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立足经济周期和县域发展特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释放发展潜力,有力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05万人,城镇化率58.25%;人口自增率-1.08‰,出生率5.90‰,死亡率6.98‰。
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25.3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6.24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增加值10.4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构成为34.2:24.6:41.2。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2.6%、2.6%、24.8%。人均生产总值62618元。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出台系列产业奖补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引导扶持,为县域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5.4%。
表1:2023年全县国民经济分行业情况
指标名称 | 增加值(亿元) | 增速(%) |
地区生产总值 | 25.39 | 2.2 |
#第一产业 | 8.70 | 5.0 |
第二产业 | 6.24 | 0.2 |
#工业 | 5.58 | -0.5 |
建筑业 | 0.66 | 6.6 |
第三产业 | 10.45 | 1.3 |
#批发和零售业 | 0.86 | -2.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0.23 | 1.3 |
住宿和餐饮业 | 0.65 | -4.8 |
金融业 | 1.15 | 0.8 |
房地产业 | 0.89 | 1.0 |
其他服务业 | 6.41 | 2.3 |
二、农业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加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围绕“4+X”产业体系,延链强链补链,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向好。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5.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实现现价增加值8.96亿元,增长5.0%。其中农业现价产值12.07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0.81亿元,增长8.7%;牧业产值2.14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0.08亿元,增长7.1%。
粮食产量7.32万吨,增长1.8%,蔬菜及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1.35万亩,产量2.97万吨,增长12.4%;苹果产量12.01万吨,增长11.8%,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367亩,增长10.4%;野生植物采集产值达0.27亿元,增长57.3%;生猪出栏19784头,增长7.4%,牛出栏2075头,增长3.7%,羊出栏6287只,增长1.8%,家禽出栏7.76万只,下降11.7%,禽蛋884.5吨,下降15.1%;水产养殖94吨,增长40.3%。
表2:2023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指标名称 | 产 量(吨) | 增速(%) |
粮 食 | 73204 | 1.8 |
#秋粮 | 73204 | 1.8 |
油 料 | 1177 | 11.7 |
#油菜籽 | 620 | 336.6 |
烤 烟 | 275 | -9.8 |
水 果 | 120157 | 11.8 |
林业按照生态优先,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各类造林6.5010万亩(含黄龙山林业局)。
表3:2023年全县主要林产品产量表
指标名称 | 产 量(吨) | 增速(%) |
核 桃 | 11564 | -8.2 |
板 栗 | 473 | 5.1 |
花 椒 | 446 | -10.8 |
家畜存、出栏及主要畜产品产量表
指标名称 | 2023年(头、吨) | 增速(%) |
猪存栏 | 19107 | 64.7 |
猪出栏 | 19783 | 7.4 |
牛存栏 | 3158 | 1.9 |
牛出栏 | 2075 | 3.7 |
羊存栏 | 11825 | 18 |
羊出栏 | 6287 | 1.8 |
肉类总产量 | 2052.8 | 8.3 |
#猪肉产量 | 1540.1 | 10.63 |
#牛羊肉产量 | 387.6 | 3.8 |
禽蛋产量 | 884.5 | -15.1 |
全年水产品产量192吨,同比增长102.1%。全县化肥使用量(折纯量)9718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8亿元,同比下降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0.7%。其中采矿业增加值0.22亿元,下降7.4%;制造业增加值0.06亿元,下降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5.30亿元,下降0.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同比下降36.5%。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生产原煤4.00万吨,下降79.3%;发电6.59亿千瓦时,下降3.2%。
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4家,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7.5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0.66亿元,增长6.6%。全年共签订建筑业合同额2.65亿元,下降1.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增速比全市快15.2个百分点,排名第2位。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增长424.1%、35.7%,第三产业下降15.3%。从投资主体看政府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6.6%,增长7.0%,拉动全县投资增长4.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43.4%,增长33.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6个百分点,成为年度投资增长主力;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看,新能源项目投资增长32.7%,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4.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6亿元,下降2.4%,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0.9亿元,下降18.4%。从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3.16亿元,下降1.0%;乡村零售额1.20亿元,下降5.9%;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3.78亿元,下降3.3%,餐饮收入0.58亿元,增长4.1%。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公路交通部门以建、养、管、运为重点,完成242国道过境线主体工程。实施瓦永路23.1公里和小黄路21.3公里公路改建工程。完成剩余20%的农村公路水毁续建工程,实施村道咸范路大修21.52公里。为全县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发展及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七、财政和金融
着力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地显效,税费减免优惠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315万元,增长3.2%。其中税收收入3184万元,占比38.29%,剔除留抵退税后同口径增长44.39%;非税收入5131万元,占比61.71%,同比下降12.38%。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74599万元,下降3.86%,通过“开源”和“节流”系列举措,实现了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2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0.04亿元,同比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16.73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06亿元,同比增长17.8%。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体育
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23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中心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公办幼儿园9所,公办民营幼儿园2所)。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5897名。其中,普通高中611名、职业高中197名、初中1196名、小学2814名,在园幼儿1079名。全系统共有教职工770人,高中阶段教职工139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447人,其中初中141人、小学306人,幼儿园教职工184人。高考本科上线113人,一本上线率较上年翻一番;中考上线率达到65%,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县域各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个,为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办全国越野滑雪青少年锦标赛、环秦岭自行车联赛等赛事27 场次,经济发展在补齐短板中实现功能提升。
九、文化和旅游
坚持完善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四大板块”全域旅游新格局。开展以探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科普研学35 期 9400人次,组团式绿色培训稳定增长,开展268 期 2.3万人次,打造“印象黄龙”系列常态化演艺260余场次,出台民宿奖补及管理办法,接续实施旅游产业奖补、贴息办法,奖补资金 907.25 万元。明确“全季旅游”思路,围绕“春赏山花夏避暑,秋观红叶冬玩雪”开展季节性文旅活动,补齐淡季旅游短板,实现全域旅游、全季旅游。
十、卫生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个,其中医院3个,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58个,诊所3个。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编制人数386人,卫生技术人员433,其中执业及助理医师149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9人,实有床位272张。“行走的医院”远程会诊、入户服务6206 人次,县域内就诊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5万亩,平均气温10.1℃,光照2161.7小时。全县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空气优良天数332天,空气综合指数连续12个月位居全市第一。
十二、人口和就业
人口低速增长,自增率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69万人,下降0.5%。其中城镇人口1.41万人,乡村人口3.28万人;男性2.48万人,女性2.2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4.0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63 万元,支持191人创业,带动就业565人。引进各类人才29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16 个,城镇新增就业271 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6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2人,农村转移就业5822 人。企业创新激励和奖补政策出台见效,减税降费1200 万元。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9元、增长7.8%,高于GDP增速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增速1.4个百分点,位居第一。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86元、增长5.8%,高于全市增速0.5个百分点,位居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7元、增长9.0%,高于全市增速0.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0,比上年同期缩小0.07个百分点。
全县基本养老保险覆盖34818人,参加工伤保险5068人,参加失业保险4120人。发放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待遇分别为1.59亿元、119.77万元、95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实现19年连涨。“以地养老”、婚俗殡葬改革,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保护关爱持续加强,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 2830.05万元。
注:
1.本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据;
2.生产总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5.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
6.资质内建筑业企业,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7.教育、卫生、旅游、交通、邮电、财政、金融等部门数据由行业部门提供;
8.由于小数点位数保留的原因,个别指标分项加总与合计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