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和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精密部署、强力执行,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守住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局面,努力在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

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 增幅(%)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71.71 -0.5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135.68 7.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14.82 19.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02.15 8.0
自营出口 亿元 302.17 8.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9509 -14.5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70.53 14.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00.10 13.0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1800.78 15.0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1582.71 15.9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73.82 10.6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56.10 10.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589 9.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952 10.3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35位,比2016年前进28位。据初步核算,2021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2%,两年平均增长5.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58022元,增长7.6%,按年平均汇率(6.4515)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24494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02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1.03亿元,增长7.5%,其中工业增加值481.06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63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0:49.3:45.7演变为4.6:50.3:45.1,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7%、50.7%和47.6%。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2021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5%,与绍兴平均持平居首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53.38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4.80亿元,增长1.4%;牧业产值4.16亿元,下降8.1%;渔业产值10.12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6.8%。年内生猪出栏8.41万头、牛出栏147头、羊出栏1.67万头、禽出栏104.78万只,肉类产量0.94万吨,禽蛋产量1330吨,水产品产量2.68万吨,水果产量15.68万吨,茶叶产量2108吨。

现代农业提档升级。获评2020年度全省产粮大县、绍兴市2020年度粮食安全区。打造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3个,累计培育新增农创客主体353个。农业“双强”加快赋能,浙江农发雾耕科技示范园列入省级“双强行动”优秀案例;创新四季仙果“政府+”销售模式,指导落实鲜果订单70万公斤。新建省级水稻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市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方1个、区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9个,总面积达0.82万亩。

美丽乡村蝶变升级。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省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考核优秀县。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12.30亿元,增长1.2%。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启动建设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3个,创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2个、省级园林城镇2个东澄村列入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建成“锦绣虞村”重点村10个;完成14个五星达标村、4个3A示范村市级验收。深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2.0计划,累计激活闲置农房面积129.9万方,带动增加村集体收入2498万元。共同富裕全面发力,村均经营性收入达81.35万元,增长12.4%。

绿色品牌效能提升。创成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省级“三农”新型基础设施集成试点县、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持续打响“觉农·翠茗”茶叶公用品牌,“三品一标”占比率达58.2%。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始终在98%以上。建成投产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个、新改建开工3个,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打造湖羊省级特色畜牧产业集聚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65亩、在建0.65万亩,全面完成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1.79万亩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14.82亿元,增长19.1%,产销率为95.5%。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399.73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515.09亿元,增长21.8%。分行业看,机械装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16.04亿元,增长25.2%;医药化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641.97亿元,增长13.7%;轻工纺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82.90亿元,增长12.7%;照明电器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3.51亿元,下降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9.09亿元,增长11.5%。全年工业用电量56.10亿千瓦时,增长10.6%。

    发展动能加快释放。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845.81亿元,增长23.0%,新产品产值率为44.2%,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5.81亿元,居全市首位,增长20.8%,比规上工业高9.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高技术、环保等产业制造业分别增长19.3%、34.0%、23.7%、16.9%,均高于规上工业。数字改革持续发力,全区电机产业大脑列入全省第一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项目”,绿色化工集群新智造试点成功列入2021年全省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名单,卧龙电驱入选省级未来工厂试点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群列入首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综合考评首次进入全省十强。

企业效益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63.04亿元,增长16.8%;利税总额205.99亿元,增长6.6%;利润总额162.30亿元,增长4.2%。企业亏损面为21.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9.2%,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1元。

大型企业贡献突出。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1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31家,5-10亿元企业35家,1-5亿元企业208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68.50亿元,增长22.1%,营业收入1549.66亿元,增长18.9%,利润总额158.76亿元,增长6.4%,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7.1%、87.9%、97.8%。89家大中型企业引领发展,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49.0%、45.3%和70.8%。

节能降碳扎实推进。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持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低碳试点县创建单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72.60万吨标准煤,增长10.8%;万元产值能耗0.090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7.0%;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

建筑产业稳健发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381家,其中特级7家,一级43家,全年建筑业税收达13.2亿元,增长19.1%。建筑工业化持续抓实,实现建筑工业化优秀县市区三连冠,获评第二批省建筑工业化示范城市,亚厦、中富、海滨三家企业获评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企业,全年完成PC基地总产量31.07万立方米。创优夺杯成果丰硕,获全国性奖项30项、省市级奖项69项,其中获鲁班奖5项、国优工程奖6项、全国优秀建筑工程装饰奖19项等。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增速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74亿元,增长13.3%。分结构看,民间投资、高新技术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3%、27.8%、21.8%,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投资,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5.7%和1.7%;房地产投资增长19.6%;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为24.4%和71.2%。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2、总投资434亿元争取省级重点项目15个、资金53.98亿元,全年新释放产能165亿元

房产销售回归常态。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40.29万平方米,下降4.4%;商品房销售额164.69亿元,下降26.5%;房屋施工面积605.29万平方米,增长7.0%,其中新开工102.02万平方米;年末待售面积33.77万平方米,下降5.7%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纵深推进征迁改造有力推进,全区城中村拆除48.7万平方米,皂里湖征迁项目签约率达96.5%,改造老旧小区48万平方米。住房保障亮点纷呈,率先建立公证摇号销售机制完成危房治理222户,发放人才租赁补贴207万元。交通治堵优化完善,完成新改道路12公里,新增停车位2119只。污水设施有效提升,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7公里,新改污水管网20.79公里。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回暖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15亿元,增长8.0%,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91亿元,增长2.3%。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0.02亿元,增长12.9%,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2.13亿元,下降2.9%。全年我区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985.16亿元,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销售额473.57亿元,增长20.0%;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0.96亿元,增长21.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营业额11.92亿元,增长9.6%。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增(跨境)电商主体231家,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85.87亿元。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3.2%和4.8%。深入推进服务业“双抓双优双突破”行动,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03家,获长三角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培育项目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共有实体市场41个,实现成交额112.03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08.32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3.71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7个,实现成交额102.70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91.7%,其中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浙江石狮商贸城年成交额占比达51.2%。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新办外商投资企业20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20个。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7.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率和总量居全市第二。新批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只,到资3800万美元;第三产业项目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91.1%。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53.85亿元,增长13.78%,其中进口总额51.68亿元,增长58.0%;出口总额302.17亿元,增长8.6%。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184个,其中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43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印度、德国、韩国、巴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89.71亿元,增长5.1%;出口超亿元的企业66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85.52亿元,增长7.7%;加工贸易出口11.53亿元,下降12.2%。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03.53亿元,增长9.5%;化工产品出口103.16亿元,增长11.9%;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9.64亿元,下降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93亿元,增长4.5%。全年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211家,新增重点境内外展4个;新培育出口名牌2只,累计57只,其中省级出口名牌24只,居全市首位。

外经合作步伐放缓受疫情影响,我区国际投资活动步伐明显放缓。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个,实现境外投资额1274.35万美元,下降75.8%;实现境外工程营业额6000万美元。全区累计拥有境外企业152家,总投资额26.5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3.64亿美元。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全速发展。成功创建全省“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县。全年实施综合交通建设类项目14个,完成投资59.34亿元,出行保障有力强化,新增(更新)公交车辆200辆,其中新能源车辆比重达到90%,新增(更新)清洁能源出租车7辆;新增特色公交3条、普通公交线路5条,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81个;完成人民医院停车场、上虞火车站停车场两个ETC场景应用。农村公路全面提档,全年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2.96公里,养护71.92公里,亮化55公里。“智慧交通”加快步伐,曹娥江“智慧航道”项目及“浙闸通”、“浙里畅行”两个应用场景成功列入省级试点。资金保障全力落实,全年新增融资32.11亿元、转贷49.37亿元、储备授信64亿元。

旅游服务品质提升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一湖一山两镇核心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入选首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全年培育区级星级基地74家,创评省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AA级15家。“四季仙果之旅”全年共接待游客263.2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36.8亿元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全区现有民宿70家,其中省级白金宿1家、金宿1家、银宿2家“微改造、精提升”扎实推进,全年入库项目109个,其中非遗馆、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省单项试点单位。全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次478.5万人次,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66.8亿元,增长21.2%。全区共有五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7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中向好。收入形势稳中向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0.53亿元,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10亿元,增长13.0%。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85.69亿元,增长14.7%,其中增值税增长31.3%,企业所得税增长7.8%,个人所得税下降8.0%,契税和耕占税增长3.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5.6%,比全市平均高4.3个百分点。支出保障有力有效,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9.68亿元,增长7.1%,其中民生领域共支出95.73亿元,增长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8%。全年累计兑现政策资金16.27亿元,工作成效获得高兴夫副省长批示肯定。

     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3383.49亿元,增长15.4%,本年新增451.53亿元。存款余额1800.78亿元,增长15.0%,本年新增234.7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922.93亿元,增长6.9%;本外币贷款余额1582.71亿元,增长15.9%,本年新增216.7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30.10亿元,增长6.5%,中长期贷款890.31亿元,增长20.2%。全区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48%,比上年降低0.08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保持领先。“凤凰行动”上虞计划深入推进,召开“凤凰行动”上虞计划2.0版启动大会。新增上市公司1家,累计达19家,总市值达3334.75亿元,占全市的38.6%,区域经济证券化率水平达296%;新增上市报会和报辅导企业12家次;重点拟上市企业33家,完成企业股改28家。资本运作更趋活跃,全年完成直接融资368.37亿元,其中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现直接融资85.07亿元;完成并购项目3个、金额为4.6亿元。积极推进基金投资项目产业园招商推介,新征程产业园实现开园投用,新动能产业园完成扩园建设。全区累计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证券省级分公司1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1家、保险公司29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民融中心1家、担保公司3家、典当行5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提能造峰。综合创新指数跃升至全省第7位,获评省科技进步优秀县(市、区)。曹娥江科创走廊获评市科创大走廊建设优胜单位,上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省前4位,获2020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表彰。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中科院杭州湾新材料创新基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园一期建成投用,3个企业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5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56个。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8家、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67家;8个项目入选省“尖兵”、“领雁”项目,254个项目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科技服务精准提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17次,签订合作协议53份,合同金额达4000万元;入选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17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引育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399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7.6亿元。全年专利授权数7957件,其中发明专利650件。

教育事业亮点纷呈。全区共有小学47所,在校学生38890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29002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174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入学15554人,入学率达100%,占全区义教段学生总数的27.7%。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新建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7所,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1个,引育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133名,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通过省级验收,列入省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区试点。教育现代化保障有力,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数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教育满意度调测居全省第二。“学在上虞”持续打响,全区有7位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82位学生被C9高校录取,306位被双一流高校录取,3位被中科大少创班录取。“双减”政策有效落地,提前实现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100%目标,“五位一体”晚托服务创新举措入选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推广案例单位名单。社会培训提质扩面,全年校企共建核心层校外实训基地50个,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27万人次。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惠民提质升级。“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试点强化推进,累计完成22个重点文化元素解码工作。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升,全年完成阳光文化惠民演出100场、送戏下乡500场、文化走亲演出活动20场。完成城市书房建设4家,“天香书吧”6家,完成上虞博物馆异地新建,上虞图书馆通过浙江省第一批满意图书馆考评。文艺创作出新出彩,越剧大戏《祝家庄里的年轻人》在浙江音乐学院完成首演,为我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打造献礼精品。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45个、区级非遗项目173个。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25万册,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19.48万户。

卫健事业行稳致远。众志成城打赢抗疫大战,完成14轮1000余万人次核酸检测、2.5万人跨区域转运隔离、40万封控区群众民生保供,10天实现“村社清零”,25天实现全域解封,30天恢复正常秩序,创造了疫情防控的“浙江速度”。人民医院科技综合楼、城南医用综合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创成全国健康促进区,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医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新建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室),全年来虞专家人数4600人次,服务7.1万人次。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建设标准化母婴室28家,配置率达到100%;对645名失独对象发放保险补贴11.6万元。建立电子健康档案72.91万人,建档率90.47%。65岁老年人体检12.03万人,农民健康体检27.46万人。持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2021年全区计划生育率98.49%。

体育事业多面开花。成功创建省体育现代化区,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县域足球典型。顺利举办第八届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上虞站)、上虞区第十三届运动会等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00余场次;202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等高规格大型体育赛事活动闪耀上虞体育中心。学生体质稳步提升,高校大一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我区优秀率排名全省第7位,合格率连续八年位列绍兴市第一;绍兴市学生军体运动会3所学校荣获一等奖;我区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在今年的国际、全国大赛中共斩获11金3银4铜。特色学校不断扩军,2所学校获评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所获评浙江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年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体育设施进公园5个、百姓健身房51个、体育公园2个、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2个、笼式足球场2个、健身步道85公里,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2平方米。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突破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成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美丽浙江建设工作再次考核优秀。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新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教育基地1个。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治理不断深入,杭州湾经开区试点建设全省标杆园区,26家企业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21家企业完成涉水清洁化改造。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蓝天保卫统筹推进,20“科学治气”企业完成阶段性治理任务,85家企业完成化工2.0版环保对标整治,在全市率先完成印染企业治理“四个100%”。今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PM2.5颗粒浓度为24.5微克/立方米,全市最低,同比下降6.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4。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噪声57.1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小幅下降。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21年全区总户数26.62万户,户籍人口71.7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5.27万人,女性人口36.4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和50.8%。全年出生3830人,人口出生率为5.33‰;死亡5479人,人口死亡率为7.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9‰。2021年全区流动人口21.30万人。

人民水平稳步提升。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95元,增长10.3%。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89元,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803元,增长17.0%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9.65%,比上年下降0.5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3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52元,增长10.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58元,增长18.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61%,比上年下降0.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1.3平方米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8,比上年收窄0.02

就业形势平稳向好。加大引才育才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校地转化中心实体化建设,全年累计组织17216家次企业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招聘会1075场次,新增大学生3.06万人,引育高层次人才132名,组织一万余名高校学子来虞参加见习实习活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全区新增就业4.09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6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3402人,新增18位小金县务工人员在虞稳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新建技能大师工作室14家,其中市级4家。培训各类技能人才3.15万人,鉴定高技能人才4850人。

社会保障全面覆盖。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至年末全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1.6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6.28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4.5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4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9.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1.50万人。企业减负政策落地“接跑”,全年累计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失业保险费1721万元,惠及企业4597家次,稳定职工11.87万人次。

民政事业砥砺奋进。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325户6861人,其中城镇850户1035人,农村4475户5826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917.8万元,其中城镇1004.6万元,农村5913.2万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7万元。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建老年食堂20家,上虞区康养中心异地新建工程正式启动,镇街级居家养老中心四星级运营13家、五星级8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全覆盖基础上实现三星级运营的达88家。基层救助水平提升,发放救助资金9056.1万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4万元。慈善公益大力推动,第四轮慈善冠名基金认捐中96家企业(个人)捐款2755万元,认捐企业数和总金额创新高。全年发放各类慈善资金累计8180.79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1.26亿元。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图表中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年数已按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修订。

5.因上虞区沥海街道划归越城区,2021年相关指标口径和增幅已相应调整,历年数据未做调整。

6.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