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仪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推动仪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3.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9亿元,可比价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58.74亿元,可比价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509.25亿元,可比价增长4.5%。年末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数21841户,其中当年登记2994户。个体工商户登记数62163户,其中当年登记5791户。按常住人口计算,年末城镇化率为69.81%,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持平。从消费结构看,构成CPI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5涨2跌1平”,涨幅由高到低依次是:医疗保健价格上涨6.0%、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4.8%、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持平、居住价格下跌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2.8%。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3万亩,增长1.1%,粮食总产量27.2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9.19万亩,总产6.39万吨;秋粮种植面积38.11万亩,总产20.81万吨。油料种植面积6.08万亩,总产量1.0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3.13万亩,总产量35.21万吨。茶叶产量0.06万吨,果品产量1.30万吨,分别增长11.1%、50.7%。生猪存栏3.43万头,下降66.3%;出栏8.62万头,下降49.4%。家禽存栏94.48万只,下降15.6%;出栏164.43万只,增长13.2%;禽蛋总产量0.7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353吨。

现代农业步伐加快。新增耕地291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9000亩,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1000亩,打造“稻麦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方6 个,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6%、居全省前列。新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2万亩,马集镇创成江苏省味“稻”小镇,枣林湾聚源春通过全国首批茶叶碳足迹标识认证。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加快建设,建成茶叶加工中心、科技服务工作站。新增国茶大师2名。巩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成果,大自然茶业公司获评省三星级休闲农业企业。新建农业数字基地3个、集体农场4个。枣林湾锦绣农业创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23.38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石化无纺产业实现产值466.67亿元,增长6.0%;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271.29亿元,增长23.4%;规模以上船舶产业实现产值83.31亿元,增长28.3%。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672.80亿元,增长18.3%,总量、增幅均位列扬州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深化工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新增规模企业66家,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家。中化高纤、东升汽配、 仪征化纤获“江苏精品”认证。

用电量增长较快。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增长12.3%。第一产业用电量0.17亿千瓦时,增长5.2%;第二产业47.21亿千瓦时,增长7.7%,其中工业用电46.90亿千瓦时,增长8.0%;第三产业9.96亿千瓦时,增长34.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33亿千瓦时,增长18.7%。

建筑业稳中有进。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下降0.2%;竣工面积下降0.2%;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1%,民间投资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9.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9%。

重大项目加速建设。实施春季招商“五大行动”,滚动开展重大项目“月月签约、月月观摩”活动,17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集中签约,8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4个列省、66个列扬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8.42亿元、198.12亿元。制造业“三新”项目新开工30个、新竣工44个、新达产30个。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居扬州首位,签约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4个。安美特二期、瑞祥化工技改等项目新开工,优士化学植保助剂、优聚功能性聚酯等项目新竣工,虹石新材料、长春科技等项目新达产,中化高纤对位芳纶项目试生产,仪化年产300万吨PTA、年产12万吨PBT项目建成投产,西门子智能电机项目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贯彻落实“两新”政策,开展“以旧换新”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各级各类惠民补贴超5000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87亿元,增长8.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2亿元,增长23.8%。批发业销售额913.81亿元,增长15.0%;零售业销售额191.77亿元,增长13.4%;住宿业营业额2.03亿元,增长17.7%;餐饮业营业额27.41亿元,增长15.8%。

对外贸易活力彰显。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97亿美元,增长17.4%。全市进出口总额138.17亿元,增长16.6%,其中进口总额32.14亿元,下降5.9%;出口总额106.03亿元,增长25.7%。

六、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23.23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62.4万人次,公路货运量607.95万吨,水路货运量1793.18万吨,铁路货运量9.3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26171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14241辆。

邮政电信业提质扩容。全年特快专递346.49万件,增长127.1%,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增长11.1%。电信业务收入5.7亿元,下降9.6%。全市电话用户82.63万户,增长3.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93万户,增长12.2%;移动电话用户71.7万户,增长2.0%。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89万户,增长3.4%。

旅游业蓬勃发展。枣林湾入选中国旅游目的地,十二圩历史文化保护展示项目列入省重点名录,龙山森林公园、红山体育度假乐园创成3A级旅游景区。年末全市旅游景点11处;旅行社及分支机构12家;星级旅游酒店饭店3家。全年接待旅游者361.25万人次,增长21.8%;旅游业总收入34.18亿元,增长16.0%。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55亿元,增长2.4%,其中税收收入40.18亿元,增长0.9%,税收占比77.9%。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123.86亿元,增长3.0%;其中住户存款746.35亿元,增长13.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176.79亿元,增长14.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规上工业研发支出40.34亿元、增长13%。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27家,有效期内高企数超3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71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488家,促成产学研合作151项。9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居扬州首位,泽景电子再次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净增有效发明专利390件,仪征化纤、中化高纤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覆盖率突破70%,创成国家级5G工厂4家、省级5G工厂2家,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认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示范车间39家。推进南京·仪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作联盟高校达17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7个,获批国省级重点人才11人,筹集人才公寓2640套。金陵船舶获批扬州唯一的省人才攻关联合体项目。

教育事业纵深推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成仪征中学、市二中整体搬迁,宝能小学建成投用。集团化办学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入选全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率90.6%、居扬州首位。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82.86%,省现代化小学比例100%,省现代化初中比例100%,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比例75%。全市各类学校82所,招生13303人,在校生55330人。其中:幼儿园35所,招生2242人,在校生8589人(不含托班);小学25所,招生3795人,在校生25671人;初中16所(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招生4228人,在校生11862人;高中4所,招生2540人,在校生7774人。3-5周岁幼儿毛入学率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85%。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省、扬州市特级教师27人,扬州市中小学特级班主任8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才培养对象 7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779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娱乐服务丰富多彩。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4033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1847小时,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影放映单位1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9个,全年艺术表演观众9.8万人次,文物展览参观15.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74.47万册、件,书刊文献外借80.51万册次。成功举办首届枣林湾音乐节。组织路边音乐会、市民文化艺术周等文旅活动160场以上。新创精品扬剧《子胥过江》入选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

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公立医院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市二院、新城镇卫生院、大仪中心卫生院完成扩建,陈集镇卫生院完成异地新建,真州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搬迁。与省人民医院开展院府合作,中医院成为扬大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31个,比上年增加15个;拥有床位数3042张,增加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81人,增加6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89人,增加207人。全年诊疗406.54万人次,增长29.7%。

体育事业优化提升。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10个、游泳池馆11个,教练员36人、等级裁判员259人、等级运动员420人,全年运动员获奖牌总数310枚。全市体育人口达27.15万人。成功举办半程马拉松,承办全国棒垒球锦标赛、龙舟赛等国省体育赛事13项。

十、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形象内外兼修。完成大码头、三河片区城市更新方案,研究鼓楼片区更新方案。深化宁扬城际站点周边区域设计方案,编制完成铜山、龙山、捺山、 庙山、白羊山“一山一策”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完成城市更新搬迁10批次、1258户,改造老旧小区23个、10.2万平方米。工农路提升改造顺利完工,建安路上跨328国道引桥基本贯通,大庆路、文兴路综合改造有序实施,扬子路、东园路开展综合改造方案设计,大新公路桥梁工程全线贯通。城市西南片区防洪排涝主体工程完工,葫芦套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投用,建成污水提质达标区2个、1.5平方公里,新改建雨污管网22公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高至75%。编制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完成龙山生态新城龙仪路两侧村庄环境整治、岸滩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顺利接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测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百日行动”,启动实施物业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完成首批100个无物业小区环境整治和长效保洁。拆除城区围挡7.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30亩,12条城区主次干道完成绿化提升。启用“仪征换房中心”,加快去化存量商品住宅。完成保交楼1769 套,超腾仓期安置1310套。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编制完成115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坚持“都汇园乡·浅山画廊”总体定位,发挥S353 生态廊道优势,启动省级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改厕2091座,新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绿美村庄5个。提档升级农村公路20公里,大中修县道5公里,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9.3公里。

生态治理富有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污染防治工程213项。PM2.5浓度均值29.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胥浦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仪扬河列入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名单。建成丰收河、向阳河、秦栏河、仪化引水河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淮河、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89个,新建2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有序推进“无废城市”“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获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具备验收条件,植树造林3845亩,林木覆盖率29.75%。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建设稳步推进,宁扬长江大桥、345国道仪征段建成通车,宁盐高速、仪禄高速有序施工。完成油港国际码头改造工程,中圣大件码头获岸线批复。编制完成公交线路专项规划,制定公交站台设计方案,优化提升公交站台21个。朱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主体工程。十二圩闸站基本完工,金斗河和沙河闸站顺利建成。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完成220千伏越江变配套建设和工农路供电杆线下地工程。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3431人,减少4491人。其中:男性人口266034人,减少2489人;女性人口267397人,减少2002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3.70‰,较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8.72‰,下降1.2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上升1.1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86万人,较上年增加0.03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435元,增长5.9%;人均消费支出30898元,增长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35元,增长5.1%,人均消费支出35042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33元,增长6.9%,人均消费支出25758元,增长10.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5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58.4平方米。

社会保障兜准兜牢。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52万人。落实惠企稳岗政策,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150万元。招引高校毕业生2500名,帮促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83人。推进社保提标扩面,新增参保6205人,完成企业退休人员过渡性养老金调整。保障低保群体、特困供养、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1.1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补贴1.06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5%,资助困难群众参保1.6万人,医疗救助超3万人次,长护险惠及重度失能人员1251人。设立民生药事服务站 15家。新建颐养社区2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1个。改造提升马集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达省级标准。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070套,新增公租房保障家庭115户,实现“应保尽保”。住房公积金扩面5318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4)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

(5)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