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措施有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90.50亿元,增长1.9%,占GDP比重5.9%;第三产业增加值1449.67亿元,增长4.8%,占GDP比重94.1%。

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市场主体1.62万户,其中新设立企业0.55万户,新设立个体经营户1.07万户。年末市场主体累计18.30万户,其中企业6.28万户,个体经营户12.02万户。

就业创业保障有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2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356人。培育自主创业3771人、培育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新创业934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2万人次、开展学徒制培训216人、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数3020个。

财政收支结构优化。全区财政总收入219.1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其中税收收入99.94亿元,减少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05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35亿元,增长3.1%;教育支出27.35亿元,下降1.8%;卫生健康支出4.90亿元,下降27.4%;科学技术支出2.15亿元,下降13.7%;农林水支出0.33亿元,增长50%。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值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81亿元,同比增长5.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5.27亿元,同比下降56.9%;重工业产值175.54亿元,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53亿元,同比增长1.5%,利润总额12.46亿元,同比增长14.0%。

建筑业企业产值略降。2024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8家,其中一级资质27家,二级资质42家,三级及其他资质5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6.3亿元,同比减少1.7%。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增速保持稳定。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其中完成服务业投资379.98亿元,同比增长4.4%,工业投资3.12亿元,同比下降22.7%。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220个,其中固定资产项目176个,房地产项目44个。

房地产销售面积减少。2024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5.6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住宅投资222.2亿元,同比增长29.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5.5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0.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7.8%。

四、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0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限上零售额822.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区实现全口径贸易业销售额3748.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656.2亿元,同比增长5.1%,零售业销售额920.4亿元,同比增长6.1%,住宿业销售额18.8亿元,同比下降4.4%,餐饮业销售额153.1亿元,同比增长5.1%。

五、开放型经济

外贸规模基本稳定。完成外贸进出口759.1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进口300.1亿元,下降10.3%;出口459.0亿元,增长8.0%。全区实际利用外资9531.95万美元,同比下降67.3%。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新设立企业33家,新增合同外资8335万美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新增专利授权量4684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76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36件,高维持年限(十年以上)发明专利数量达2375件。全年共1244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技术合同登记申报额达156.66亿元。18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8家。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16家企业入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库。24家企业入选省产研学合作项目,物联网产业全年营收超260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区现有普通高中5所、初中13所(含中华初中部、一中初中部)、小学39所(含2所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67所(80个办学点)、高等职业学校1所,教师发展中心1所、少年宫(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基地)1所、开放大学1所。全年新增“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教师年度人物”1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模范教师”1人,“宁教名家”培养对象1人,南京市教学名师5人,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2人、正高级教师7人。全区学前教育普惠率91.3%,省市优质园幼儿占比97.0%以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监测达标率达100%,全市第一。

七、文旅、卫生和体育

文旅服务能力增强。全区共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1家同时为国家级),市级13家(1家同时为省级)。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2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5处。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5个。全年开展线下文化活动1800余场,服务人次逾30万人。全年游客接待量突破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总收入830亿元,同比增长11%。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全区现有区属医疗卫生单位17家,其中现有二级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公共卫生单位3家;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1981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0575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96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479人,注册护士8618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5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80人(含市妇幼1933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获10金19银5铜的成绩;组织承办2024年南京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速度轮滑、射箭、棋类、蹦技等4项赛事;秦淮区列23届市运会人才输送奖一等奖第一名、市运会突出贡献奖一等奖第一名。举办2024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全国室外射箭锦标赛、中国街舞大赛(南京站)等大型国内外赛事。全年开展秦淮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各类健身活动750余次。率先在全市开展健身技能培训进校园活动,全年共完成24场。完成新建4片灯光球场,8公里健身步道,更新10套室外健身器材等民生实事项目。完成4700人免费国民体质测试任务。

八、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9天,优良率84.4%,较去年上升3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2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7%;降水77场,其中酸雨35场,酸雨率45.4%,平均pH值为5.59。2024年秦淮区降尘均值为2.70吨/平方公里·月。

2024年全区重点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达标率100%。国考七桥瓮断面水质年均值为Ⅲ类,市考铁窗棂、西水关、凤台桥、解放南路桥、石杨路桥、双麒路桥、过兵桥断面年均值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其中铁窗棂、凤台桥、解放南路桥、双麒路桥、过兵桥5个断面年均值达到Ⅲ类。

全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22个,昼间均值为54.9分贝,同比上升3.2dB。交通噪声共监测57条路,平均值67.4分贝,同比持平。其中达标53条,达标率93.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常住人口温和增长。年末常住人口74.3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5%。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6.93万人,总户数26.48万户。按性别分:男性32.36万人,女性34.57万人。男女性别比93.6:100(女性为100)。按年龄结构分,0-17岁8.69万人,18-34岁9.28万人,35-59岁25.38万人,60岁以上23.59万人。全年出生0.29万人,出生率4.30‰,死亡0.54万人,死亡率8.00‰,自然增长率为-3.70‰。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45元,同比增长4.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261元,同比增长3.6%。

社会保障有力有效。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2696人,职业年金计发人数2798人,新增参保单位户数3035户,企业退休人员周期免费体检6.97万人。2024年度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8887家,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共计8860件。

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全年办理审批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近5.5万件。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行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和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近5000件;升级双视频“聊天办”智能政务导办服务,上线AI大模型,累计接受咨询8万余次,发送短信3.6万余条,电话回访满意度近88%。优化“政务管家”涉企帮办代办,全年提供代办服务2000余次。扩大跨区域办理“朋友圈”,累计与全国10省24市(县、区)签订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协议,实现220个事项“异地通办”。全年办理12345工单18.18万件,综合满意率达95%。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