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江北建区40周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冲千亿、高品质提能级、高水平展风采”工作主题,沉重应变、综合施策,全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279.2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增加值725.0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之比为0.9:27.6:71.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6496元,增长3.5%。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96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9:29.2:69.9。

表1  2024年江北区分行业增加值情况

按行业分

绝对值(亿元)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1012.9

5.1

  农林牧渔业

9.3

1.7

  工业

235.1

7.2

  建筑业

44.8

-18.6

  批发和零售业

181.7

8.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8.4

14.7

  住宿和餐饮业

9.3

-0.3

  金融业

99.0

7.5

  房地产业

89.4

9.4

  其他服务业

275.9

1.7

    营利性服务业

184.7

2.3

    非营利性服务业

91.1

0.6

财政收支。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9.5亿元,增长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1.4亿元,增长1.1%。其中,住房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29.1%、26.0%、16.6%和15.3%。

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0.5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完成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0.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市场主体。全年新设各类市场经营主体9118户,其中企业5188户,个体工商户3927户。年末实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80943户,其中企业46846户,个体工商户33959户。省先进个体工商户2家,省市区三级“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91家,新增“浙个好”公共品牌名录个体工商户3家。

二、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粮食播种面积6.3万亩,比上年增长26.0%。粮食产量2.7万吨,增长24.3%。水果产量1.8万吨,增长1.7%。水产品产量3.4万吨,增长5.3%。全年生猪出栏1.0万头,奶牛存栏3450头,生牛奶产量1.8万吨。建设高标准农田7105亩。农业龙头企业21家,其中市级以上13家。各类农产品评比获奖26项,其中省级获奖产品5项。

乡村振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8.35%;集体经营性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1.1%。所有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全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8亿元,成功打造未来乡村2个、艺术赋能村3个、和美乡村达标村16个,鞍山村被列为2024年度全省高品质水美乡村典型案例。成功创建美丽河湖片区2个,幸福河湖3条,美丽河湖3条,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

工业、建筑业

工业。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4.7亿元,同比增长7.3%。分行业看,29个行业大类中1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7%、12.8%和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223.6亿元,增长4.2%,其中出口交货值241.0亿元,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99.4亿元,增长16.6%,其中利润总额80.5亿元,增长17.0%。

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9.3%,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6、2.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1%、82.7%、78.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50.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4.8亿元,同比下降18.6%。年末全区具备施工资质的建筑业企业392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52家,二级资质企业325家,不分等级资质企业14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4%,其中项目投资增长5.1%。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5.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9%,交通能源水利和生态环保投资增长12.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5.2%。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1亿元,比上年下降34.0%。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7.1万平方米,增长24.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3.1万平方米,办公楼销售面积0.7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旅游

贸易业。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8亿元。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类别中,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6%,家具类商品增长19.2%,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27.8%,其中智能手机增长27.8%。年末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达1252家,全年完成营业收入5533.7亿元,利润总额29.3亿元。

旅游业。年末全区共有星级酒店1家,4A级以上景区4处,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处。全年新增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美食体验店2家,省三星旅行社1家,省文化主题民宿1家,省银宿1家,省金3A景区村1个,省示范文旅市集1个。慈城古县城入选第一批省级非遗主题旅游景区。

对外经济、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全年全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987.6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出口额714.5亿元,增长14.1%;进口额273.1亿元,增长5.9%。服务贸易出口额55.7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推进“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行动,累计组织超200家次企业参加约60场境外重点展会,达成意向订单超3.5亿美元;助力220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数贸会、进博会,达成意向订单约5亿美元。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共同打造轻工行业个人护理用品出口基地,双鹿等4家企业获评新一批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欧达光电等3家企业荣获第三批“浙江跨境电商出口知名品牌”称号。

表2  2024年江北区货物进出口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

绝对值(亿元)

增长(%)

货物进出口总额

987.6

11.7

  出口总额

714.5

14.1

    其中:一般贸易

687.7

15.2

       加工贸易

26.4

-9.3

    其中:机电产品

319.8

17.9

       高新技术产品

23.8

23.1

  进口总额

273.1

5.9

    其中:机电产品

10.0

-10.4

       高新技术产品

12.2

-9.6

对外合作。全年全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42家,比上年增长50%;核准备案中方投资额4.03亿美元,增长11.5%。全年完成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39亿美元,下降3.26%。承接2024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交流周、魅力中东欧推广季等特色亮点活动。

内外资。全年引进大项目好项目44个。新注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项目143个、零售业项目33个。累计出让土地18宗,共计493.8亩。国内招商引资实到资金189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296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980万美元,同比增长105.6%。

交通、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完成87.7亿吨公里,同比下降1.3%。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完成1201.5亿吨公里,增长8.6%。年度建设道路总里程42公里。

全年邮政业务寄件量0.77亿件,下降6.3%;邮政业务总量10.8亿元,增长29.1%。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5.4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44.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6.6万户。

 

金融、证券、保险

银行业。年末全区共有银行业机构33家。其中大型银行5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1家,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3家,邮储银行1家,非银机构1家。全年实现本外币存款余额245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本外币贷款余额2833.7亿元,增长17.2%。

证券业。年末全区共有上市企业10家。全年新增新三板企业2家,累计10家。新增辅导期企业1家,累计4家。新增甬股交挂牌企业11家,累计206家。

保险业。年末全区共有保险业机构2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5.2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7.2亿元。全年赔付支出15.0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6.9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8.1亿元。

、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38.0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科技支出7.8亿元,增长26.0%。完成专利授权3481件,其中发明专利904件。全年预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同比增长超27%。新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44家。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累计2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累计13家。

教育事业。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13725人。共有义务段学校36所,按学段分为小学17所、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13所、十二年一贯制2所,按性质分为公办34所、民办2所,义务段共有在校生47274人,其中小学31661人,初中15613人。全区专任教师4463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170人,小学专任教师1923人,初中专任教师1252人,高中专任教师118人。全年新增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82722平方米。

人才引育。全年全区新引进35周岁及以下大学生1.5万人。新建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累计42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累计32家。新增技能人才9698人、高技能人才6241人,年末全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37.24%。全年开展技能培训2.07万人次,培养持证数字高技能人才1241人。

、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8个,博物馆1个。年末区图书馆总藏书60.3万册(件),比上年增加4.1万册(件);书刊外借43.5万册次。周信芳戏剧季项目入选省第二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浙籍名人”培育名单;安屿客厅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名单。全年新增省级乡村博物馆3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个、城市书房2家、文化驿站9家。

卫生事业。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1家。医院(含妇保院)20家,其中三级医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家。年末全区实有病床2650张,卫生技术人员4572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871人,注册护士1982人。全年无偿献血7516人次,献血量231万毫升,其中流动献血5893人次。

体育事业。年末全区共有篮球场170个(其中灯光篮球场40个)、门球场10个、笼式足球场17片、网球场35个、气排球场9个、乒乓球场9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4平方米。3A级体育协会14个,5A级体育协会1家,每千人拥有体育指导员2.8人,296个晨晚练点坚持开展或指导健身活动。全年共举办亚洲羽毛球锦标赛、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赛、第十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等国家级及以上体育赛事15项,组织群众性赛事活动480项。全年共获得国家级及以上冠军19个。

、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变动。年末全区拥有户籍人口291195人,比上年增长1.3%。总人口中男性139799人,女性151396人。全年全区出生1803人,死亡1603人。人口出生率为6.23‰,死亡率为5.54‰,自然增长率为0.6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1.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86.6%。

居民收支。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89元,比上年增长4.4%。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28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25元,增长5.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59。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966元,增长5.8%。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279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456元,增长6.9%。

 

社会保险。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9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38万人,户籍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6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3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23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超38万人。

社会救助和福利。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8个,床位数1138张。新增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4家、标准化老年食堂4家、老年共享餐厅6家。全年共发放低保救助金1935.12万元、特困人员资金318.28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02.69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43.21万元,发放临时救助金360.86万元。新增精康融合服务中心(民康医院)1个、康复驿站12个,开展康复活动71场,累计服务1660人次。

住房保障。年末全区共有实物配租在保家庭2320户,全年发放租金补贴5022户,金额3653万元。全年发放购房补贴3658套,总金额6950万元。全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房源1022套(间)。建成未来社区7个,累计完成城中村拆改面积142.3万平方米。

慈善事业。全年慈善总会募集捐款6385.6万元,救助支出3028.6万元,帮扶困难群众2.66万人次。“爱在江北”救助帮扶品牌开展活动35场,服务困难群众2400人次。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全年全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为89.8%,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三江一级支流水质优良率85.2%,同比增长29.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为100%。“无废城市”完成申报并通过市级专家评审。

“平安江北”建设。连续19年荣获“省平安区”称号,夺得全省首批“安全发展铜鼎”。全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起,死亡3人,未发生自然灾害亡人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总数同比下降9.7%,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案数和案损数分别下降37.0%、55.5%。全年累计查处食品安全各类案件637起,罚没款670.7万元;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3万件,按时受理率100%,按时办结率达99.99%,挽回损失193.9万元。全年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399件,涉及金额3.5亿元。受理法律援助案件678件,提供认罪认罚法律帮助607件,接听12348热线17427件。

***********************************************************

说明:1、本公报所列2024年的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GDP)、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4、表格中“增长”均指“比上年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