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安市统计局

(2023年4月)

2022年面对国内疫情持续多点散发和房地产市场走弱等因素冲击,以及叠加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聚焦“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加紧补齐短板,加压夯实基础,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内需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步提质。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46.05亿元,比上年增长3.7%,两年平均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6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988.31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623.06亿元,增长3.9%。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6%和40.2%,分别拉动GDP增长2.2和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2.1%,第二产业为60.0%,第三产业为37.9%。

年末市场主体总数18.82万家,比上年末增加2.77万家。其中:年末工商登记企业单位数6.50万家,比上年末增加0.89万家;年末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数12.32万家,比上年末增加1.88万家。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38.81万亩,其中稻谷面积33.21万亩。粮食总产量15.27万吨,其中稻谷13.29万吨。油料种植面积5.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90万亩。

全年肉蛋奶总产量9.59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肉类总产量7.44万吨,增长2.7%;禽蛋1.92万吨,增长4.0%。全年生猪出栏数53.84万头,增长3.1%,年末生猪存栏数28.01万头,增长2.5%。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0.8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0.34万吨,增长2.03%;海水产品产量5.46万吨,增长0.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7.2%。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516家,比上年减少36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79家,与上年持平。分行业看,石材陶瓷业增长7.5%;水暖厨卫业下降19.1%;机械装备业下降4.1%;日用轻工业下降0.3%;电子信息业增长1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12.34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233.87亿元,现价下降2.8%。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7.70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2%,其中工业用电量64.68亿千瓦时,下降4.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6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2.12亿元,增长17.5%。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88.47万平方米,增长27.3%;房屋竣工面积282.24万平方米,增长55.1%。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3家,其中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89亿元,增长24.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06.11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83.93亿元,增长13.8%。项目投资完成369.02亿元,增长15.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3%;建安投资完成357.39亿元,增长16.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9%;工业投资完成206.12亿元,增长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5%;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1.01亿元,下降6.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3%;民间投资完成376.70亿元,增长5.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5.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5%,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98.21亿元,下降2.1%;办公楼投资1.96亿元,下降69.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39亿元,下降3.4%;其他投资19.36亿元,增长80.8%。商品房销售面积157.89万平方米,下降18.5%。商品房销售额107.45亿元,下降32.0%。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8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下降1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6.5%;粮油和食品类增长35.5%;饮料类下降42.3%;烟酒类下降23.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8.6%;汽车类增长6.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7.2%;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6.9%。

六、对外经济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58个,比上年增加4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17亿美元,下降16.4%。外商实际到资验资口径完成0.64亿美元,增长48.9%。货物进出口总额210.48亿元,下降4.6%,其中:出口156.32亿元,增长9.7%;进口54.16亿元,下降30.6%。

七、交通运输

全市公路总长度(不含高速公路)为4247.39公里,其中:国道102.84公里,省道137.07公里,县道263.20公里,乡道1047.28公里,村道2697.00公里。高速公路171.46公里,铁路111.81公里。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1.54万吨。

全社会货运量8422.13万吨,其中:水上运输货运量3270.29万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680.18亿吨公里,其中:水路货运周转量642.37亿吨公里;全社会道路客运量195.40万人;全社会道路客运周转量0.82亿人公里。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2亿元,增长19.6%;中央财政收入31.94亿元,下降26.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04亿元,增长4.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46亿元,增长14.2%;教育支出28.37亿元,增长23.2%;科学技术支出2.11亿元,下降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57亿元,增长23.6%;卫生健康支出10.74亿元,增长12.7%。税收收入78.89亿元,下降16.4%。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76.0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53.0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49.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住户短期贷款171.16亿元;住户中长期贷款679.31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拥有幼儿园319所,在园幼儿61090人;普通小学286所,在校学生147684人;普通中学69所,在校学生87746人;职业中专5所,在校学生108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30人。2022年幼儿园新生16660人;小学新生24052人;初一新生21535人;高一新生9753人。

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2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件;现有1家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3家泉州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泉州级企业技术中心。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6个;艺术表演团体23个,全年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38场,观众2.5万人次;图书馆2个,藏书总量188万册,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115.69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1434件(套),参观人数8.2万人次;成功举办“福”文创市集、非遗小吃“福摊”、非遗展演、汉服文化秀、世遗展览等系列活动;郑成功陵园被命名为第七批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市拥有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509.7万人次,下降16.6%;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5.91亿元,下降17.2%。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783个,病床数6953张,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602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2962人。乡镇卫生院覆盖率为100%。

全年全市运动员荣获泉州级以上各类体育赛事奖牌628枚,其中金牌194枚、银牌233枚、铜牌201枚;获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称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1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40‰,自然增长率为0.1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共47.48万户,公安户籍人口166.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4195人,乡村人口729347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54元,比上年增长5.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9353元,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97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64元,增长5.9%。

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51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5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88.6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1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24万人。

十二、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应急管理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24.76万吨标准煤,增长2.89%,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0.97%。

全市拥有污水处理厂11座(含中心市区1座),垃圾中转站33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市区)92.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9.98%;森林覆盖率达到52.7%。

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4起,下降37.0%;死亡16人,下降5.9%;直接经济损失399.28万元,增长33.1%。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社会保障数据来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城镇垃圾处理数据来自市城管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旅局;国家级、省级等企业技术中心数据来自市工信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市卫健局;应急管理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南安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