1.8%,小学19204人,比上年增长0.26%。幼儿园数64所,在园儿童数7786人,比上年下降15.9%。全县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285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1417人,比上年减少90人;小学专任教师数1221人,比上年减少146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212人,比上年减少27人。
全年小学招生人数3307人,比上年下降8.7%,小学毕业生数4490人,比上年增长42.0%;普通中学招生人数5441人,比上年增长2.6%,普通中学毕业生人数6010人,比上年增长2.9%。
全县各校计算机拥有量9810台,其中普通中学4917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06台,小学3987台。全县学校藏书量438.6万册,其中普通中学藏书66.3万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0.3万册,小学51.0万册。
全县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30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18家。2023年R&D经费支出3.8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1.42%,其中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居全市第一。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5051.5万元,居全市首位。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年末公共图书馆3个,年末藏书达310.6千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100%。2024年末通有线广播的乡镇28个,通有线广播的村(社区)192个,通有线电视的乡镇28个,通有线电视的村(社区)192个。编创排中小学生戏剧节目《一起来学“戏”》荣获省级专项展演一等奖。歙县应急广应用《“声”入人心 播好防汛“最强音”》入选全国“十佳”案例。
全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共20家,其中文化制造业企业10家,营业收入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文化服务业8家,营业收入0.8亿元,同比下降3.9%;文化批零业2家,营业收入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6%。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人,市级37人,县级非遗项目11个。推出 “非遗民俗闹新春”系列展演、汪满田鱼灯节等节庆活动,打造“来徽州,嬉鱼灯!”传播爆点。举办2024歙县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暨长三角区域歙砚雕刻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举办2024绿水青山运动会越江向湖·桨板赛、“大黄山”足球邀请赛、不止骑·第五届环黄山自行车赛(歙县站)、2024年ITF国际网球大师赛MT100 (黄山站)等体育赛事20余场,“村超”“歙BA”“城BA”等广受好评。组队参加省、市各类赛事,支持体育协会开展各类活动。开展农村文旅体设施管护不到位问题整改,对全县33个健身点进行健身设施安装,新建健身步道6公里、百姓健身房2个、体育口袋公园2个。歙州紫阳路中国体育彩票主题公园获评2024年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宣传典型案例。
全年全县医院、卫生院数34家,其中综合医院3家,中医医院1家,专科医院2家,卫生院28家;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25张,卫生技术人员2001人。全县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052人,注册护师、护士863人。2024年医院、卫生院诊疗181.7万人次,其中门、急诊175.4万人次,入院人数5.5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92元,比上年增长6.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67元,比上年增长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86元,比上年增长6.7%。
![]() |
全年全县共救助1278人次,发放救助金207.4万元,其中资助参保16081人,资助参保金额558.7万元,直接救助21807人次,直接救助金额5232.43万元。
十二、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1.9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37.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7.8%,比上年下降0.8%。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74公顷,2024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1867公顷,退化林修复面积1333公顷,幼林、成林抚育管理面积4673公顷,零星植树80万株。
全年全县共发生统计范围内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4人,与上年持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5、由于统计制度的变化,从2014年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和范围有所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口径改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