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面对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极端高温干旱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为抓手,守正创新、苦干实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永昌篇章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4.45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53.37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3:36.7:44.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616元(折合10021美元),比上年增长8.8%。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3.26万人,总户数8.88万户。其中,城镇户籍人口9.2万人,乡村户籍人口14.06万人。全县常住人口17.0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8.78万人,女性人口8.25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6.41(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0.1万人,出生率5.92‰;死亡人口0.23万人,死亡率13.4‰;人口自然增长率-7.49‰。0-15岁人口2.29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3.45%;16-59岁人口10.65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62.52%;60岁及以上人口4.09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4.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98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7.5%。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10.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5万人,减少0.42万人,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81%,比上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

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0.7%,比上年上涨0.7%。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1.4%,衣着类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与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7%,教育文化及娱乐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3.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1%。

二、农业

全年全县新增设施农业8万平方米、蔬菜冷链20万立方米;新建开工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占补平衡5600亩,推广土地托管、浅埋滴灌各10万亩,入选全国首批整流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区;高原夏菜、优质饲草稳定在22万亩以上,新认定国家级示范社2家、市级以上示范社15家、“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永昌胡萝卜”获评中国绿博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8%。

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9.89万亩,较上年增加2.17万亩,同比增长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7万亩,较上年增加0.08万亩,增长0.1%。小麦播种面积33.67万亩,减少1.26万亩;大麦播种面积0.37万亩,增加0.1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7.6万亩,增加0.65万亩;薯类播种面积11万亩,增加0.49万亩。油料播种面积2.89万亩,减少0.01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0.8万亩,增加0.0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2.69万亩,增加2.04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0.81万亩,增加0.05万亩。

全年全县畜禽总饲养量达到184.25万头(只),同比增长9%,其中,羊饲养量117.36万只,增长7.6%;猪饲养量15.43万头,增长44.9%;牛饲养量3.65万头,增长4%;家禽饲养量47.81万只,增长4.6%。

全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1778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778亩。森林抚育1870亩。

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4.2万千瓦,比上年增加5.1%;年机耕面积达109.8万亩,比上年增长2.8%;机播面积99.39万亩;机收面积95.92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93.3%。全年渔业养殖面积73.2亩,渔业产品452吨,同比下降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省市属工业增加值增长0.1%;县属工业增加值增长30.1%。

全县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4.05亿元,比上年下降6.3%;产销率9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亏损13.38亿元;利润总额亏损15.5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25户,比上年增加4户,亏损面达49%;亏损企业亏损额17.92亿元,比上年增加14.14亿元。

全年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商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户,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52.8%;签订合同金额11.83亿元,同比增长49.7%;本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万平方米,增长231.4%;房屋竣工面积2.8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1.52万平方米,增长112.4%。

四、服务业

全年全县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42亿元,比上年增长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2%;金融业增加值8.24亿元,增长18.5%;房地产业增加值3.97亿元,增长8.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7.93亿元,增长2.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25亿元,增长0.8%;营业收入2.16亿元,增长85.9%。

全年全县道路交通货运量549.3万吨,下降23.8%;货运周转量189131万吨公里,下降28.9%。道路交通客运量94.6万人次,增长46.5%;客运周转量8523.47万人公里,增长178.1%。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3079.265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047万元(公路建设投资8870万元,公交站亭投资177万元),新建农村公路41公里。

年末全县共注册机动车总量65016辆,其中,摩托车13242辆,汽车51774辆;在汽车中,公路客运车127辆,货运车4592辆,出租车78辆,小汽车46977辆。本年新增注册机动车1643辆。

全年全县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收入3446.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快递业务收入793.46万元。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0.34万件,增长1.6%;包裹业务量0.13万件,增长1.7%;快递业务量541.9万件,增长48.5%。全年订阅报纸246.7万份,杂志7.03万份。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53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1.39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0.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9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2.96部/百人,比上年减少1.3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47万户,普及率26.25部/百人;移动宽带用户8.25万户,普及率48.44部/百人。

《青春丰碑》获批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片,整县纳入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单。“四月八”历时七年重启获得好评,“臻品甘肃”入驻永昌,邮政快递、农村物流全面覆盖,被列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县。1360户农村户厕配套建设,打造乡村建设示范点24个、和美乡村10个,金川西村纳入国家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名单、西庄子村通过省级复核,确定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县。公交3号线启动运行,41公里自然村组道路建成通车,新建停车场3个、公厕7个,规划便民摊点31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亿元,比上年增长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亿元,增长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8亿元,增长1.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33.2亿元,增长6.6%;餐饮收入4.4亿元,增长10.3%。按行业类型统计,批发业销售额24.1亿元,增长5.1%;零售业销售额30.8亿元,增长11.1%;住宿业营业额0.69亿元,增长6.9%;餐饮业营业额4.76亿元,增长15.6%。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烟酒类增长58.8%,粮油、食品类增长32.7%,家具类增长31.1%,日用品类增长11.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8%,饮料类增长0.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2%,化妆品类下降3.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

年末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累计19610户,同比增长10.8%,注册资金315.39亿元,增长10%。其中企业4606户,增长11.9%,注册资金259.91亿元,增长10.5%;个体工商户13992户,增长11.2%,注册资金23.93亿元,增长17.9%;农民专业合作社1012户,增长1.7%,注册资金31.55亿元,增长1.5%。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951户,增长21.2%。其中企业649户,增长33.3%;个体工商户2258户,增长23.5%;农民专业合作社44户,下降63.8%。

全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4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7%,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5.6%;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6%,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7.7%,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9%。民间投资下降6.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0.8%。

全年全县施工项目76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2.3%。新开工项目38项,本年投产项目18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23.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8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29.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0.14亿元,比上年下降27.8%。其中,住宅投资0.14亿元,下降27.9%。商品房销售面积1.28万平方米,增长37.8%,其中,住宅面积1.25万平方米,增长41.5%。商品房销售额0.41亿元,增长0.5%,其中,住宅销售额0.39亿元,增长1.5%。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8.84亿元,比上年增长7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亿元,增长45.9%。其中,税收收入3.1亿元,增长58%,非税收入1.48亿元,增长82.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57亿元,增长12.8%。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6.0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17亿元,增长10.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52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6.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47亿元,增长32.5%。

全年全县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3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27亿元,增长22.9%;寿险保费收入3.07亿元,增长1.1%。

八、居民收支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40元,比上年增加2133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94元,比上年增加1491元,增长8.1%。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17元,增长7.2%,恩格尔系数为27.2%,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5.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514元,增长10.7%,恩格尔系数为32.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8.4平方米。

全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35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6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98人,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员11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8%。全县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753人,实现就业701人,就业率为93%,通过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服务项目,成功引导2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33家企业服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28人,输转富余劳动力62134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26亿元。全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43人,参加失业保险17322人,参加工伤保险1907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3210人,参保率98%,待遇享受36761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089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1635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74695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8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政策口径,统一筹资标准,统一报销比例、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报销流程。

全年全县城市低保标准人均每月757元,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1813户3017人,共发放低保金2303.49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5528元/年·人提高到5580元/年·人,年末全县农村低保对象3143户6034人,共发放低保金3274.33万元。城市特困供养标准为11808元/年·人,农村特困供养标准为11808元/年·人,年末全县特困供养对象638户665人,共发放特困供养金804.93万元。发放残疾人补贴503.08万元。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个,互助老人幸福院10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县科技创新指数达到96.27%,立项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170项,向上争取科技资金1608.7万元,兑现县级科技奖补资金100万元;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复审认定7家,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1家;推荐4名企业家评选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奖,推荐仟甲田蔬菜育苗农业科技园区、华宇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园区认定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配合完成15家市级农业园区考核评估,其中5家获得优秀,挂牌成立“国家牧草金昌综合试验站”,并支持杨柳青、赛良饲草、元生农牧联合兰大、甘肃农业大学联合打造3个苜蓿科技小院;联合省农科院开展蔬菜品种引进筛选、菜田连作土壤改良、黄萎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6项,引进高品质蔬菜新品种76个,建立科技示范点4个,加快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43人。

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同比下降8.8%,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县现有普通中小学20所,教学点1个,职业中专1所。在校中小学生18015人,其中,普通高中生3728人、职业中专学生1435人、初中生5070人、小学生7782人;中小学专任教师1810人。全县现有幼儿园22所,其中公办13所、民办9所,在园幼儿3674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9.5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76%;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达到99.9%。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5座,全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8.2%,乡镇、村(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已报批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8项、市级42项、县级21项;建成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7个;“历史再现”博物馆3个;已建成“农家书屋”133个;全年图书馆共借阅图书11万余册,接待读者17万余人次。

全县共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2A级景区1个,旅行社2家、旅行社营业部6家、星级宾馆7家,旅游商品研发企业20家,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2个。全年接待游客477.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92亿元。

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8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3个(市医院河西院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公共卫生专业机构2个(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个(2个中心8个站)、村卫生室111个,民营医院2个(永昌天颐医养康复医院、永昌高鑫风湿骨病专科医院)、个体诊所189个、血浆站1个。县域内统计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77人,每千常住人口10.8人;共有执业(助理)医师718人,每千常住人口4.1人;共注册护士878人,每千常住人口5人;医学技术类217人、药学专业64人;共有全科医生64人、每万常住人口3.7人。县域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院,共核定床位1250张、实际开放床位1426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8.27张。婴儿和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分别为6.5‰和8.13‰,无孕产妇死亡;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县餐饮业《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达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99%。餐饮单位风险分级评定A级285家,B级540家,C级196家,D级39家;全县风险分级管理率达到100%;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风险分级评定A级0家,B级0家,C级10家,D级21家,风险分级管理率达到100%。

全年共举办“庆三八”毽球比赛、“三月三”风筝比赛、社区运动会、“村BA”等大型体育活动十余次,成功申报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场馆1个、省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5个(永昌县水云山健身步道项目1个、五里沙沟人工草坪项目1个、行政村(社区)健身路径项目3个),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68万元。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667人(国家级15名、一级40名、二级720名、三级892名)。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78个,总面积60.23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3.39平方米。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9平方米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5.32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7.7万人。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县水利年度,东、西两大河流来水量37768.81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减少9703.39万立方米。其中,东大河来水量25118.38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6571.42万立方米;西大河来水量12650.43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3131.97万立方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四大水库蓄水总量8252.87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减少36.8%。全年引硫济金工程引水2882.59万立方米。

全年全县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项,投入资金2970万元。全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95.599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3.27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4.690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9.2%。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6%。生活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达标率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1.69%,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个。

全年全县日照时数2895.1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2℃,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7℃,年平均气温7℃,大风日35天,年总降水量183.2毫米。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8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其中,工矿商贸及其他事故发生2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65万元,采矿业发生的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49万元;交通运输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5.6万元;火灾引起的生产安全事故0起;农林牧渔业发生的农业机械事故0起;建筑施工业发生的安全事故0起。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7人,同比减少0.006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77人,同比减少0.06人。

注:1.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其他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如有变动以2023年《永昌统计年鉴》为准。

3.本公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数据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

4.环境统计数据为生态环境局初步上报数据,最终统计数据以环保部门反馈数据为准。

5.资料来源:本公报涉及农牧、工商、交通、邮电、文化旅游、水利、财政、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卫生、社保、民政、安全生产等数据均属于以上相关部门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