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战略定位,聚焦“发展质效提升年”工作要求,全面提升产业、城乡、民生三大发展质效,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沂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05.24亿元,迈上900亿元新台阶,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3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44.42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464.50亿元,增长11.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6:38.1:51.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660.95元,增长10.4%,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433.37美元。再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等荣誉榜单。“双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4项工作荣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图1:2018年-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现代化产业加速发展紧扣“4+4”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7.7%,占比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纺织、新能源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75.0%、36.8% 。企业加快从粗放式向集约式、从制造型向创新型、数字型转变。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4.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5.4%。全年实施技改项目66个、“智改数转”项目122个,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55.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43.9%。全年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42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省级智能车间3个、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8家,金路化工、利民化学等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成功获批省级化工园区。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市场主体15.69万户,比上年增长8.3%,其中企业3.83万户、个体工商户11.7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0.1万户。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1001户、增长14.6%,其中新增企业6022户、个体工商户1483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0户,分别增长2.3%、20.4%、16.7%。

就业市场供需精准对接全年举办各类招聘会178场,服务企业973家,提供岗位数28120个,达成就业意向30000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19人、比上年增长4.7%,新增用工备案15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23人,新增社保13000人。“动态管理+精准对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服务重点企业484家,全年新增岗位数4100个;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岗位推送服务活动,推送岗位12000个。深入实施“凤还巢”工程,招引高校毕业生3800人、返乡就业5100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471人,创业带动就业3676 人。

二、农  业

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82.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9.86万亩,增加0.34万亩;粮食产量72.49万吨,增加0.36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0.19万亩,夏粮产量31.71万吨;秋粮播种面积79.67万亩,秋粮产量40.78万吨。全年各种蔬菜214.09万吨,增长0.7%。全年生猪饲养量103.83万头,增长1.3%,其中全年生猪出栏66.70万头,增长2.8%;全年家禽饲养量3121.44万羽,增长3.2%,其中出栏量2355.26万羽。

现代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全年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5.69万 亩,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2.29万亩,改造提升3.4万亩。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全年建设冷藏保鲜设施63个,新增特色机械化示范基地14个,全年有效期内“两品一标”获证产品62个,新增绿色认证产品 13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84.4%。持续培育300 亿级农业四大产业集群,成功举办桃花节、葡萄节、盆景贸易发展大会等品牌推介活动。全年招引5000万以上农业产业项目27个,纳入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51个;徐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3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其中鲁花、众客、恒惠3家企业获评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骨干企业。始终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成功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032.85亿元(征收期),跃上千亿元台阶,比上年增长34.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9.5%。分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2%,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1.0%,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下降19.7%、1.5%。分门类看,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7%,采矿业增长10.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9%。分行业看,31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达71.0%。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13个行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4家产值亿元级以上企业平均单体规模达到7.70亿元,比上年增加0.24亿元,增长3.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7.5%;营业收入利润率2.0%、产销率97.9%,比上年分别提升0.2、0.6个百分点。

建筑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联网直报企业116家,其中全年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0家。全年完成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40.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40亿元,增加11.94亿元。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173.36亿元,其中新签订建筑合同额116.37亿元,增长1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5.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8%。从所有制类型看,项目投资中内资企业投资增长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长99.1%。大项目投入支撑有力。全市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37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19个,比上年增加52个。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3个省重大项目、27个年度实施徐州市重大项目、131个新沂市本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8.5%、113.1%、97.9%;106个新开工项目,开工率94.3%、投产率70.8%。

投资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全年围绕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深入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带动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6.2%。制造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46.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37.5%。民间投资增长6.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5.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5%,主要行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85.4%、65.4%和41.0%。

五、国内外贸易

内需市场增长提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2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380.04亿元和86.00亿元,增长32.0%和15.5%;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2.13亿元和8.49亿元,增长32.2%和46.7%。分商品类值看,全年限额以上21类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五金电料类分别增长36.0%、14.9%、55.4%;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分别增长22.4%、2.7%,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71.2%。从网络零售看,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3.27亿元,增长6.8%,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35.8%。全年实现快递业务量持续增加,累计完成快递量32888.90万件。积极发挥首店经济促消费活动,招引“喜茶”“元祖”“橘洲”“汉堡王”等品牌入驻新沂,激活消费新动能。

对外贸易稳定运行。全年外贸进出口规模明显改善,稳外贸各项措施取得实效,进出口总额10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新材料行业对外贸易表现较好,新凤鸣、中清光伏、倍科等项目成为外贸新增长点,新材料行业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95.0%,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比重23.0%。新沂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机电设备、纤维产品、大宗金属等贸易量逐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42.5亿元。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出口进口比例1:0.96,进口增量13.35亿元。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3.59亿元,突破亿元企业2家;实际到账外资3241万美元。利民化学、新河化工2家企业获评2023年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新河化工被认定为省级外资研发中心。

六、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整体好转全年公路里程2195.19公里(含高速公路里程112.20公里),内河航运里程123.34公里。年末公路货运量7010万吨、铁路货运量69万吨、水路货运量约786万吨。潍宿高铁新沂段启动建设,中新钢铁铁路专用线、国际铁路物流园一期投入使用,中新钢铁自备码头二期、新沂港瓦窑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正式运营。城关路、星光路等道路建成通车,臧圩东路南延及下穿竣工验收,毛林大桥主体完工。新沂通用机场新引入华夏云翼、南航艾维两家民航局141航校,共有60余名飞行教员、30余名机务人员,每年完成近百名新学员的执照培训,全年保障飞行时间超5000小时,进一步提升新沂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表1.2023年运输量完成情况

公路 水路 铁路
货运量(万吨) 货运量(万吨) 货运量(万吨)
7010 786 69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增全年电信业务总量7.02亿元(不含广电),比上年增长5.1%。电信、移动、联通、广电、铁塔等电信运营商5G基站建设深入推进,全年新增建设开通5G基站292座,年末5G基站数量1661座,基本实现城区、镇区及行政村的全覆盖。本地固定电话用户6.3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4.61万户,增加2.25万户、增长2.2%;年末互联网用户38.67万户,增加4.78万户、增长14.2%。

旅游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年共拥有文旅资源单体1792个,其中优质资源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3家、省级工业旅游区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旅行社(含分社和营业部)26家、非遗主题民宿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徐州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成功举办“聚心怡 享未来”2023新沂旅游产品推介会、桃花节、文旅消费推广季活动、2023年新沂市文化惠民嘉年华暨“新沂味 旅游季”活动、“多彩心怡”金秋文化旅游节、马陵山花厅音乐节等系列文旅活动100余场;“心怡·新沂”系列短视频,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取得良好效果。全年推出了山水生态游、美食休闲游等8条覆盖56个农文旅打卡点的旅游打卡地图;开发上线720全景VR云游新沂智慧导览系统;推进以山水旅游风景廊道为线,串联两侧特色农文旅项目,成功入选2023江苏省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名录,为徐州市唯一一家。窑湾古镇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创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支付示范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合理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税收收入39.34亿元,增长20.8%;税占比达80.3%,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09亿元,增长6.7%。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6.9%、0.3%、6.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12.1%、21.2%、9.2%。

金融信贷增速加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81.0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比年初增加98.1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9.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1%,比年初增加63.0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3.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8%,比年初增加181.26亿元。其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04.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8%,比年初增加11.25亿元。

    

表2.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余额(亿元) 比年初增加

(亿元)

比上年增(%)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781.06 98.15 14.4
城乡居民住户余额 509.03 63.07 14.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913.02 181.26 24.8
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 204.24 11.25 5.8
中长期贷款:单位普通贷款 359.35 81.95 29.5

 

资本、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分公司)2家,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25家、比上年增加2家。年末保险机构26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0.9%。分类型看,财产险保费收入7.45亿元、增长3.1%;人寿险保费收入7.81亿元、下降1.1%,降幅比上年收窄7.9个百分点。全年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5.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财产险支出4.95亿元、赔付率66.5%;人寿险支出0.5亿元、短险赔付率53.1%。全年保险深度1.69%,保险密度1597.40元/人、增长1.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专利授权量23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38件;有效发明专利2620件,其中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4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4件,比上年增长15.3%。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存续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家,新认定数、存续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徐州各县(市)第一。年度入库公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7家,11家企业入选“2023年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名单”,数量居徐州各县(市)第一。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4.9%;全年新增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7家、累计达55家,实现营收23.9亿元。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累计获批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80家,其中院士工作站2家,外国专家工作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支持13项,新增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35项,全年正在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05项。整合全年13家省级以上创新载体平台联合申报省“众创社区”项目顺利获批,获省科技计划(创新支撑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专项资金支持;成功获批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单位,为徐州市唯一一家。成立徐州县域首家科技支行,全省首单数字人民币“苏科贷”业务在新沂投放。全年为32家企业发放“苏科贷”1.1亿元、增长28.0%,累计贷款余额达2.6亿元。全年累计招引来新工作的外国专业人才35人,其中A类(外国高端人才)14人。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72所,其中,中学41所(高中11所),小学109所,特教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 所,幼儿园120所。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179002人,其中中学90161人,小学88841人;特教学校在校生28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籍生101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815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100%,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754人,职教高考本科过线2人,实现14年来“零突破”。全年教职工16973人,其中专任教师14941 人,当年完成新教师招聘375人。“双减”工作稳步推进,全市139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5+2”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共有14.59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7 %;持续强化非法学科类培训行为查处,加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和审批工作。

表3.2023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指   标 招生人数(人) 学校个数(个) 在校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一、普通学校 29610 41 90161 29322
1.市镇中学 28301 34 85513 27128
其中:高中 11885 11 33163 8653
2.农村中学 1309 7 4648 2194
二、小学 12919 109 88841 16711
1.市镇小学 11256 41 71082 11658
2.农村小学 1663 68 17759 5053
三、幼儿园 6473 120 24815 12268
1.市镇 5351 76 20213 9590
2.农村 1122 44 4602 2678
四、特教 7 1 289 20
五、职教 3766 1 10111 260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屡创佳绩年末全市共有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拾忆书社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全年编排并启动2023年文化惠民嘉年华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学雷锋日文艺志愿服务”、送戏下乡演出、非遗六进、第二十三届广场纳凉晚会等文化活动300余场次。新沂市曲艺家协会、新沂市经典诵读协会2个优秀文艺团队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名单”。文艺精品创作屡获佳绩,唢呐作品《红妆》参加2023年全国民间文艺展演,荣获“最佳节目奖”,9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双喜盈门》获江苏省第五届“戏剧小戏小品”优秀表演奖小品;《我的朋友圈》获第六届江苏省曲艺·喜剧小品邀请赛二等奖、优秀创作奖;歌手张桐源等3人获徐州市歌手大赛金奖、银奖;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活动,开展非遗“六进”活动20场,非遗进校园50场次,江苏影文剪纸、柳编非遗工坊获得2023年省级非遗工坊称号,创建徐州市级非遗工坊2项。新沂市合沟门笺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拥有省示范卫生院16家、省示范卫生室97家、中医馆20个、妇幼健康规范化门诊14家、徐州市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家;急救医疗站可用于疫情转运救护车达35辆(其中负压型13辆)。全市254个行政村卫生室均达到徐州市规范化建设标准。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98元,比上年增加5元。全年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1.16万人份,建档率93.8%,其中年内新建合格档案1.73万人份。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98个,签约户数10.38万户,签约居民42.13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43.8%,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0%以上。新生儿访视率达到95.8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后访视率均达到96.0%以上。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有效落实,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疫情处理率100%。全年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医疗机构4所、增加1所,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38人、增加7人,可开放床位710张、增长73.2%,已开放床位510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9.0%,面访率达98.46%。

体育事业协同高效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全民健身活动站点72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5245人、比上年增加166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52人。拥有单项体育类协会31家、增加2家,体育俱乐部49家,5A级协会1家,3A级协会16家。实现镇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全覆盖。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培训、展示达120余次,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开展篮球、足球、游泳等各类公益培训及讲座2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近1000人次。发展农村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全年开展“全民健身 你我同行”科学健身乡村行活动12次;开展健身技能培训和健身知识讲座30次;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完成3000余人有效数据监测。为全年17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发放体育健身器材1658件。

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年扎实推进国家“山水工程”,退圩还湖及水系连通项目再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1.03亿元。全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5.9%。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沭河雍水坝等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优Ⅲ比例100%,无劣V类断面;骆马湖新店和窑湾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考断面新戴河入沭闸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国考沂河毛林大桥水质连续两年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新建生态河道43条,沭河创成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土壤环境质量继续稳定向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全年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全年全市投入5.1亿元,建设经开区、高新区2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000吨/天,建设完成时集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化工产业集聚区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等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主城区五华路、新华路及经开区新疆路、人民西路等雨污管网建设项目。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排宋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等4个EOD项目,并全部纳入省EOD项目库,拟融资73亿元,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9.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6.75万人,女性人口52.43万人,男女性别比例108.2:100。全年户籍出生人口5410人(含往年出生补报人口),人口出生率4.94‰;户籍死亡人口5276人(含往年死亡未销人口),人口死亡率4.8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3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4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99%,比上年末提高0.97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14元,比上年增长6.6%。按收入结构分,工资性收入18409元,增长6.3%;经营净收入6999元,增长5.3%;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967元和6039元,增长2.7%和10.1%。按居民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96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1元,增长7.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1.58:1缩小为1.55:1。全年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200元,增长9.2%。按居民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98元,比上年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13元,增长11.6%。全年居民恩格尔系数29.5%,其中城镇居民28.9%,农村居民30.3%。

图2:2018年-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优化年末全市共有民政服务机构22个,其中养老机构18个,婚姻登记服务中心1个,救助管理站照料中心1个,殡仪馆1个,马陵山公墓1个;拥有养老服务床位4355张。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个、老年中央厨房5个、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24个和36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90张,新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示范项目2个。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养老参保人数38.80万人 (含领取待遇人数),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参保率达99.0%。领取养老金人数16.30万人,发放养老金6.03亿元。连续1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并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202元提高至每人每月208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640元提高到670元。全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83.48万人,居民医保支出9.94亿元;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12.51万人,职工医保支出6.33亿元。全年为15886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2859.20万元,代缴医疗补助金627.54万元,为2015人次发放失业补助金181.55万元,为669名企业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11.13万元。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医疗救助帮扶困难群众53.81万人次,5004名失能人员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十二、城乡建设

城市综合能级不断提升。高标准编制《新沂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晰城市定位,科学合理划定“三区三线”,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合理设置便民服务点、自产自销直销点,完成一、四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完成背街小巷4条、老旧小区31个近74万平方米提升改造;完成新华路、花厅路等两侧沿街店铺基础设施改造约3.2万平方米。中专校三期建成投用,特教中心、公卫中心、殡仪馆等项目整体完工。新开工棚户区安置房1018套、基本建成13571套。星河湾商业街建成运营,企业家创新园、文博广场启动装修。新增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沭河之忆、臧圩河南段东岸景观带、徐海路游园完工开放,完成临沭路、徐海路等道路绿化提档升级9条,获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省级试点城市。高质量完成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创新实施“开源+错时+共享”停车管理模式,深化物业管理“红黑榜”考核评价机制,开展“红色物业”示范创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深耕厚植营商环境沃土,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狠抓政务服务,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实施农房改善项目7个,改造农村低收入户危房285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扎实推进,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50.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新建镇级污水管网15公里;行政村“双60”治理率提升至51.28%。推进燃气“户户通”,新增燃气用户8000余户。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50公里、更换老旧水表约2500只、改造应急备用水源泵房15座。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实现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草桥镇纪集村竹园庄被评为江苏省传统村落;双塘镇段宅村、合沟镇长集村和瓦窑镇袁林村获得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新沂市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苏北唯一。

有关词语说明

“4+4”先进制造业:冶金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智能电器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医药健康及医疗器械、精密制造、数字经济四大新兴产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

“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EOD项目”: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简称,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模式。

“双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简称。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就业形势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精特新、智改数转等数据来自市经发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设施农业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客货运量数据来自新沂火车站;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江苏有线新沂分公司、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城乡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老旧小区改造等数据来自房产服务中心;商业板块建成运营等数据来自城投;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新沂支行;上市公司数据、保险业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GDP、工业、投资、贸易、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部分指标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