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永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永昌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永昌调查队

2021年6月15日

图片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拓存创增,有利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全县经济运行逐季改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图片
图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3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4.7%。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5.2:27.1:47.7。

图片

图片

图片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7.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1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9%,比上年末提高5.89个百分点。

图片

2020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4%,同比上涨2.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3%,衣着类价格上涨1.1%,居住类价格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2%,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2%,教育文化及娱乐类价格下降0.8%,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6.1%。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农业

图片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增长9.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2.1万亩,较上年增加6.42万亩,同比增长6.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11万亩,较上年增加6.32万亩,增长9.6%。小麦播种面积31.36万亩,减少1.79万亩;大麦播种面积10.81万亩,增加4.0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9.51万亩,增加1.47万亩;薯类播种面积10.24万亩,增加2.48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23万亩,减少0.91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0.78万亩,减少0.3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13万亩,减少0.94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12.79万亩,增加2.36万亩。

图片

图片

加快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31万吨以上,菜草畜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奶绵羊、红辣椒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建成高标准农田33.65万亩、冷链贮藏设施59万立方米,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4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0个。

全县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00.55万头(只),同比下降1.5%,其中,羊饲养量113.06万只,增长2.4%;猪饲养量10.88万头,增长94.2%;牛饲养量4.81万头,增长5.2%;家禽饲养量68.77万只,下降13.7%。

图片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57万亩。封山育林40.43万亩、森林抚育0.58万亩。
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5.88万千瓦,比上年增加7%;年机耕面积达99.98万亩,比上年增长4.5%;机播面积86.64万亩;机收面积81.69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9.8%。全年渔业养殖面积104亩,渔业产品480吨,同比增长4.3%。
图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图片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75亿元,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省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11.86亿元,增长13.5%;县属工业实现增加值5.89亿元,增长10.5%。
全县4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6亿元,比上年增长3.4%;产销率97.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2亿元;利润总额0.91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7户,比上年增加5户,亏损面达37%;亏损企业亏损额1.28亿元,比上年减少0.29亿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县10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88亿元,同比增长50.4%;签订合同金额2.8亿元,同比增长70.7%;本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81万平方米,下降19.9%;房屋竣工面积1.89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1.44万平方米,下降43.2%。
图片
四、服务业

图片
县城供水、G570过城段改造、S301线、S308线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新改建城区道路31公里,绿化3.1万平方米,建成街区广场8个,“智慧城市”启动建设,5G网络覆盖主城区,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和公租房政策惠及2.9万户居民,环卫一体化工作实现市场化运营,县城公交开通运行,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2亿元,增长2.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7亿元,下降4.1%;金融业增加值5.97亿元,增长5.5%;房地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0.42亿元,下降0.04%;营业收入3.26亿元,增长22.9%。

图片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0.18亿吨,比上年增长62.7%,周转量4.02亿吨公里,增长9.5%;旅客运输总量0.06亿人次,下降9.6%,周转量0.46亿人公里,下降9.6%。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2499.14公里。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630万元,新建、改建通村油路140公里。

2020年末,全县注册机动车总量64812辆,其中,摩托车23528辆,汽车41284辆;在汽车中,公路客运车120辆,货运车4274辆,出租车540辆,小汽车36204辆。本年新增注册机动车1597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0.24亿件,下降45.5%;包裹业务6.03万件,增长3.8%;快递业务量2.76万件,增长41.5%。全年订阅报纸67.04万份,杂志2.52万份。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73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1.53万户,乡村固定电话用户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2.2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9.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97万户,普及率39部/百人;移动宽带用户21.52万户,普及率121部/百人。

图片
图片
五、国内贸易

图片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1亿元,增长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85亿元,增长1.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27.58亿元,增长13.9%;餐饮收入额5.37亿元,下降32.4%。

图片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12.8%,汽车类增长65.8%,粮油、食品类增长63.7%,烟酒类增长48.2%,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增长35.1%,其他类增长27.3%,化妆品类增长23.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日用品类增长3.3%,饮料类增长3.2%。
全年全县共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累计15217户,注册资金230.39亿元,分别较上年底增长7.8%、9.3%。其中,内资企业374户,注册资金44.23亿元;私营企业3019户,注册资金144.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860户,注册资金27.51亿元;个体工商户10964户,注册资金14.4亿元。
全县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2.3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8.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图片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图片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32.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7.57亿元,增长117.3%;第二产业投资12.75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12.64亿元,增长3.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8.62亿元,增长107.7%。基础设施投资6.58亿元,增长48.9%。

全年实施投资项目167项,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4%。新开工项目101项,本年投产项目34项。其中,制造业投资11.06亿元,增长70.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65亿元,增长6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3.93亿元,增长43.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9亿元,下降77.3%。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住宅投资1.1亿元,增长15.9%。商品房销售面积1.94万平方米,下降14.8%,其中,住宅面积1.89万平方米,下降14.3%。商品房销售额0.62亿元,下降16%,其中,住宅销售额0.59亿元,下降14.9%。

图片

图片
七、财政金融

图片

全年全县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97亿元,增长3.7%,非税收收入0.76亿元,下降4.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13亿元,下降7%。

图片

图片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9.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64亿元,增长11.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31亿元,增长13.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6.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8.64亿元,下降9.1%。

图片

全年全县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0.96亿元,增长13.7%;寿险保费收入2.91亿元,增长40.5%。

图片
八、居民收支和社会保障

图片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85元,比上年增加1640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4元,比上年增加1002元,增长6.9%。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9773元,增长4.2%,恩格尔系数为29.2%,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635元,增长2.2%,恩格尔系数为31.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7.2平方米。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5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803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21人,城镇年末登记失业人员11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5%。全县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931人,实现就业801人,就业率为86%,通过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服务项目,成功引导11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28家企业服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115人,输转62395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64亿元。全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99人,参加失业保险13325人,参加工伤保险16051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17719人,参保率98.22%,待遇享受3102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5856人,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15122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9369人,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3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政策口径,统一筹资标准,统一报销比例、统一基金管理、统一报销流程。
2020年城市低保标准人均每月674元,年末全县城市低保对象2234户4127人,共发放低保金2215.1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由4020元/年·人提高到4428元/年·人,年末全县农村低保对象2445户4833人,共发放低保金2478.88万元。城市特困供养标准为10510元/年·人,农村特困供养标准为8067元/年·人,年末全县特困供养对象615户634人,共发放特困供养金535.47万元。发放残疾人补贴377.84万元。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41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4个,乡镇老年活动中心3个。
聚焦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投入资金3.34亿元,大力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插花型”贫困县顺利摘帽。发展“五小”产业547户,415户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稳定获得产业增值收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4户331人,巩固提升人饮工程54处,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6项,发展扶贫车间11个,解决1.38万户农户住房安全问题,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基本医疗保障要求,医疗救助和参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图片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图片

全年县财政列支科技三项费42万元,全县共申报实施省市级科技项目59项,向上争取到位项目资金552万元。持续推动高原夏菜和食用菌2项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年内新建科技示范点8个,引进蔬菜、食用菌新品种98个,推广实用技术11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3个。加快“双创”步伐,年内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新培育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村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5户,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7名,举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达260多人(次)。

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0.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全县现有普通中小学23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中小学生21470人,其中:普通高中生4303人、职业高中学生1742人,初中生6101人,小学生9324人;中小学专任教师2039人。全县现有幼儿园28所,其中:公办14所、民办14所,在园幼儿4040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75%;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达到98.6%。

图片

图片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图片
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5座,全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98%,乡镇、村(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9项、市级38项、县级48项;建成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4个;“历史再现”博物馆8个。全年图书馆共借阅图书近5.5万余册,接待读者12万余人次。实施体育惠民工程1项,建成农民健身工程26个。
全县共有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旅行社2家、旅行社营业部9家、星级宾馆10家,旅游商品研发企业20家,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星级农家乐8家,乡村旅游品牌农家乐20家。全年接待游客160.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亿元。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59个,其中县级公立医院2所,其它公共卫生专业机构3所,乡镇卫生院1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835张;卫生技术人员1543人,其中取得执业助理级以上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417人(评审高级职称78人,竞聘中级职称198人),注册护士74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77人。全县已建成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8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县112个村共有村卫生室111个(骊靬村卫生室与楼庄子村卫生室联合),标准化村卫生室111所。婴儿和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07‰和6.2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县餐饮业《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达100%,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到99.5%。餐饮单位量化分级测评达到优秀的59家,良好的926家,一般的54家,全县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9.6%;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量化分级测评达到优秀的21家,良好的20家,一般的0家,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100%。
全县已建设完成县级“二场一馆”(公共体育场、县健身文化广场、县体育馆)、10个乡镇“一场一室”(乡镇文体广场、体育活动室),80个行政村“一村一场”(村级体育健身广场)、7个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任务。全县城乡居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达到5.12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达到9.8万人次,直接服务群众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300余人,晨、晚练点发展到近180个,健身人群达到6000人次。
图片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图片
全年全县水利年度,东、西两大河流来水量58425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2850万立方米。其中,东大河来水量36771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633万立方米;西大河来水量21654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18万立方米。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三大水库蓄水总量14700万立方米,较上年同期减少18%。全年引硫济金工程引水2449万立方米。
以坚定坚决的态度、知耻后勇的决心、蚂蚁啃骨的韧劲,全面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分类退出矿业权10宗,配合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生态红线划定,组织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大见成效。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项,投入资金190万元。全县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942.98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42.56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77.3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1.81%。全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68%。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6%。地表水和地下水优良率达到100%,废旧地膜、畜禽养殖废弃物、尾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1%、76%、44%。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3%,县城建成区绿地率31.45%。城市污水处理率94%;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9.12%。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治理,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新建农宅4584院,拆危拆旧6033院,风貌改造3217院,建成镇村公厕126座,改造户厕1.53万座,新改建农村道路769公里、渠道206公里、电网355公里,更多农户搬进了整洁院,住上了敞亮房,用上了卫生厕,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年全县日照时数2904.1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0.1℃,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7℃,年平均气温5.9℃,无霜期203天,年总降水量227.3毫米。
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防灾救灾责任全面落实,有效防范各类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风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起,死亡6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336.3万元。其中:工矿商贸发生0起,死亡0人,直接经济损失0万元,采矿业发生的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115万元;交通运输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受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6.3万元;火灾引起的生产安全事故0起,死亡0人,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0万元;农林牧渔业没有发生农业机械事故;建筑行业的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受伤0人,直接经济损失215万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69人,同比减少0.034人。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0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0.73人,同比减少0.26人。
注:

1、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其他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如有变动以2020年《永昌统计年鉴》为准。

3、2020年环境统计数据为生态环境局初步上报数据,最终统计数据以环保部门反馈数据为准。

4、资料来源:本公报涉及农牧、工商、交通、邮电、文化旅游、水利、财政、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卫生、社保、民政、安全生产等数据均属于以上相关部门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