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五张名片”,创建“五个示范区”,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县经济平稳运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图片
综   合
根据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反馈,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64亿元,同比增长4.8%,低于全国平均增速(5.2%)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5.3%)0.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5%)2.3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92:32.94:45.14调整为21.69:30.81:47.50。从近三年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除2022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外,其余两年经济发展总体稳定(详见表1)。

图片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99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1%)0.6个百分点,与全省、全市平均增速(4.7%)持平,总量位列全市第一。从近三年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平稳,增加值年均增长4.5%(详见图1)。

图片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18亿元,同比增长1.5%,低于全国平均增速(4.7%)3.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增速(4.1%)2.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6%)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列全市第二,增速位列全市第二。从近三年第二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总量基本稳定,增速波动较大,增加值年均增长0.8%(详见图2)。

图片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47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8%)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5%)0.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9%)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列全市第二,增速位列全市第三。从近三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2022年受疫情影响出现下降,2023年恢复性增长较快(详见图4)。

图片

人口、就业
      (一)人口情况
       1.户籍人口情况。全县年末户籍总户数11.25万户,户籍总人口为39.8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0.8万人,占总人口的52.23%;女性人口19.02万人,占总人口的47.77%,男女性别比为109.33:100,人口变动幅度小。按城乡分,城镇人口9.26万人,占总人口的23.25%;乡村人口30.56万人,占总人口的76.75%。按民族分,汉族人口28.43万人,占总人口的71.39%;少数民族人口11.39万人,占总人口的28.61%。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土族人口7.58万人,占总人口的19.0%;藏族人口2.65万人,占总人口的6.65%;回族人口为1.09万人,占总人口的2.74%。全县出生人口2620人,出生率6.56‰,死亡人口3484人,死亡率8.73‰,人口自然增长率-2.16‰。
       2.常住人口情况。全县常住人口33.28万人,其中城镇13.34万人,乡村19.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08%。
       (二)就业情况
     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35人,同比增长1.6%,12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
     全县乡村从业人员20.27万人,同比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40万人,同比下降0.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31万人,同比下降1.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56万人,同比增长4.0%。
    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10.19万人,同比增长0.6%,其中女性人数3.87万人,同比增长29.7%。按外出务工人口流动去向分,跨省外出1.22万人,同比下降24.5%;省内跨区外出3.87万人,同比增长2.8%;地区内流动5.09万人,同比增长7.4%。外出人员务工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跨省外出人员收入1.09亿元,同比下降56.3%;省内跨区外出人员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48.2%;地区内流动人员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6.4%。
农  业
      (一)农业生产情况
     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8.86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29.49亿元,同比增长5.4%;林业产值9920万元,同比增长11.6%;畜牧业产值17.86亿元,同比增长3.3%。  
       1、种植业生产情况。全县各类作物种植面积96.17万亩,同比下降0.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6.4万亩,同比下降0.3%,粮食产量14.07万吨,同比增长11.05%,(粮食作物生产情况详见表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9.77万亩,同比增长0.1%,其中,油料种植面积28.73万亩,同比增长0.7%,油料产量6.19 万吨,同比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7.56万亩,同比下降8.4%,蔬菜产量15.38万吨,同比下降3.1%。从近三年粮食种植情况来看,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6.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2.5万吨以上。

图片

     2.畜牧业生产情况。全县生猪存栏19.20万头,同比增长2.7%,出栏14.39万头,同比下降30.4%;牛存栏9.67万头,同比增长4.9%,出栏2.2万头,同比下降50.1%;羊存栏35.8万只,同比增长1.4%,出栏16.4万只,同比增长16.6%;鸡存栏6.8万只,同比增长81.8%,出栏5.3万只,同比下降3.8%。肉类总产量1.82万吨,同比下降30.2%,奶类总产量1.24万吨,同比下降38.6%,禽蛋总产量47.8吨,同比下降1.6倍。 
     3.林业生产情况。全县当年完成造林面积2.5万亩,同比下降68.4%,育种育苗4000万株,同比下降78.0%,森林抚育作业面积3.75万亩,同比增长63.0%,退化林分修复面积3.9万亩,同比下降31.6%。完成义务植树145万株,栽植面积1.96万亩,参加人数30万人次。
        (二)农业机械化情况
     农用机械总动力52.89万千瓦,同比增长4.5%,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47.65万千瓦,同比增长3.7%;汽油发动机动力0.67万千瓦,与上年持平;电动机动力4.57万千瓦,同比下降15.4%。年末拥有拖拉机3.67万台,同比增长0.8%,其中大中型及以上拖拉机2219台,小型拖拉机7.23万台,全县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91万亩,当年机械播种面积71.29万亩,当年机械收获面积47.7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3万亩。
工业、能源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3年全县工业经济逐步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3.62亿元,同比下降1.1%,实现增加值10.37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从近三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增加值增幅波动较大,三年年均下降3.7%(详见图3)。

图片

       1.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门类来看。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26亿元,同比增长2.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9.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2.1万元,同比下降0.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20.3%。
       2.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行业看。全县10个大类行业中,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详见表3)。

图片

      3.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指标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94.4亿元,流动资产总计55.8亿元,负债合计45.1亿元,营业收入36.0亿元,营业成本29.6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9亿元,销售费用4513.8万元,管理费用2.2亿元,财务费用9605.7万元,研发费用2503.1万元,投资收益1.6亿元,营业利润2.6亿元,利润总额2.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7.22%,资产负债率47.8%,平均用工人数2795人,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2.22元。
      4.从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生产看。全县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6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详见表4)。

图片

     (二)能源消费情况
        1.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用电量总量13.2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1%。全行业用电合计11.4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其中,第一产业135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5%;第二产业10.0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0%;第三产业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电852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0.6%;农村居民生活用电996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2%。
       2.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情况。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0.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增长7.3%,与上年同期(增长13.9%)相比下降6.6个百分点。从工业生产门类看,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7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7%,占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8.3%;轻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90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占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7%。从工业生产行业看,塑料制品业和肥料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55.6%;白酒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5.4%;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3.9%;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5.9%;电力生产行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1%;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上升18.4%;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上升22.5%;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同比上升36.2%;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94.2%;植物油加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2.4倍。高耗能企业主要集中在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占比分别为59%和36.1%。从能源消费量品种看,焦炭、天然气、电力呈下降态势,原煤、其他洗煤、汽油、柴油、润滑油、石油沥青能源消费呈上升态势(详见表5)。

图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量226.2万立方米,同比下降2.8%,其中,地表淡水68.2万立方米,同比下降7.8%;地下淡水10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1%;自来水49万立方米,同比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排水量55.4万立方米,同比下降3.1%。
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建筑业
 (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33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县属投资25.53亿元,同比下降28.7%;河湟新区投资18.8亿元,同比增长4.4倍。从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县属投资总量减少,今年因青海红狮半导体硅基新材料项目划归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详见表6)。

图片

1.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3亿元,同比下降42.2%,占全社会投资的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0.77亿元,同比增长57.6%,占全社会投资的46.9%,其中,一般性工业投资完成20.38亿元,同比增长2倍,占第二产业投资的98.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83亿元,同比下降5.8%,占全社会投资的49.2%。

2.从投资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35.66亿元,同比增长28.8%;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41亿元,同比下降69.8%;其它费用投资7.26亿元,同比增长3.8%。

3.从投资注册类型看:国有投资9.76亿元,同比下降30%;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487万元,同比下降87.2%;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96.9%;私营个体投资33.28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社会投资的75.1%,其他投资168万元,同比下降97.2%。

(二)房地产开发业运行情况。房地产开发业运行情况。全县房地产开发项目22个,其中,县属项目21个,河湟新区项目1个,本年有投资的项目14个。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97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县属完成投资13.4亿元,河湟新区完成投资0.57万元。全县房屋施工面积174.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7%,本年新开工房屋面积27.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8.5%。商品房销售面积18.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其中,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1.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17.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房屋待售面积4.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1%。商品房销售额11.29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商品房现房销售额6767万元,同比增长95.5%;商品房期房销售额10.61亿元,同比增长5.3%。

(三)建筑行业运行情况。全县22家建筑业共签合同额29.15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6.38亿元,同比增长2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其中,新开工面积11.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5.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7.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88.3%,竣工产值2.58亿元,同比增长106.4%。建筑业期末从业人数2156人,同比增长2.0倍,建筑业平均从业人数5081人,同比增长2.4倍。

商贸、服务业
     (一)商贸业运行情况。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同比增长17.1%。按城乡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亿元,同比增长16.7%;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1亿元,同比增长17.7%。按消费形态分,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6亿元,同比增长20.7%,商品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23亿元,同比增长16.8%。从近三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来看,2022年受疫情影响下降明显,2023年恢复性增长较快(详见图5)。

 

图片

     (二)服务业运行情况。全县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5.99亿元,同比增长76.8%。其中:道路运输业实现收入2372.8万元,同比增长1倍;航空运输业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倍;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1338.7万元,同比增长19.4%;文化娱乐业收入7117.5万元,同比增长73.4%。
     全县共接待游客352.9万人次,同比增长21.0%,实现旅游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22.0%。
财政、金融、保险业
     (一)财政运行情况。全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完成税收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8.6%;完成非税收入9940万元,同比增长24.5%,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42亿元,同比增长11.0%,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十三项支出40.89亿元,同比增长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0%。
    (二)金融运行情况。全县金融机构季末各项存款余额148.88亿元,比年初增加0.53亿元, 同比增长0.4%,各项贷款余额116.42亿元,比年初增加11.12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保险运行情况。人寿保险收入6823.08万元,同比增长6.4%,人寿保险支出3173.77万元,同比增长26.5%。财产保险收入7492.95万元,同比增长12.08%,财产保险支出5237.47万元,同比增长11.35%。
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业
全县公路总里程5276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里程378.69公里,县乡公路里程855.32公里,村社公路里程3912公里,专用公路里程129.73公里。全县完成客运运输量1340万人,客运周转量56900.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52.3%,货运运输量780.9万吨,货运周转量41009.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9.5%。

     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978.24万元,同比增长10.9%,国内信件0.46万份,累计订销报纸294.81万份,订销各类杂志累计6.99万份。
     电信业实现营业收入6395.38万元,同比增长4.4%,移动通讯业实现营业收9670万元,同比下降12.7%,联通通讯业实现营业收入3040万元,同比增长12.1%。全县手机用户32.41万户,同比下降4.8%,其中电信手机用户11.7万户,移动手机用户15.99万户,联通手机用户4.73万户。固定电话装机数5.65万部,同比增长2.6%,其中城市固定电话装机数2.24万部,同比增长7.5%,农村固定电话装机数3.41万部,同比增长2.0%。国际互联网用户12.48万户,同比增长13.7%,其中,电信互联网用户5.13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6.01万户,联通互联网用户1.34万户。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
 全县共有学校131所(不包含教学点),在校学生5.82 万人,同比下降5.9%,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2万人,同比下降6.2%,教职工人数4100人,同比下降3.1%,其中,女教职工人数2536人,同比下降0.8%,少数民族教职工人数1035人,同比下降5.7%。高中4所,在校学生6279人;初中13所,在校学生13114人;小学58所,在校学生26587人;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299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77人;幼儿园58所,在园幼儿26587人。学前三年毛学入园率96.2%,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73%,义务教育巩固率98.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03%,小学升学率100.0%。

全县有各类医疗计生卫生机构446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94个,社区卫生站21个,个体诊所59个,其他卫生机构45个。卫生技术人员 2626人,同比下降1.9%,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78人,同比下降1.5%。卫生机构床位数1447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3床,同比下降10.1%。育龄妇女人数9.63万人,同比下降1.1%,已婚育龄妇女人数6.72万,同比下降2.0%。

图书馆总藏书量7.92万册,其中图书7.69万册,报刊2712册。博物馆馆藏案卷535卷,照片档案1.44万张,底图500张。档案馆馆藏全宗115个,案卷12.67万卷,同比增长0.3%,照片档案4441张,录音、录像、影片档案93张,底图1660张,本年利用档案1606卷次,同比下降10.9%。

县文化馆组织品牌节庆活动29个,组织文艺活动177次,观众45万人次,同比增长7.1%,举办训练班19次,培训1100人次,同比增长1.25倍,举办展览5次,参观人数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组织公益性讲座5次,参加人数1800人次,同比增长1.25倍。县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177场次,其中农村演出83场次。县艺术表演场馆全年演(映)出73场次,观众人数3.5万人次,同比增长54.5%。全县举办文化体育活动53次,各类比赛12次,体育场每天开放时间15小时,平均每天参加人数2000人次,同比增长1.7倍,体育馆每天参加活动人数440余人次,体育馆全年举办培训班33期,培训16375人次。县广播电视台广播平均每天播音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办节目平均每天播音时间为1.5小时,电视平均每天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办节目平均每天播出时间为1小时,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一)居民收入消费情况。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13元,同比增长6.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63元,同比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3元,同比增长8.0%。从近三年居民收入情况来看,总体稳定,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详见表7)。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754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241元,同比增长20.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80元,同比增长20.5%。

图片

      (二)社会保障情况。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14万人,同比下降2.3%;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56万人,同比增长12.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4.24万人, 同比下降1.2%。失业保险参保1.32万人,同比增长6.7%。工伤保险参保4.58万人,同比下降12.4%,其中农民工参保2.98万人,同比增长53%。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3万人,同比下降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905人,同比增长1.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5.17万人, 同比下降2.1%。生育保险参保1.33万人,同比下降6.8%。
     全县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1209户286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153.11万元,同比增长85.6%,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89.76万元,同比增长27.9%。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6705户1.67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971.02万元,同比下降9.7%,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27.8万元,同比下降69.1%。
     全县特困供养对象1684户1771人,发放救助供养金3197.82万元,同比增长2.2%。各类困境儿童278人,发放各类困境儿童保障金347.36万元,同比增长15.1%。优抚对象1873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628人,60周岁农村籍退役军人1245人。
      残疾人1.47万人,其中一、二级残疾人7330人,占49.8%,参加技能培训的残疾人246人,残疾人就业人数3988人,发放残疾人补助1317.71万元,同比下降7.0%,其中,一、二级残疾人生活补贴390.73万元,同比下降12.8%,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54.8万元,同比下降2.1%。
气象、生态环境、自然灾害
 (一)气象情况。全县全年平均气温5.3℃,最高气温30.7℃,最冷月平均气温-8.9℃,最热月平均气温17.0℃,最低气温-23.3℃,平均气压754.8百帕,最大风速7.0米/秒,平均风速1.1米/秒,极大风力8级,降水量549毫米,年日照时数2400.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58%,最长连续降水日数8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9天。

(二)生态环境情况。环境空气优良率 95.2%,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县林地面积251.16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00.31万亩,灌木林地126.67万亩,其他林地24.1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44.19%。草地面积109.67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107.37万亩,人工草地0.17万亩,其他草地2.13万亩,截至2023年12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3%。湿地面积(含水面)4.36万亩,其中,沼泽湿地0.66万亩,内陆滩涂1.08万亩,河流水面2.0万亩,湖泊水面0.02万亩,水库水面0.3万亩,坑塘水面0.07万亩,沟渠0.23万亩。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447.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487.9万平方米,绿地率36.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8平方米。2023年全县完成国土绿化10.15万亩,其中人工乔木造林2.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万亩、森林抚育3.75万亩、低效林改造1.9万亩。

(三)自然灾害情况。全县各种自然灾害受灾19个乡镇144个村,受灾人口13.6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23万亩,农作物成灾面积16.23万亩,其中,粮食农作物5.56万亩,农作物绝收面积3235亩,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

注 释:

[1]本公报中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口径统计,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年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2、限额以上批发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3、限额以上零售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口径为:(1)年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服务业法人企业(2)年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5]建筑业企业统计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来自县就业局;交通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县邮政公司;通讯业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局;居民可支配收入、畜牧业产品产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互助调查队;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县文体旅游局;财政收支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业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互助县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县人寿保险公司、县财产保险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卫生健康事业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数据、其他保险参保情况来自县社保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困境儿童供养情况数据、特困供养情况数据、高龄老人补助情况数据来自县民政局;优抚对象人数来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助残情况数据来自县残联;林业数据来自县林草局;农业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自然灾害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广播事业数据来自县广电局;档案数据来自县档案馆;气象数据来自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