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仪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考验,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强富美高”新仪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亿元,可比价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29.58亿元,可比价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361.83亿元,可比价增长3.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53.4∶43.7调整为2.9∶52.7∶44.4。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数16530户,从业人员122283人,其中当年登记2760户,从业人员4737人。个体工商户登记数52359户,从业人员96794人,其中当年登记10123户,从业人员15464人。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非食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上涨0.7%,消费品价格上涨3.7%。从消费结构看,构成CPI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同比“六涨二降”,其中食品烟酒上涨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居住上涨0.5%、医疗保健上涨0.5%、衣着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2.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6.1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5.4万吨;秋粮产量20.75万吨。油料总产量0.55万吨。蔬菜总产量29.62万吨。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5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3.2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03万亩。肉类总产量20214吨;牛奶总产量250吨;禽蛋总产量0.8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540吨。

现代农业稳中提质。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增高标准农田5.3万亩。实施休耕轮作5万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7500亩,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粮食生产稳定度稳步上升。完成恢复生猪生产任务,重要“菜篮子”产品实现稳产保供。马集黑莓、月塘茶叶、陈集生猪、大仪种鹅、新集蔬菜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增特色种植3000亩。新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2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新组建家庭农场26个。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4家园区创成省主题创意农园,7家企业创成省休闲旅游农业精品企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88.03亿元,增长3.2%;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324.79亿元,下降6.4%;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99.64亿元,增长3.5%。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152.06亿元。在列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28种,下降的有20种。其中:混凝土、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灯具及照明装置、变压器等产品产量增长30%以上;鞋帽制品、光电子器件、精制食用植物油、纺织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下降20%以上。

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48.94亿千瓦时,增长0.6%。第一产业用电量0.18亿千瓦时,增长9.1%;第二产业40.03亿千瓦时,增长0.1%,其中工业用电39.56亿千瓦时,下降0.2%;第三产业3.6亿千瓦时,增长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12亿千瓦时,增长3.3%。

建筑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71.56亿元,增长5.6%;竣工产值311.21亿元,增长3.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69.91万平方米,增长25%;竣工面积783.59万平方米,增长2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1.9%,第二产投资下降40.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4%。

重大项目量质并进。开展春季招商“六个一批”、秋季招商百日会战行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3个。外资渠道有效拓展,实际利用外资超2亿美元。聚焦四大产业,推进项目加速集聚,集中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3个。新落户车辆控制系统、牵引车动力总成等汽车电子项目5个;移动数据中心顺利落户,腾讯数据中心正式开服,中星北斗、安擎服务器等项目顺利推进;安美特电子化学品、百思德粉末涂料等4个新材料项目投入生产,中化高纤500吨对位芳纶、天诗新材料等4个新材料项目基本建成;成功引进荣盛文旅项目,万有文旅项目一期有序推进。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2亿元,下降2.7%。批发业销售额551.73亿元,增长5.3%;零售业销售额127.72亿元,增长2.7%;住宿业营业额0.92亿元,下降11.8%;餐饮业营业额17.04亿元,下降4.1%。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向好。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003万美元,增长24.8%,全市进出口总额950390万元。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29.47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499.2万人次,公路货运量413.9万吨,水路货运量1754万吨,铁路货运量12.3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06219辆,增长5.2%,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97159辆,增长5.2%。

邮政电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0.76亿元,增长31.5%;电信业务收入5.5亿元,增长10.7%。全市电话用户80.25万户,下降2.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3.06万户,增长3.5%;移动电话用户67.19万户,下降3.4%。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0.15万户,增长6.4%。

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年末全市旅游景点12处,旅行社及分支机构58家,星级旅游酒店饭店3家。全年接待旅游者298.5万人次,下降24.9%;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下降43.1%。

八、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稳中趋降。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亿元,下降4.7%,其中税收收入39亿元,下降7.6%,税收占比81.3%。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8.55亿元,增长1.3%。其中:城乡社区支出7.87亿元,下降0.4%;公共安全支出3.88亿元,增长2.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9亿元,增长34.6%;教育支出11.16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71亿元,下降6%。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69.12亿元,增长6.7%;其中住户存款418.86亿元,增长15.6%;企业存款350.27亿元,下降2.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06.14亿元,增长18.5%;其中:短期贷款210.71亿元,增长5.7%;中长期贷款377.14亿元,增长2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创活力有效激发。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340件,增长16.3%,专利申请授权量2402件,增长19.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新获批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3%。发挥科技镇长团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4项。新开工科技综合体4万平方米,新投入使用15.9万平方米。举办“凤来仪”创业周、智能汽车和大数据专场创业大赛,吸引参赛项目近500个。开展“入百企、访百校”产才融合专场对接活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人、“双创团队”2个,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人。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实验小学东区校、都会小学建成投用,东区普通高中、曹山小学加快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攀升,高考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真州小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推进4所幼儿园移交公办。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60%,省现代化小学比例99.72%,省现代化初中比例100%,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比例100%。全市各类学校95所,招生16254人,在校生60136人。其中:幼儿园45所,招生4720人,在校生13756人;小学28所(不含九年一贯制),招生4285人,在校生24444人;初中17所(含九年一贯制),招生3777人,在校生11638人;高中3所,招生2693人,在校生7872人。3-5周岁幼儿毛入学率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9.88%。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省、扬州市特级教师22人,扬州市中小学特级班主任5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才培养对象4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771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3813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55小时,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98%。电影放映单位9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9个,全年艺术表演观众7.02万人次,文物展览参观12.53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50.5万册、件,书刊文献外借14.9万册次。

卫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健全防控体系,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基础。组建疫情防控专业队伍4支,建成标准化发热门诊4个,建立核酸检测实验室4个。全市未发生本土确诊及疑似病例。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98个,比上年增加6个;拥有床位数3032张,增加9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409人,增加227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82人,增加141人。全年诊疗277.72万人次,下降18.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10个、游泳池馆15个,教练员22人、等级裁判员198人、等级运动员324人。全年运动员获奖牌总数73枚,举办体育竞赛表演100次。完善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和学校文体设施2597个。

十一、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加气站、公交站点等专项规划9个。推进城建“双十工程”。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征拆1101户,新增净地450亩,新建棚改限价安置房26万平方米。完成危房解危2.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78万平方米。推进真州东路、解放东路拓宽改造。完成沿山河、红旗河景观带建设,启动大江风光带先导段建设。打造沿江公路节点景观,完成天宁大道两侧景观建设。实施防违控违、街景容貌、占道经营、停车秩序四项攻坚行动,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项。建成智慧城管系统。新建改造公厕14座、停车场10个,增设停车泊位8600多个。创成垃圾分类省级示范镇3个,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95.2%。文明城市创建接受省级测评。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突出示范引领,建成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11个,启动第二轮综合示范村培育。乡村面貌持续改善,首批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省级验收,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美丽宜居乡村44个。村级经济加快发展,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01.9万元。化解村级债务3450.4万元,新增零债务村16个。136个村全部达成村企共建意向,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意向投资15亿元,投资额和覆盖率位列扬州第一。

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完成重点生态工程22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提高4.2个百分点;PM2.5浓度35.4微克/立方米,下降3%。推进污水处理厂迁扩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等工程,开展“全域治理、全河(湖)达标”行动,重点水体水质全部达标。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90%以上。推进重点企业土壤调查,开展危险废物安全专项整治,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52个长江干流清理整治项目全部通过扬州验收,完成长江沿线绿化造林4112亩。扎实做好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完成“三无”船舶专项整治。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53199人,减少3964人。其中:男性人口276949人,减少2225人;女性人口276250人,减少173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63‰,较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8.7‰,增长1.6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7‰,下降1.7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62元,增长4.8%;人均消费支出20632元,下降2.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5元,增长3.4%,人均消费支出24712元,下降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2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15901元,下降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49.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63.4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日趋完善。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7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8%、98%,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21万人、9.3万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三无”老人、孤儿养育、残疾儿童康复等救助精准高效。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扬州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60元。启动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建成颐养示范社区3个、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51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位列全省前列。“儿童关爱”之家建设运营经验在全省推广。建成省级残疾社区康复示范点2个。新增住房保障家庭85户,住房公积金扩面4755人。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89个。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部分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3)人口数据以最终发布的仪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本公报中不单独发布相关数据。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