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潍坊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统筹做好稳增长、提质效、惠民生、守底线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更好潍坊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为820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0.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74.3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4028.1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为8.5:42.4:49.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1.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5.16万人,城镇化率67.08%。全年出生人口45972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0.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3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3%。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下降1.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5.1%。

产业生态呈现新格局。推动“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全市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97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转智改覆盖率达93.1%。全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瞪羚企业13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702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3家。潍坊市智能农机产业集群、济青枣潍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临沂、日照两市,牵头打造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成功获批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推荐诸城、高密、滨海入选全省首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县,14个光伏发电项目纳入省市场化并网清单,9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纳入省级规划。全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并网260万千瓦、占全省1/8,总量达到1339万千瓦。超额完成“十四五”万元GDP能耗下降、煤炭消费压减序时任务。

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3.98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4.4万户、个体工商户9.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31户。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47.9万户,其中,实有企业41.1万户、个体工商户104.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万户。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5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761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8亿元,增长1.4%;畜牧业产值342.9亿元,增长4.3%;渔业产值116.8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0亿元,增长8.7%。

全市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粮食播种面积1034万亩,比上年增加3.53万亩,同比增长0.34%。其中,夏粮面积498.01万亩,增长0.48%;秋粮面积535.99万亩,增长0.22%。粮食总产451.72万吨,比上年增加5.06万吨,同比增长1.13%。其中,夏粮总产217.5万吨,增长2.12%;秋粮总产234.22万吨,增长0.23%。粮食单产436.8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41公斤/亩,同比增长0.79%。其中,夏粮单产436.74公斤/亩,增长1.64%;秋粮单产436.98公斤/亩,增长0.01%。

全市主要畜禽肉蛋奶产量209万吨,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135.4万吨,增长6.3%;牛奶产量38.6万吨,增长73.2%;禽蛋产量34.9万吨,下降12.5%。水产品产量53.7万吨,比去年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0.9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8万吨。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入选全国第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通过审定作物新品种7个,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持证企业达356家。累计培育智慧农业样板基地 100 家,创建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1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分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增长4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9%,医药制造业增长1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

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市新增一级资质企业6家、二级资质企业40家。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28.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7.2%。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183万吨,集装箱运输量累计完成80.1万标箱。水路运输货运量3018.5万吨,货运周转量201.9亿吨公里。航空货运量1.7万吨。

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9838.5万件,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1310.4万件。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412.2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887.5万户。

五、消费市场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1.6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餐饮收入223.6亿元,增长15.5%;商品零售2908亿元,增长6%。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27.5亿元,增长6.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04.1亿元,增长6%。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5.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4.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6%,新能源汽车增长30%。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5%。重点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3.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1.7%,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4.6%。

房地产开发投资436.4亿元,比上年下降28.1%,其中住宅投资376.1亿元,下降27.4%。房屋施工面积6699.3万平方米,下降12%。商品房销售面积838.9万平方米,下降16.9%。

公园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全市新改建口袋公园51处,完成“疏绿透美”42处。精心打造人民城市驿站107座,改造提升“品质公厕”200座。新增供热能力199兆瓦,中心城区新建高温水管道16条、长度11公里,改造35个小区、1.3万户老旧供热设施。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41.53公里。组织县市改造完成雨污合流管网52.11公里、住宅小区187个,推动全市雨污合流管网实现清零。

全年改造老旧小区229个、2.2万户。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6051套。

七、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582.7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2449.7亿元,增长6.4%;进口1133亿元,增长2.7%。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190.8亿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8.6%。民营企业进出口3046.7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2068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7.7%。

全年新设立外资企业123家,实际使用外资72885万美元。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1808万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57.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36736万美元,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50.4%。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9.6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77.5亿元,税收占比6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2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民生支出占比82.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连续9年超过80%。

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850.2亿元、存款余额15022.6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8.4%和10.8%。

保险业共提供社会风险保障237839.8亿元,比上年下降4.6%。保费收入330.2亿元,增长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3.3亿元,增长4.3%;人身险保费收入236.9亿元,增长2.2%。赔款与给付125.2亿元,增长22.1%。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民生保障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60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25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212元,增长6.4%。城乡收入比值为1.839,与上年相比,城乡收入比值缩小0.024。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817元,同比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758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04元,增长7.3%。

年末全市养老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31.86万人(上报数)、195.5万人(上报数),职工养老保险扩面“量质齐升”。全年为257.17万名领取待遇人员发放养老、工伤保险待遇380.1亿元。为全市69.78万名退休职工补发养老金5.04亿元。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20元,达到190元/月,惠及180余万领待人员。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50.6万人和628.9万人。再次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比缩至1.2:1(省定1.3:1),年内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6.2亿元。顺利完成老龄工作体制改革,建成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12个,入选全省老年友好型社区典型案例2个。年内新建助老食堂100处,累计建成748处。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发明专利授权572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851件,比上年分别增长14.6%、20.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39件;全市新增注册商标21995件,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31354件,比上年末增长8.1%。

关键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全年争取上级资金支持7亿元。发布“揭榜挂帅”项目14个、资金3.45亿元。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再次刷新热效率世界纪录。潍柴雷沃“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高效低损耗收获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农业机械科学技术一等奖。遴选发布“潍坊好成果”8项,入选“山东好成果”3项。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在全球首次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解析植物光信号转导新机制”成果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发表。重组8家省重点实验室、新增8家省级创新平台。

加快实施“高企培强”和“科小育优”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5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788家,进入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282家。13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2024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82%,高于全省8.02个百分点。

共有各类驻潍高等院校18所,在校生33.81万人;特教学校14所,在校生0.17万人;中职学校33所,在校生7.99万人;普通高中69所,在校生17.91万人;初中303所,在校生28.71万人;小学568所,在校生75.69万人;幼儿园1632所,在园幼儿22.74万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成功获批博士授权单位和1个博士点、潍坊学院成功获批硕士授权单位和3个硕士点。

十一、文化旅游和体育

11家公共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新增超然书房25家,联动举办阅读活动1000场,“潍有书香”全民阅读品牌更加响亮。统筹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5个系列100项活动。东镇沂山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承办2024国际和平日“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对话活动”。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84家,国家一级馆增至3家。新推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名、新培育省级非遗项目26个,以全省唯一地级市获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潍坊非遗展演成为全市12场重大活动“标配”。

新创评A级旅游景区8家、星级酒店16家,总数分别增至100家、56家。新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举办大型音乐活动6场,吸引乐迷、歌迷近20万人。“齐鲁天路”入选全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范例,风筝研学项目获评全国旅游创新项目,歌尔虚拟现实共性技术中心获批文旅部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全省唯一,青州桐峪沟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获得3金2银,参赛人数全省首位。在省级以上赛事斩获271金178银210铜。布局体教融合示范点168处,市县两级在训运动员4200人。12个项目获评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首次在中心城区成功举办潍坊马拉松。举办骑遇齐鲁天路、龙舟大赛等体旅融合赛事50余项,在银座、万达等商圈举办赛事300余场。1项赛事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0项赛事入选“好运山东·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目录、18个项目入选“好运山东”体育消费创新场景。

十二、环境和应急管理

生态环境9大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十四五”以来空气综合指数、PM2.5、PM10累计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1。国控河流、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均优于省定目标。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7.8%、9.9%。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潍坊统计年鉴-2025》为准。全市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潍坊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77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