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黄龙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二0一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生态强县、产业富民、项目带动、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开发,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黄龙,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639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9亿元,同比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0.532亿元,同比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3.658亿元,同比增长11.9%。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管理粗放,产业发展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农业保障体系薄弱,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财源性收入少,县级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资金有限。四是改善民生任务仍很艰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农   业

  2011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镇、重点社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1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51757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公顷,化肥使用量(折纯量)9917吨,减少8.38%。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条件。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90万元,增长1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940万元,增长9.6%。

建筑业随着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继续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工程质量及施工技术全面提高。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同比增长32.3%;按国民经济行业类型分:农林牧渔业完成资产投资4600万元,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253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680万元,其他行业完成投资34067万元。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相续完成了黄中标准化二期、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黄龙县城污水处理厂、黄龙山林业局林苑小区;黄龙宾馆、县医院门诊楼、曹店二区保障性住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煤矿资源整合、黄堡花园等重点工程正在建设中;城市管理投入加大,安装城市监控系统、配备道路清扫车、垃圾车等现代化环卫设备,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移动通讯建设步伐加快,实现了电信宽带、移动信号乡乡覆盖,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通讯网络逐步形成。

加大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力度。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打造“环境优雅、适宜人居及休闲度假理想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完成河滨公园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启动河滨公园建设,完成景观曲桥建设工程。改善南山公园基础设施条件,全面完成穆柯寨石台阶步道,观景台、观景亭的建设工程,完成穆柯寨至无量山6.2公里游览步道工程建设。实施神道岭景区山门建设工程,加快神道岭景区规划,改善柏峪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条件,黄龙县生态旅游已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四、交   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初步统计,2011年全县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75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89.82 万人/公里。营运载货汽车22辆,营运载客汽车18辆。

五、国内商业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524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批发零售业13325.8万元,上升14.2% ,住宿餐饮业1197.9万元,增长30.2%。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719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9万元,增长40%;财政支出56487万元,增长13%;财政自给率达到4.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建设。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6621万元,比年初增加29707万元,增长25.4%;各项贷款余额24316万元,比年初增加2494万元,增长11.4%。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费收入1460万元,其中人险公司1100万元,赔款支出593.6万元;财险公司360万元,赔款支出234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县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1477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48人,中级职称315人,初级职称1114人。

各类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县年末高中在校学生1145人,初中在校学生1810人,小学28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成人、高、中等教育不断加强,电大函授、自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提供便利条件。素质教育取得成效,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学校管理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总评位列全市文史类第二、理工类第六,全县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达380人,上线率68.97%,专科519 人,上线率94.19 %。

八、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了文化资源共享和城区数字电视转换工程,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开展。有线广播、电视得到普及,乡镇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全县电视入户率达到97.5%,有效地推动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活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病床15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9人,共有医生97人,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施、服务明显提高

九、人口和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目标范围。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及户籍人口、计生部门的统计资料推算,201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4.95万人。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1‰;人口死亡率5.28‰, 上升0.43‰;人口自增率为2.13‰,下降0.54‰。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 7892人,从业人员中职工5154人,农村从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580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5人,登记失业率3.13%.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998.1万元,比上年增长12.08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8801 元,增长12.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1元,比上年净增2402元,同比增长18.8 %;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比上年净增1243元,同比增长27.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63223万元,比年初增加13887万元,增长28.1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7527人,其中参保职工1825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696人,城镇居民2102人,农村居民22904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8064人,其中参保职工3536人,参保退休人员1130人,参保城镇居民11929人,农村居民31469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8406人,其中城镇居民为3647人,农村居民4759人。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共有敬老院4 所,供养132人。全年共发放各类救济款2108.25万元,棉被680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