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高淳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拼搏奋进,全区经济运行稳字当头、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3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较2022年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0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44.00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95.45亿元,增长7.7%。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8.6:41.3:50.1。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50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800人,累计核发就业创业各项补贴7650.7万元。为4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高淳区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提供3年创业场地“零租金”优惠,为64名城乡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97万元,发放青年大学生全职创业开业补贴16人32000元、青年大学生创业成功奖励3人12000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79亿元,同比增长0.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13亿元,可比增长2.4%,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位列全市五郊区第二位。

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77万亩,比上年增加0.83万亩,增长5.5%;总产量7.94万吨,比上年增加0.35万吨,增长4.6%。从季节来看,夏粮播种面积4.09万亩,比上年增加0.67万亩,增长19.4%,连续三年回升;总产量1.25万吨,比上年增加0.22万吨,增长20.7%。秋粮播种面积11.68万亩,比上年增加0.16万亩,增长0.3%;总产量6.69万吨,比上年增加0.13万吨,增长2.0%。从主要品种来看,全区小麦播种面积4.01万亩,比上年增加0.68万亩,增长20.4%;总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加0.22万吨,增长21.4%;水稻播种面积11.01万亩,比上年增加0.24万亩,增长2.2%;总产量6.50万吨,比上年增加0.17万吨,增长2.7%。

油料生产方面,油菜实产面积为7.36万亩,比去年增加0.80万亩,同比增长12.2%;产量为1.23万吨,同比增长13.3%;油菜亩均产量为167公斤/亩,比去年增长2公斤/亩,同比增长1.2%。全年蔬菜种植总面积为8.38万亩,比去年减少12亩;总产量为25.11万吨,比去年减少0.20万吨,同比下降0.8%。全区果园面积2.41万亩,保持稳定;水果(主要为梨、桃与葡萄)总产1.42万吨,同比增长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运行平稳有序。2023年高淳区坚持贯彻工业发展新理念、新格局,工业生产持续稳健增长。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8.63亿元,同比增长0.9%,高于全市平均1.7个百分点,列全市第5位,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12月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21.68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与前三季度持平,较2022年提升5.1个百分点。

建筑业承压运行。2023年全区253家资质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08.99亿元,同比增长0.3%,低于全市(5.0%)4.7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市第11位。新增建筑业企业2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58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3.6%,拉动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增速3.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明显。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领域有待突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7亿元,同比下降17.4%,低于全市19.3个百分点,在全市排名第12位;工业投资58.66亿元,同比上升11.1%,高于全市9.6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排名第6位;房地产开发投资33.36亿元,同比下降45.5%,低于全市45.7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排名第12位;商品房销售面积35.23万平方米,同比上升5.4%,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增幅全市排名第3位。

五、城乡建设

城市在持续更新中彰显韧性。系统推进八大类 84 项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建成舜天路等市政道路 6 条,打通中圩路等“断头路”4条,完成农村公路养护72公里,创成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区;水碧桥泵站、国邦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扎实推进,110 千伏秦仙输变电工程竣工投用,新建燃气中压管道 10.2 公里,完成老旧小区天然气改造 1000 余户。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完成筑城村、镇兴路 168 号等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整治背街小巷10条,实现24个路段智慧化改造,新增机动车泊位1317个,创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6个。

乡村在全面振兴中增添韵味。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2万亩、“吨粮田”5000亩,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实施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区行动,江苏省河蟹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江苏省螃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挂牌成立,固城湖螃蟹荣膺全国“十大名蟹”,中华绒螯蟹“金农一号”通过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审定,预计螃蟹全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 100 亿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批复通过“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58个,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3个、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 135个、三星级以上美丽庭院 10380户,漆桥街道和武家嘴村、花山村、和睦涧村入围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茅山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入选国家级试点。

六、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31亿元,增长0.1%,较前三季度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限上社零总额100.42亿元,下降7.9%,较前三季度收窄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个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合计实现销售额(营业额)883.72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市(-0.3%)10.5个百分点,列全市第3位。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0.8%,零售业销售额增长5.3%,均列全市第3位,零售业销售额更是较2022年及前三季度均提升9个位次,冲劲十足;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5%,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3%,均列全市第10位。

对外投资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11.5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和序时进度均排名全市第一;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783万美元。优化贸易促进,建立重点外贸企业“一对一”联络人机制,举办高淳区第四届外贸企业沙龙活动,深入南京冠盛汽配、江苏艾思飞等10余家外贸企业开展“护航走出去”专项行动,为企业上门送政策、解难题。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区内18家金融机构提供外贸订单项下低利贷款,缓解外贸企业资金压力;会同中信保联合推进年度进出口额在30-2000万美元的中小外贸企业免费信保覆盖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基础信保服务。同时,拓展跨境新业态,指导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自有跨境电商独立站,大力推进跨境电商主体新增工作,年度新增跨境电商主体20家。大力推进国际品牌建设,我区红太阳、红宝丽、高淳陶瓷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国际知名品牌荣誉称号。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全区境内公路客运量11.33万人次,同比上升90.29%。客运周转量1214.82万人公里,同比上升147.65%。公路货运量604.37万吨,同比上升147.54%,周转量7.51亿吨公里,同比上升3.9%。公路客运场站2个(长途客运站、双牌石客运站),公交站亭327座,公交站牌1470个,创成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持续稳步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扎实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四好农村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宁宣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宁宣铁路高淳站选址及高淳段定测已完成,《高淳高铁站集疏运体系及周边路网方案研究》成果显著,按既定节点加速推进。

邮电营收持续增加。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邮政业务9162.4万元,同比增长50.3%,三大运营商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1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16万户,其中4G手机用户达到18.51万户,5G手机用户达到30.65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21.26万户,其中,家庭用户18.92万户,占比达89.0%。

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4.4亿元,同比增长15%。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六郊区排名靠前,高淳区“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411.07万人次。全力打造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融合发展,大山房车营地获评国家5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吕家田园驿站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单位,高岗耕读公社获评江苏省“记住乡愁”乡土文化类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抗战堡垒红色西舍”项目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指导高淳陶瓷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高淳金陵大酒店获评五星级旅游饭店。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推动高淳老街宾阳繁华里项目运营,指导高淳老街创成首批南京市艺术Mall(街区)试点单位和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高淳老街顺利通过国家4A景区复核。

八、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加强区域教育人口流动动态监测,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位预测预警,根据未来人口发展需要,对《高淳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布局专项规划》进行动态修编,进一步优化主城区教育布局。区三中整体改造项目、区实验小学改扩建项目已建成投用;启动永丰中学、桠溪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秋季学期,华宸幼儿园建成投用,南师附中高淳学校中学部招生,全校三个年级、23个教学班共1018名学生。加强教育保障,推动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重点推进32所农村学校食堂“气改电”(已有31所学校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和全区学校智慧安防维保等项目,完成电动车棚简易喷淋安装56套,3所学校获评2023年度南京市学校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单位。维修校舍65215平方米,加固围墙306米,改造运动场6个,厕所提升项目2个。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精准确定教育扶贫对象,全面落实资助政策,全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833人次,资助金额803.568万元。

科创活力持续增强。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22家、增幅1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净增34家、总数达352家、增幅10.7%;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33家、总数达97家,创新主体持续壮大。指导成立“江苏省河蟹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导南京宁渔种业水产研究院完成省新研机构列统,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达9亿元,增幅23.6%。新认定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家,创新平台质效提升。全年累计组织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38个、增幅27.8%,已获立项55个(省级“揭榜挂帅”项目1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个),科技活力持续迸发。全年引进亿元实体项目2个、新注册总部企业110家,完成总部经济纳税2372.74万元、完成年度目标209.9%;围绕产业强区中心工作,牵头做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专班日常工作,1-12月,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总数达2337家,营收整体达156.6亿元,科技招商扎实推进。全年申报区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6人,新入选省科技副总7人、紫金山英才外国人才2人,预计入选省双创计划1人,全年发放“宁科贷”资金39亿元、增幅38%。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11亿元、增幅21.4%,创新环境日益优化。

九、文体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进步。2023年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淳举办,区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图书馆,高淳老街、漆桥老街被评为省地名文化遗产,《高淳秧歌》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列入山花奖表演名单。打造8个读书驿站和8个“唱响古戏台”文化惠民综合体,建成“阅享夕阳”特色阅读流通点6家和2个文旅融合特色阅读流通点,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砖墙镇周城村文化惠民综合体—周氏忠孝文化陈列馆入选江苏省2023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设置122处少儿数字阅读装置,实现镇村两级数字少儿阅读服务全覆盖。举办承办国际慢城马拉松赛、全国排球冠军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精品赛事 12 场,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 504 场,区少体校被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高淳人民医院成为江苏大学附属高淳医院,持续与鼓楼医院开展合作,骨科、普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争创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高淳中医院顺利通过省中管局关于“转设三级中医医院”及“2022年度国考数据”现场调研审查工作。2家医院2023年度共获省级科研立项3个、市级科研立项29个。发表SCI论文20篇、核心期刊论文27篇。持续抓好卫生人才“引、育、留、用”关键环节,联动招引高层次人才与基础性人才,打造区域医疗人才新高地,积极组织8场招聘工作,全年共招聘基础卫生人才134名,同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依托区级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

十、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在精心呵护中更具颜值。新一轮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行动扎实推进,骨干河道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有序实施,完成主城区、开发区等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改造6.3公里,创成幸福河湖30条,建成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固城湖涵养型生态安全缓冲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高到66.5%,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和固城湖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分类整治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 8 大类涉气污染源,完成VOCs等工业治理项目93个,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优化调整。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积极成效,GEP核算标准化省级试点通过验收获优秀等次,生态产品价值考核体系获全省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典型案例,“GEP 生态价值信用贷”获国家发改委全国信用创新案例最高奖。

安全生产平稳向好。建立健全跨部门“综研联检”机制,实现应急消防一体化工作站镇街全覆盖。一体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治本攻坚”大会战等行动,排查整改一般隐患1.41万处、重大隐患162处, 整治城镇既有隐患建筑114户。城镇燃气“安心用气工程”扎实推进,6563户居民完成“安心管”免费升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跟踪评价。全年检查企业(单位)10361家次,排查整改一般问题隐患12917项,消除违规动火作业、“厂中厂”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高温熔融金属企业违规生产等重大事故隐患35项,警示约谈13家单位,立案处罚171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1%。其中城镇人口26.4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02%,比上年提升1.64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2023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377.9元,增长4.8%,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79.9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15.0元,增长6.0%。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集中财力优先补齐民生短板,十大类 28 项民生实事高质高效办结。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发放各类援企惠民补贴 97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 6500人。新增社保参保单位2027户,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点2个,医保公共服务点实现社区(村)全覆盖。低保标准提高至 1050元/月,累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 1.91亿元。建成投用省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未成年保护工作站实现镇街全覆盖。建成保障房 37.68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1052套,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 660户。

公共服务持续完善。新建街道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3家,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200 户,改造提升省级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5个,提档升级农村集体聚餐点7个,新增市级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 2 个。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来淳合作办学,区三中、实验小学改扩建项目顺利完成,南师附中高淳学校初中部建成招生。区人民医院入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挂牌成为江苏大学附属高淳医院,新增省甲级村卫生室 4 个,砖墙、古柏中心卫生院创成四级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