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市北区统计局
(2025年4月15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治理赋能”,创新实干、奋勇争先,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城区品质持续提升,社会民生加快改善,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建设展现新图景。
一、综合
根据区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56.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56.34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30亿元,增长4.8%。二三产业比例为20.4:79.6。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0.86万人,比上年末提高0.26个百分点。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5.2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733人。全年实现扶持创业7650人,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54余亿元。
年末全区本级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946户,其中企业11079户,个体工商户1086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户。年末区本级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共计202550户,比上年下降2.9%。其中,企业93358户,增长0.7%;个体工商户109182户,下降5.8%;农民专业合作社10户,下降9.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实现总产值3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4%。21个大类行业中15个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1.4%。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72.8%、53.8%、33.1%。
年末全区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0家,实现增加值190.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7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强,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6.2%。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住宅投资103.77亿元,增长25.9%。商品房销售面积98.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8.67万平方米,下降7.5%。
全年共承担500套公共租赁住房和8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筹任务。截至年末,通过新建商品房配建、收购产权型人才住房改建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50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82套(间)。同时,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812套。
四、消费市场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网络消费表现活跃,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4%。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稳定,比上年增长6.0%,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势较好,分别增长71.2%、44.1%和39.5%,新能源汽车类增势持续走高,比上年增长69.7%。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出口额230.53亿元,增长10.3%;进口额217.70亿元,增长6.2%。
五、财政收支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45亿元,比上年下降9.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7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34亿元,教育支出21.0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7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4.55亿元,城乡社区支出3.96亿元。
六、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05元,比上年增长4.4%。
全年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97人,保障资金支出1.29亿元;城乡特困供养人数317人,供养金支出988.7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0359人次,救助金支出1227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区规上企业研发经费1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2%,增长0.16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50.9%。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获评市重点实验室1家。成果转化质量不断提高,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完成32.76亿元。
年末全区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91所,其中:初中26所,小学6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38所。义务教育专任教师6307人,其中:初中2135人,小学4172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213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9人。初中在校生27700人,普通小学在校生7387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9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6522人。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博物馆11个,影剧院4家,图书馆2处,城市书房5处,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64万册。全区公共文化馆2处,街道文化站21个,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135个。推出“乐享市北艺起来”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品牌节庆、文化惠民消费、公益演出、公益培训等多类别文化活动4500场次,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服务市民900余万人次。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970处。其中,三级医院10处、三级医院分院1处、二级医院24处、一级医院22处(不含8所双挂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处、社区卫生服务站52处、门诊部78处、护理站及护理院2处、康复医疗中心1处、盲人医疗按摩所1个、急救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监督机构2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共有2.5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8万人,注册护士1.14万人。医疗机构合计床位数1.68万张。
年末全区共有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所,青岛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所。青岛市足球特色学校48所,其中,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3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幼儿园13所。市篮球特色学校10所,市帆船特色学校30所,青岛市体教融合示范学校10所。
全区配建了996处10384件室外公共体育健身器材、60个笼式球场、60个儿童活动乐园,并投入使用海泊河全民健身中心等体育公园,新增“三大球”场地683块,增加体育场地面积54万平方米。承办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全国匹克球巡回赛等大型赛事,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近1500场、青少年体育联赛活动10余项,总参与人次超33万,活动数量增长25%,在全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信息平台录入量居全市首位,获评全国首个“全国跳绳试点推广示范区”。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区完成8处口袋公园、2条城市林荫路、10处立体绿化,20处环境建设;高效完成弘诚体育场红线外4500余平方米整治提升工作;打造了2条精细化养护修剪示范路,2条精细化养护管理示范背街小巷,评选了6个园林式居住区。实施老旧街区改造工程,涉及全区19个街道、123个小区,总投资7.96亿元,改造楼栋804座,总建筑面积约290.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4.57万户。
全年全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占全年的85.5%。全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7、49、9、2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PM2.5同比改善6.9%,可吸入颗粒物同比改善12.5%,二氧化硫同比恶化12.5%,二氧化氮同比改善6.5%,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张村河、李村河、海泊河全部国、省、市控断面实现水质稳定达标,其中李村河入海口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标地表水三类标准。全年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为68.6分贝,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8分贝。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为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2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