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06.75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82.60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89.31亿元,增长6.3%。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8.6%和39.9%,分别拉动GDP增长3.6和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7.6%,第三产业为40.4%。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1407元,比上年增长6.1%。

图片

图片

年末市场主体总数20.44万家,比上年末增加1.61万家。其中:年末工商登记企业单位数6.69万家,比上年末增加0.18万家;年末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数13.69万家,比上年末增加1.37万家。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0.3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38.38万亩,其中稻谷面积32.68万亩。粮食总产量15.16万吨,其中稻谷13.14万吨。油料种植面积5.2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3.67万亩。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9.74万吨,比上年增长2.6%,其中,肉类总产量7.61万吨,增长2.3%;禽蛋1.98万吨,增长3.5%。全年生猪出栏数55.65万头,增长3.4%,年末生猪存栏数28.63万头,增长2.2%。
全年水产品产量6.27万吨,比上年增长8.1%。其中海水产品5.88万吨,比上年增长7.6%;淡水产品0.39万吨,比上年增长16.2%。
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有效期内福建名牌农产品1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5.9%。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46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17家,超10亿元企业43家。分行业看,石材陶瓷业增长9.9%;水暖厨卫业下降10.2%;机械装备业增长0.1%;日用轻工业增长4.4%;电子信息业下降0.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6.9%,出口交货值下降1.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3.9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80元,与上年持平;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20%,上升0.11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1.9%,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02.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4.5%,其中工业用电量66.60亿千瓦时,增长3.0%。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68家,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5%。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58.23万平方米,增长7.1%;房屋竣工面积265.09万平方米,下降6.1%。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的企业17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0.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6%。建安投资增长33.1%,工业投资增长8.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4.5%,民间投资下降5.4%。 

图片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2.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下降32.1%;办公楼投资增长16.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27.1%;其他投资下降40.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0.2%。商品房销售额下降1.7%。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01亿元,比上年增长6.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0.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8.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9%;粮油和食品类增长21.4%;饮料类增长117.8%;烟酒类增长24.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1%;汽车类增长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2.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84.8%。

图片

全年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占限额以上社会零售总额的26.7%。
六、对外经济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64个,比上年增加6个。投资总额3.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外商实际到资验资口径完成0.7亿美元,增长10.0%。货物进出口总额204.64亿元,下降2.7%,其中:出口166.22亿元,增长6.4%;进口38.42亿元,下降29.0%。
七、交通运输

全市公路总长度(不含高速公路)为4281.03公里,其中:国道96.40公里,省道133.22公里,县道299.75公里,乡道1051.92公里,村道2699.75公里。高速公路165.61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25.61万吨。
全社会货运量8894.00万吨,其中:水上运输货运量3566.99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7038.53亿吨公里,其中:水路货运周转量700.06亿吨公里;全社会道路客运量158.31万人;全社会道路客运周转量0.88亿人公里。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1亿元,增长8.9%;中央财政收入41.32亿元,增长29.4%。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17亿元,增长9.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9亿元,下降8.7%;教育支出31.63亿元,增长11.5%;科学技术支出1.66亿元,下降2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95亿元,增长8.1%;卫生健康支出9.79亿元,下降8.9%。税收收入91.69亿元,增长16.2%。 

图片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28.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161.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57.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其中:住户短期贷款190.27亿元;住户中长期贷款560.7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拥有幼儿园315所,在园幼儿52940人;普通小学287所,在校学生151143人;普通中学66所,在校学生93207人;职业中专5所,在校学生1189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10人。2023年幼儿园新生13825人;小学新生24380人;初一新生20643人;高一新生11771人。
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4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1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6件;现有1家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6家泉州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泉州级企业技术中心。
十、

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6个,艺术表演剧团31个。开展公共文化比赛活动40余场次,录制“福建百姓大舞台”活动12场次,开展书画美术摄影展览10场次,开展木偶进校园活动48场次,高甲进校园活动37场次。创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泉州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5家泉州市观光工厂。5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革命文物。
全市拥有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768.2万人次,增长50.7%;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6.9亿元,增长62.2%。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184个,病床数7068张,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065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3220人。乡镇卫生院覆盖率为100%。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
全年全市运动员荣获泉州级以上各类体育赛事奖牌2631枚,其中金牌762枚、银牌942枚、铜牌927枚。
十一、

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153.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6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00‰,自然增长率为-0.26‰。年末全市公安户籍共48.16万户,公安户籍人口165.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5194人,乡村人口724010人。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795元,比上年增长5.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1158元,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77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53元,增长7.8%。城乡收入比为1.89,同比下降0.06。
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7736家,扩面新增1360家,参保职工242709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6874人,并实现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58万人。失业保险全年参保单位22830家,参保人数10.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机关企事业单位27495个,参保职工23.15万人,工伤报销1571人次。
十二、

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应急管理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5.73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减少10.5%,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5%。
全市拥有污水处理厂11座(含中心市区2座),垃圾中转站33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市区)67.0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2.81%。
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6起,下降23.5%;死亡9人,下降43.8%;直接经济损失267.93万元,下降32.9%。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数与分项合计数不等的情况。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城镇垃圾处理数据来自市城管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旅局;国家级、省级等企业技术中心数据来自市工信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市卫健局;应急管理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南安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