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春之城加速崛起。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3 增幅(%)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71.04 -0.5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317.72 7.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515.66 10.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46.76 7.4
自营出口 亿元 409.50 0.0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7946 41.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97.67 7.3
#税收收入 亿元 77.24 6.4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2429.85 13.8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2184.85 17.0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84.80 3.8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63.19 3.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1366 4.5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7567 5.8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迈进。综合实力首次闯入30强,位列29位,比上年上升4位。据初步核算,2023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7.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84995元,增长8.1%,按年平均汇率(7.0467)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6253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52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78.89亿元,增长7.7%。其中工业增加值571.20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4.30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3:52.1:43.7演变为4.1:51.5:44.3。

二、农     业

农业经济总体向好2023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0%。其中农业产值58.98亿元,增长5.3%;林业产值5.25亿元,增长2.6%;牧业产值3.27亿元,下降14.5%;渔业产值11.38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7亿元,增长3.8%。年内生猪出栏9.22万头,下降6.9%;牛出栏92头,下降41.0%;羊出栏2.18万头,增长21.8%;猪肉总产量0.77万吨,下降9.4%;禽肉总产量0.15万吨,增长7.1%;蔬菜产量56.35万吨,增长3.9%;瓜果产量5.29万吨,增长3.3%;园林水果产量12.57万吨,增长14.0%;茶叶产量1835.86吨,增长11.1%;水产品产量2.50万吨,增长5.6%。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浙江省创意农业试点县名单、浙江省农业双强先进集体、2023年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试点县名单,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产粮大县,荣获浙江省第四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丁宅乡创成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章镇创成全区首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谢塘镇晋生村入选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双强”行动深化推进,建成农创智谷智慧无人农场,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18万亩、总产量4.02亿斤。超级稻“舜达135”列入2023年省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10余万亩,亩均增产10%以上。新建省级水稻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5个、区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11个,总面积达6643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公用品牌精准破题,创设“上虞尚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优质农产品溢价25%,“上虞翠茗”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带动茶叶总产值增长13.3%。

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15.03亿元,增长37.6%,连续四年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获评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2023年度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千万工程”迭代深化,在全省率先实现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100%,巩固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上浦镇大善小坞村、陈溪乡太平山村等8个村创成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设“和美虞村”品牌,虞南山居风情带和“瓷源·舜水”2个县域风貌区列入省级样板区。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打造共富工坊161个,解决1.3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09亿元、经营性收入4.13亿元;激活闲置农房5796幢,面积221.7万平方米,带动农户增收7946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225.7万元;新增农创客401名,开展农民培训1.42万人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恢复加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44.55亿元,销售产值为1995.08亿元,产销率为93.0%。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448.62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695.93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66亿元,增长10.1%。全区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6.7%。全年实现工业用电量63.19亿千瓦时,增长3.8%。

数智赋能向新发展。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953.3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4.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为348.52亿元、166.59亿元、66.65亿元、180.20亿元,增长5.2%、5.6%、-0.5%、7.8%,总量均居全市前两位。精细化工、集成电路产业分别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入选全省首批“雄鹰”企业3家,获省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获评全市唯一的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优秀县(市、区),夺取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

企业效益延续修复。规上工业亏损企业250家,亏损面为2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59.00亿元,下降5.9%;利税总额179.39亿元,下降25.7%;利润总额137.97亿元,下降29.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4%,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总额为93.5元。

大型企业势头良好。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3家,其中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1家,50-100亿元企业2家,10-50亿元企业36家,5-10亿元企业42家,1-5亿元企业189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16.75亿元,下降0.8%,营业收入1622.49亿元,下降4.7%,利润总额134.15亿元,下降28.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4.7%、87.3%、97.2%。94家大中型企业领跑全区,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51.6%、47.0%和71.9%。重大平台能级持续提扩,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两年获评省制造业五星示范园区,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跻身全省第7,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化工园区第9。

节能降碳实效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97.15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能耗0.0919吨标准煤/万元;规上工业能耗增长4.3%,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3%,比全市平均低1.7和0.9个百分点,均居第二。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绿色工厂14家,数量均居全市前列,中欣氟材成功入选2024年浙江省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绿色化方向)。

建筑产业做深做实。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806家,其中特级7家,一级9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05亿元,增长4.0%;建筑业税收12.4亿元,下降16.8%。建筑工业化持续推进,全区共实施装配式建筑面积200.4万平方米,新开工钢结构装配式住宅12.8万平方米;新开工民用建筑项目216.4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比64%,实现新建公建项目100%实施装配式建造。节能建筑加快发展,完成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6.3万平方米。积极推广“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9家企业建材获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创优夺杯成果丰硕,获全国性奖项27项、省市级奖项66项,其中获鲁班奖5项、詹天佑奖1项、国优工程奖7项、全国满意用户工程1项、全国优秀建筑工程装饰奖13项等。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规模有效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24亿元,增长20.0%,比绍兴平均高10个百分点居首位。其中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1.4%、19.2%、21.4%。建安投资198.63亿元,增长12.4%,比绍兴平均高9.0个百分点居首位;房地产投资148.17亿元,增长15.9%;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为29.7%和61.2%。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其中100亿元以上2个,单年招引落地数历史最多,获全省“招大引强”十强县(市、区)。

房产销售回归理性。坚持“稳预期、稳地价、稳房价”不动摇,出台房地产“7+2”政策及20条新政,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91.87万平方米,下降2.7%,比全市平均高4.5个百分点居首位;商品房销售额161.62亿元,增长27.2%;房屋施工面积696.57万平方米,增长6.8%,其中新开工135.51万平方米,增长83.6%;年末待售面积36.98万平方米,增长32.2%。

五、城市建设

城乡建设提档升级以全域视野编制完成“一江两岸三城多片区”城市设计,未来城开发办挂牌运行,战略规划正式发布,科学划定“一湾两区三谷”空间布局,谋划生成总投资150亿元的21个项目。住房保障全面推进,标准翻番改造老旧小区37万平方米,房屋征收80万平方米;完成排查城乡自建房31.5万幢,累计鉴定出C、D级危房266处;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962套(间)、人才租赁租房1671套,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补贴10501人。城乡品质有效改善,虞南山居风情带县域风貌区入选2023年度首批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开展14个省级未来社区创建、8个市级未来社区创建。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市政污水管网新建10公里、改造5.9公里;供水管网新建6公里、改造6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处;停车位新建3118只,新改建口袋公园10个,城市道路新增5.3公里,绿道建设完成10公里,鸿雁未来社区全面建成,曹娥江人行景观桥成为城市新地标。扎实推进清洁城市“510”、迎亚运城市文明大提升行动,改造提升城市驿站10个,创成越美小区176个、越美商业街120条,连续三年获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县(市、区)。

六、国内外贸易

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6.76亿元,增长7.4%,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19亿元,增长10.2%。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分别为777.83亿元、117.48亿元、7.79亿元、8.77亿元,增长37.4%、13.4%、7.5%、15.1%。举办“百团千企拓市场抢订单”“汽车家电畅购”等系列活动,累计拉动消费9亿元,列入省首批国际营销体系创新试点,获评省夜间经济特色城市、省数字贸易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内外贸一体化基地2个、企业18家。

外资实绩领跑全市。新办外商投资企业19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2.79亿美元,位列全市首位,增长41.9%。实质性对接韩国SK、德国易福门、新加坡联峰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49.53亿元,下降2.9%,其中进口总额40.03亿元,下降24.9%;出口总额409.50亿元,与上年持平,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7.23‱,同比提高0.14个万分点。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203个,其中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51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印度、越南、韩国和巴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57.11亿元,增长8.6%;出口超亿元的企业116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71.77亿元,增长5.5%;加工贸易出口13.34亿元,增长3.8%。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37.56亿元,增长8.7%;化工产品出口98.84亿元,下降21.4%;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42.26亿元,增长9.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63亿元,下降2.1%。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组织120家重点外贸企业赴粤港澳大湾区参展,签订订单达7.82亿元。

外经合作稳步发展今年4家企业列入全省本土跨国经营榜单企业。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7个,实现境外投资额5782万美元。全区累计拥有境外企业183家,总投资额27.8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5.04亿美元。

七、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提速攻坚。公路网络持续扩展,杭绍甬高速公路、新东线公路工程、经开区拓展扩容区配套道路一期等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用。优化新增公交线路19条,新建农村公交候车亭40个,完成13个自然村通公交,在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基础上,全区自然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7.3%。资金保障全力落实,全年新增融资146.03亿元,其中净增31.62亿元。

旅游发展朝气蓬勃全区旅游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形成文广旅游局、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文旅集团“三驾马车”一体融合推进全域旅游新格局,曹娥江旅游度假区成功加入世界休闲组织,白马春晖、仙果小镇、伞艺小镇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成全省一级旅游驿站2个,二级旅游驿站5个。雪花谷·隐山获评国家甲级民宿,东澄村创成全省首批金3A村,里直街市集、青创市集、文化旅游风情街夜市入选全省重点培育文旅市集,12家采摘基地命名为“浙江省采摘旅游体验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26个,市级“百县千碗”体验店5家,市红色旅游教育基地1家。全区共有五星级饭店1家,品质旅行社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67亿元,同比增长7.3%。税收收入77.24亿元,增长6.4%,其中增值税增长84.3%,企业所得税下降3.3%,个人所得税下降13.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1%。民生支出全力保障,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50亿元,增长0.2%,其中民生领域支出111.03亿元,增长6.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7%。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年累计兑现各类惠企政策资金20.9亿元。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4614.71亿元,增长15.3%,本年新增610.73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429.85亿元,增长13.8%,本年新增294.0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331.16亿元,增长18.5%;本外币贷款余额2184.85亿元,增长17.0%,本年新增316.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97.76亿元,增长8.8%,中长期贷款1282.33亿元,增长25.5%。

资本市场强势发力。深入实施“凤凰行动”上虞计划2.0版,入选浙江证监局拟上市公司口碑声誉评价工作试点县(市、区)。新增上市(过会)企业3家、报会及辅导企业7家次,居绍兴市第1位。境内A股上市公司累计达20家,总市值达2332.45亿元,占全市的32.4%。全年新增股份制企业27家,重点拟上市企业达38家。深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省级试点,在浙股交设立上虞特色板块——“凤舞娥江板”,累计入板培育企业32家。产业基金做大做强,推动设立规模50亿元的杭州湾中曜基金和规模5亿元的青创投人才基金,成功招引落户规模1.02亿元的绍兴市级产业基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金融协同发展改革试点成功获省级批复。新引进1家银行,2家证券机构,全区累计银行业金融机构27家、证券省级分公司1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1家、保险公司29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民融中心1家、担保公司2家、典当行5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连续3年获评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蝉联省科技创新鼎。加快创新深化改革探索,上虞“三位一体”做法获卢山副省长批示,列入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中试基地工作列入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科创活力持续激发,新设立浙大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全年培育众创空间5家,市级以上累计达31家,运营面积近6.7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828家,创业人员约4000人。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4家;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2家;晶盛机电已申报首批全省重点实验室。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尖兵”“领雁”科研项目3项,市“揭榜挂帅”项目8项。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各大学研究院累计引进专家团队114个,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5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76家;推进天大“卓越工程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现有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13人。科技成果加快转换,完成登记科技成果379项,列入省重大创新成果4项,获省科技奖6项、全市第一。

学有优教品牌提升。高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省级复评和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省级评估。全区共有小学40所,在校学生42461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28554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6235人;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18214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入学18688人,入学率达100%,占全区义教段学生总数的31.3%。名优师资引育有力,招录北大毕业生1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5人,知名高校研究生32人,签约博士、博士后3人;新增“浙江工匠”1人、“浙江青年工匠”4人、省教坛新秀3人。教育质量再创新高,1名学生进入全省前50名,690分以上高分段学生数和飞行员招录数全市第一。考入清华大学3人、“双一流”大学231人。1个课题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人次荣获全国数奥金牌。8位教师代表绍兴市参加浙江省教学评审活动,荣获3个省一等奖,5个省二等奖。获评浙江省先进教研集体。优质均衡阔步迈进,新(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新增优质学位2970个。创成省现代化学校8所,新增省一级、省二级幼儿园8所。社会培训持续扩面,全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58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提能升级。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第11位。公共服务有效提升,新建“十五分钟品质文化圈”66个、城市书房5家、天香书吧10家。完成文化下乡演出350场、文化走亲10场、非遗特色活动10场,送电影下乡4500场,送书下乡7万册,新增应急广播终端1436套,虹蛘公园天香楼书院获评首批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图书馆在文旅游部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获评“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入选浙江省云端美育试点单位。文艺原创勇攀高峰,《祝家庄里的年轻人》获评浙江省第十五届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活化利用水平攀升,入选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县(区),“谢晋故里·乡村电影博物馆”被评为浙江省五星级乡村博物馆,设立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虞工作站,举办首届上虞窑“开窑节”,“越窑青瓷”非遗工坊入选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6家非遗工坊入选绍兴市首批非遗工坊名单。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1个、市级非遗项目45个、区级非遗项目173个。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40.35万册,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17.6万户。

卫健事业提速发展。健康浙江考核优秀,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优质资源扩容提质,新建名医专家工作站(室)7个,上虞妇保院挂牌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虞区儿童中心,两家医共体共下沉专家4658人次,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已招聘人员525人。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4.9万人,完成3家三级公立医院托育机构备案并开始收托、15个未来社区(现代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区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为98.2%,规划内村卫生室规范化率97.8%,“15分钟医疗急救圈”基本形成。

体育事业蹄疾步稳。赛事之城青春潮涌,亚运会、市十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举办全国首届田径接力锦标赛等高规格赛事15场次,创成省首批赛事集聚县。舜康国际赛车公园成功运营,吸引游客10万人次。体教融合共促成长,组织全区中小学阳光体育系列赛事20场次,参与学生达1.2万人次。新开设特色体育课程30个,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8%以上。全民健身热情高涨,全年累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00余场,开展科学健身讲座20余场次;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6个,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8平方米,获评全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大提升优胜单位。

十一、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再上台阶。首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连续三年获得美丽浙江建设、美丽绍兴建设考核优秀,通过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三星级标准评估,再次获得“清源杯”,被列入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省级园区水污染多级防控体系试点通过验收,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首批省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东关街道创成首批省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星级镇(街道)。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保持提升。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AQI优良天数比例为90.7%,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市第一;PM2.5浓度29.0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8微克/立方米,22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噪声昼间54.7分贝、夜间46.8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23年全区总户数26.64万户,户籍人口71.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89万人,女性人口36.1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1%和50.9%。全年出生3157人,人口出生率为4.43‰;死亡6250人,人口死亡率为8.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4‰。2023年全区流动人口27.43万人。

 居民收支稳步提升。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00元,增长5.1%。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66元,增长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82元,增长6.9%;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9.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1.5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67元,增长5.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655元,增长8.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7.4平方米。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1,比上年收窄0.02。

就业形势稳中加固。全区新增城镇就业1.63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0.3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0.23万人。发放各类补贴1.54亿元,惠及单位1000余家、职工6万人。建成3家零工市场并投入使用,线上线下达成零工求职意向877人次。青年创业破圈出彩,吸引优质创业主体60个,发放创业补贴70.4万元、创业贷款645万元。人才引育卓有成效,连续3年保持全市第一,新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125名,新增青年大学生2.67万人、就业博士224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5万人,创办技能大师工作室8家,新增高技能人才5012人。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至年末全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4.1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60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2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4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9.4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1.79万人。率先在全市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居全市前列。开展社保政策进万家系列活动14场,现场接收咨询5000余人次,新增社保卡1.9万张,办理第三代社保卡13万张。

民政服务持续优化。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5069户6363人,其中城镇819户985人,农村4250户5378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458.8万元,其中城镇 1115.6万元,农村6343.2万元,低保标准提升至1134元/人·月,全年低保6363人,低边1161人,特困268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慈善资金1.41亿元。老有康养全力实施,新增10家晚晴食堂,全年累计助餐 69.4万人次,“乐龄中心”4家,总投资2.7亿元的康养中心一期主体结顶,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工作入选全省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现代社区强化建设,打造全省首批智慧社区服务综合体,新增持证社工 816人,2人获评市级社会工作拔尖人才。慈善公益大力推动,新增9家慈善组织,全年发放各类慈善资金累计3774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1.73亿元。

注:本文有删减。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图表中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年数已按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