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紧紧锚定一个目标,持续优化两项机制,巩固壮大“三区三力”,深入开展“四个年”活动,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高质量跨越赶超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25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33.8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90.34亿元,增长3.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4:51.3:4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364元,增长5.9%。
县域综合实力增强。全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二十二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在2024年中郡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中,如东排名第29位,比上年度前进1位;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百强评比中,如东排名第33位,比上年度前进2位;在稷夏智库发布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榜单中,如东排名第36位,比上年度前进1位;在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如东排名第33位,比上年度前进1位。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1211户,其中新增个体户8338户、私营企业28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户。年末全县拥有市场主体136948户,增长0.02%。其中企业法人31670户,下降3.4%;个体户104560户,增长1.1%。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数占比87.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民营企业产值占比59.2%。新增创业1434人,其中新增大学生创业292人,成功自主创业带动稳定就业5955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共计举办109场招聘会,累计参加企业636家,提供24637个工作岗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5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0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52人,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153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74个。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30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063人。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其中,城镇人口53.44万人,增长1.4%,城镇化率61.43%,比上年末提高0.88个百分点。全县常住人口出生率2.99‰,死亡率12.41‰,人口自然增长率-9.42‰。年末户籍人口95.6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596人。按性别分,男性46.71万人,女性48.90万人。按年龄分,0-17岁8.34万人,18-34岁12.69万人,35-59岁35.25万人,60岁及以上39.32万人。
2024年末人口数及构成 | ||
指 标 | 年末数(万人) | 比重(%) |
年末常住人口 | 87 | — |
城镇人口 | 53.44 | 61.43 |
农村人口 | 33.56 | 38.57 |
年末户籍人口 | 95.60 | — |
#0-17岁 | 8.34 | 8.72 |
18-34岁 | 12.69 | 13.28 |
35-59岁 | 35.25 | 36.88 |
60岁及以上 | 39.32 | 41.12 |
#男性人口 | 46.71 | 48.86 |
女性人口 | 48.90 | 51.14 |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748元,比上年增长5.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46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67元,增长6.5%。
2024年如东县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情况表
指标名称 | 全体居民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指标值 | 增速 | 指标值 | 增速 | 指标值 | 增速 | |
(元) | (%) | (元) | (%) | (元) | (%) | |
可支配收入 | 48748 | 5.5 | 61946 | 4.7 | 31867 | 6.5 |
工资性收入 | 29952 | 5.8 | 39151 | 5.1 | 18182 | 6.4 |
经营净收入 | 8594 | 3.7 | 7924 | 3.2 | 9569 | 5.6 |
财产净收入 | 3697 | 0.6 | 5723 | -1.3 | 1031 | 2.0 |
转移净收入 | 6505 | 9.8 | 9148 | 8.3 | 3085 | 11.7 |
生活消费支出 | 29754 | 2.7 | 33744 | 1.4 | 24650 | 4.4 |
食品烟酒 | 8655 | 3.0 | 9552 | 0.6 | 7385 | 5.1 |
衣着 | 2267 | 3.3 | 2882 | 2.9 | 1492 | 4.3 |
居住 | 3892 | 1.1 | 4125 | 1.6 | 3611 | 0.8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1914 | 1.6 | 2219 | 4.7 | 1595 | 0.4 |
交通通信 | 5531 | 4.3 | 6792 | 2.9 | 3923 | 6.5 |
教育文化娱乐 | 3972 | 1.8 | 4382 | -3.7 | 3241 | 5.1 |
医疗保健 | 2225 | 0.6 | 2327 | 3.3 | 2314 | 7.0 |
其他用品和服务 | 1298 | 4.2 | 1465 | 4.9 | 1089 | 3.0 |
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754元,比上年增长2.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744元,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650元,增长4.4%。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13.0%和13.1%。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3%和30.0%。
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302台、热水器134台、电冰箱141台、彩色电视机210台、移动电话281部、洗衣机124台、家用计算机73台、家用小汽车102辆、洗碗机6台、空气净化器(含新风系统)22台、地面清洁电器41台。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261台、热水器108台、电冰箱135台、彩色电视机176台、移动电话255部、洗衣机104台、排油烟机72台、家用计算机49台、家用小汽车74辆、家用助力车160辆、空气净化器(含新风系统)6台、地面清洁电器13台。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4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数11.4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98万人。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5.89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7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9.16万人。
年末全县现有备案养老机构35家,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总数(含社区养老)1.23万张,享受尊老金6.9万人,全年发放尊老金5431.3万元。年末全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对象682人,发放孤儿、困境儿童养育资金1337.51万元。城市特困人员(城镇“三无”)71人,下拨供养资金167.39万元;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五保户)3977人,拨付和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5360.62万元。城乡低保5095户6839人,其中城镇低保204户259人,农村低保4891户6580人,全年发放低保保障金5769.96万元。全年发放残疾人补贴1.27亿元,其中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4041人,发放1.11亿元;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133人,发放1561.58万元。全年结婚登记2210对。
三、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74.40亿元,增长3.8%;林业总产值0.86亿元,增长7.7%;牧业总产值33.68亿元,增长1.3%;渔业总产值87.74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17亿元,增长9.5%。
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5.08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07万亩,比上年增加0.11万亩,增长0.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1.74万亩,增加0.11万亩,增长0.1%;秋粮播种面积110.33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县粮食产量98.29万吨,比上年增产0.1%;粮食亩产463.48公斤,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22吨,下降29.0%;油料产量2.89万吨,增长3.7%。全年生猪出栏64.41万头,下降2.1%;羊出栏28.19万头,增长0.3%;家禽出栏3699.91万羽,增长12.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1.35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03万吨,下降2.3%;牛羊肉产量0.35万吨,下降0.3%;禽肉产量5.97万吨,增长11.3%。水产品产量34.41万吨,比上年增长4.0%。
全县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84台,联合收割机76台,水稻插秧机254台,旋耕播种机65台,农机总动力92.8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95.6%。
2024年全县家禽规模养殖占比99%,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占比100%。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47万亩。全年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1个,总投资27.8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年末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7家。全县拥有绿色食品获证企业72家,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总数131个,面积30.27万亩。全县建成并通过验收2个绿色优质玉米基地、1个绿色优质西兰花基地和23个绿色优质水稻基地,累计面积89.34万亩。全县有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主体80家,均在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建设网店销营农副产品,全年线上销售达三百万元电商主体15家。
四、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2家,其中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69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长11.4%,重工业总产值增长4.0%。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6%。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7%,营业成本增长6.6%,利润总额增长12.2%。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 |||
名称 | 计量单位 | 产量 | 增速(%) |
光纤 | 亿米 | 324.61 | -11.4 |
化学纤维 | 万吨 | 286.18 | 50.9 |
商品混凝土 | 万立方米 | 90.42 | -36.7 |
光缆 | 万芯千米 | 329.42 | 161.8 |
水泥 | 万吨 | 88.87 | -26.4 |
饲料 | 万吨 | 58.86 | 5.1 |
纸制品 | 万吨 | 44.45 | 18.3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万吨 | 21.3 | -19.9 |
大米 | 万吨 | 14.51 | -13.4 |
化学农药原药(折有效成分100%) | 万吨 | 14.15 | 2.3 |
布 | 亿米 | 7.14 | -2.7 |
纱 | 万吨 | 5.1 | 2.6 |
年末全县拥有资质建筑企业432家,其中特级总承包企业2家,一级总承包企业17家,一级专业承包企业13家,二级总承包企业108家,二级专业承包企业83家,三级及不分等级209家。全年获得国家建筑工程装饰奖1项,省优质工程4个,市优质工程2个,省级文明工地21个。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1%,竣工产值增长1.5%,竣工率20.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55.66万平方米,增长7.8%;竣工面积1565.55万平方米,下降1.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68.54万平方米,下降6.3%。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6%,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5%,服务业投资增长23.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9.5%,民间投资下降0.5%。全县列省重大项目8个,其中实施项目5个,总投资16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2亿元,已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年末累计完成列统投资64.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46.2%;储备项目3个,总投资194亿元。全县列市重大项目25个,总投资17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6.3亿元,已全部实现开工建设,年末累计完成列统投资46.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2.6%。
年末全县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8家。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01亿元,增长35.1%。商品房施工面积330.88万平方米,下降11.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32.53万平方米,下降8.0%。全县商品房竣工面积22.81万平方米,下降69.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59万平方米,下降46.8%。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5.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6.0%。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21亿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2.36亿元,下降3.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85亿元,下降2.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366.46亿元,下降3.8%;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35.75亿元,增长1.0%。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30.4%,饮料类下降36.1%,烟酒类下降4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4.9%,化妆品类增长32.3%,金银珠宝类下降14.4%,日用品类下降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9.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9.0%,石油及制品类下降50.5%,汽车类下降20.1%。
全县拥有规上文化产业企业195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9.54亿元。30个文化产业项目进入省、市、县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年度累计完成实际投资19.42亿元。市级认定旅游服务业新开工项目2个、文化娱乐业新开工项目2个、文化娱乐业新引进项目2个。年末全县拥有旅游星级饭店4家(其中四星2家、三星1家、二星1家),旅行社6家,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工业旅游区1个,省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旅游特色村(镇)3个。
七、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00.9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总值207.76亿元,增长9.3%;进口总值393.15亿元,增长4.6%。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6个,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协议注册外资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6亿美元,下降41.2%。
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9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0.6%。全年完成对外直接投资额9217万美元,增长439.0%;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7286万美元,下降50.2%;新派劳务人员163人,下降53.4%,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087人,增长22.5%。
八、交通、邮政电信业和电力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年末全县铁路总里程79.688公里。公路总里程3202.708公里,公路密度为184.8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3.652公里,一级公路314.150公里,二级公路340.263公里,三级公路215.368公里,四级公路2239.275公里。航道总里程778.9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7条,里程200.76公里,等外级航道578.2公里。拥有内河码头99家,泊位156个,岸线长度12344.44米。拥有出海航道2条,其中15万吨级烂沙洋北水道航道长40.9千米,7万吨级烂沙洋南水道航道长24.8千米。洋口作业区自然岸线总长7.1千米,码头岸线总长19.4千米,拥有8个沿海码头泊位,全年船舶流量556艘次,港口货物吞吐量1108.83万吨。洋吕铁路北渔至东灶港段、洋通高速二期、黄海二桥全面建成,顺利通车。
年末拥有城市公交、客运班车、旅游客车353辆18096座,拥有营运货车5216辆69279吨,运输船舶115艘48918总吨。全年完成公路运输客运量366.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3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187万吨,货运周转量23.6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481万吨,货运周转量36.54亿吨公里。海洋铁路如东站全年发送旅客50473人次,到达旅客41232人次;栟茶站全年发送旅客25451人次,到达旅客22739人次。
年末全县机动车保有量30.0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0.9万辆。其中,大中型车辆1.01万辆,增加0.05万辆;小型车辆23.01万辆,增加0.51万辆;新能源车辆1.97万辆,增加0.58万辆;摩托车4.07万辆,减少0.23万辆。
年末全县拥有邮政公司1处,邮政局所47处,县级快递共配中心1个,邮件处理中心1个,邮政投递场所14个,其他快递末端网点约150个。全年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县快递企业投入智能配送无人车12辆、实施运营线路11条。全县光纤宽带用户占固定宽带比重达到100%;电信、移动、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7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5.99万,比上年末减少0.58万户,下降10.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99.77万,新增3.43万户,增长3.6%;互联网宽带用户数46.1万,新增2.5万户,增长5.7%;全县新建基站543个,实现主城区、重点园区及主要节点5G信号全覆盖,农村地区从自然乡镇及周边区域向一般农村区域延伸覆盖。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08.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49亿千瓦时,增长10.5%;第二产业用电量81.9亿千瓦时,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量81.47亿千瓦时,增长14.4%;第三产业用电量7.69亿千瓦时,增长13.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8亿千瓦时,增长17.0%。
全县拥有发电装机容量740.8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562万千瓦,占全县总装机容量的75.9%,光伏发电、热电发电、垃圾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50万千瓦、25.8万千瓦、3.05万千瓦,占全县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为20.2%、3.5%、0.4%。全年全县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量共计158.1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151.7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7%。
九、财政、金融
全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税收收入57亿元,下降1.0%。主要税种中增值税实现22.84亿元,下降10.6%;企业所得税实现11.1亿元,下降5.1%;个人所得税实现2.58亿元,下降32.1%。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5亿元,比上年下降6.1%。公共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倾斜,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65%,其中,卫生健康支出16.9亿元,下降8.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28亿元,下降21.3%;教育支出26.77亿元,增长0.1%。
全年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存款112.36亿元,年末存款余额2324.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25.13亿元,比年初增加153.60亿元,增长11.2%;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566.62亿元,比年初减少0.21亿元,下降0.04%。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13.46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189.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8%,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317.56亿元,增长12.8%。
年末全县拥有财产保险机构14个,全年财产险保费收入9.11亿元,比上年增长7.0%;赔付金额6.88亿元,赔付率75.6%。年末拥有人寿保险机构21个,全年人寿险保费收入23.63亿元,比上年下降5.9%;理赔给付及其他各类给付4.52亿元。
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99亿元,比上年下降30.2%;提取公积金15.19亿元,增长9.7%。全年实缴职工人数87842人,减少11145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专利授权量3053件,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11件,增长120.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2.22件,增长29.8%。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4543件,增长29.7%。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10家,通过省级贯标绩效评价9家。九九久科技、中天科技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泰禾化工、中天电力光缆成功立项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全年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5笔13.51亿元。
全年2家企业获省质量信用3A级企业,2家企业获省质量信用2A级企业,39家企业获省质量信用A级企业;2家企业获“江苏精品”产品认证,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六氟磷酸锂产品获得省试点首张碳足迹标识认证。2家企业获第三届如东县县长质量奖;全县设立企业供应链产品质量监测点12家。年末全县拥有企业首席质量官1314人,比上年末增加139人。
中天科技高端光电传输材料及器件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被评定为省优秀标准化项目。27家企业完成标准创新型企业(初级)自评。全年全县69家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个、国家标准20个、行业标准24个、全国性团体标准48个,并发布实施。
2024年在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中,首次跻身第20位。年末全县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27家,完成产值915.66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1%。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净增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人数13人。完成技术合同累计登记输出(含涉外)成交额77.01亿元。新增科创项目187个,比上年增长27.2%。完成当年实付5万元以上的有效产学研合作项目数157项。
年末全县拥有建制幼儿园60所,在园幼儿10079人,其中省优质园53所、市优质园3所、合格园4所。小学48所,在校生29148人;初中23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6802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91人;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0206人,其中四星级高中3所、三星级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3806人。2024年,中职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省赛获高职组二等奖1个,中职组一等奖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1个;市赛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24个。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获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市创新创意大赛获一等奖5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21个。参加第十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金奖第一名;在2024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第二届建筑工程识图技能大赛国际邀请赛中获一等奖2个;在江苏省大学生航空模型挑战赛中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在第二十六届江苏省美容美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51平方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100%。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区、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家,博物馆1家。图书馆藏书量55余万册,借阅人次99万,外借册次118万。拥有文物保护单位2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4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4处、县级22处。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11个、县级30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79人。全年在省级以上发表、参赛和参展作品83件,获国家级奖16件。
全年组织举办大型文旅活动20余场(次),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创新实施“馆校共建”,服务9500多人次。如东县创新艺术团等2个团队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洋口书苑等2个单位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掘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3个单位荣获2024年度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国家级非遗《跳马伕》亮相江苏卫视春晚、参加市“龙腾江海过大年”新春民俗巡游活动。
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6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9个,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机构1个。全县卫生机构床位4016张,执业(助理)医师2287人,注册护士2185人。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36个。
全年成功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6项次、市级体育赛事7项次,举办县级体育赛事21项次。完成23个健身点的室外健身器材的新建更换,新建10片室外乒乓球场、6片篮球场及2片足球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4平方米。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35亿元。
十二、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2024年县城区实施“三河六岸”、“鹤鸣公园”两个PPP项目,其中“三河六岸”进入运营期第二年;完成1个污水提质增效达标示范区建设;市政项目建设8项,其中续建项目2项,新建项目6项,可新增市政道路3.296公里;完成建设滨河公园新增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85%。全县完成新造林面积1816.8亩,其中新增造林146.1亩,更新、退化林修复造林1670.7亩。
全县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值为:二氧化硫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4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46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25.8微克/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及细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为88.8%。全县国考、省考以上、市考以上断面水质优Ш类比例达到88.2%。城镇区域环境昼间噪声平均值为52.2分贝,交通干线昼间噪声平均值为60.6分贝,均符合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
注:1.公报中发布的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别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数据统计范围不包含通州湾代管村居。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根据江苏省科技厅和江苏省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布<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2018修订版)的通知》(苏科高[2018]86号)进行统计。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房地产投资统计范围为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8.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9.本公报中,就业、创业、农业、建筑、旅游、开放型经济、交通、邮电、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户籍人口、社会保障、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