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青岛市城阳区统计局
2024年5月10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供给稳步增加,市场需求逐步回升,发展动能加速积蓄,科技创新持续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根据区市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年城阳区生产总值实现1397.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689.35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686.53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比例为1.5:49.4:49.1。
人口、收入稳步增长。年末常住人口118.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7万人。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64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55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04元,增长7.2%。
实体经济根基坚实。聚焦轨道交通装备等6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抓好专业园区建设。集成电路产业链物元半导体先进封测项目落地建设,集聚配套企业35家;储能产业链头部项目鹏辉能源落户,电芯车间加快施工,集聚配套企业16家;中电科青岛产业园一期生产车间封顶,与中电科4个院所签订落地协议,助力做大做强数字电磁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和先进高分子3条产业链,引进阿斯利康气雾剂生产基地、国药科技城等头部企业,同步引进延链补链项目46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两个市级专业园区挂牌运行。
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引进全国首个工商注册的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建成全省首个数据要素产业园,实现全省首单医疗数据产品交易。发挥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作用,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区,全市首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站落地,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绿天使创业园入选省数字经济园区。中车股份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利等5家企业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乐喜力等7个企业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占比为62.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330.72亿元,比上年增长8.0%。储能、中电科项目支撑高技术投资稳步发展,比上年增长26.8%;物元等大项目推动工业投资加速布局,比上年增长19.2%。
二、农业
农业发展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3%。水产品总产量23.71万吨,比上年增长3.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0万吨,增长8.2%;水果产量1.84万吨,增长0.7%。全年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1636.58亩,比上年增长2.6%。其中,新增造林面积1221.58亩;更新造林面积415亩。
乡村产业增添活力。全区共有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13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家。全年成功争创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等3个国家级、部级实验室。新增5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康家宁现代农业园5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投产使用;东光明辉农业示范园实现在荒地上建设高效农业园的成功范例。东毛蟠桃园项目正式启动,助力打造乡村乐园。青峰村入选“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5%。重点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分别增长32.4%、36.3%、21.4%。规上工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高于规上工业5.4个百分点,占比逐步提升至46.6%。
建筑业持续壮大。全年建筑业总产值354.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区新增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1家;共有建筑业一级资质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15家。
服务业
服务业运行向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686.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9.93亿元,比上年增长6.5%。10个行业门类中9个实现营业收入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重点领域分别增长19.2%、28.7%、11.0%。
交通运输更加畅达。路网建设更加完善,青兰高速东段(双埠-河套段)双向八车道改建全线建成通车,中车大道、岙东路等5条骨干道路贯通;域内完成怡海路桥梁改造、赵红路提升等5项工程建设;枢纽节点效能放大,潍宿高铁青岛连接线开工,在建地铁数量增加至4条,高铁红岛站开通,城阳火车站增容,合计经停城阳班次34列;重点路域品质升级,完成6条高速、12个收费口、4条铁路、2条国省道的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公共出行更加便利,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1条,全区运营公交线路115条、公交车1700余辆;汽车北站年发送车辆5.85万班次、乘客31.24万人次。
邮政业务整体平稳。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51.39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0.64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26679万件。
旅游业振兴发展。全区获评为10个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之一。旅游收入达40.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全区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处,其中,4A级2处,3A级8处;拥有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拥有旅行社49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48家。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稳中有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1%,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7%。重点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1.9%,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3.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7.2%,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9.1%。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251.4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商品房销售额329.45亿元,增长2.8%。住房保障更加健全。全年落实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4个,5616套(间);全年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364.63万元;组织人才住房配租配售1093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定向配租816套(间)。
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稳步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69.1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升级类商品消费持续回升,限额以上家具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1%、3.3%;住宿、餐饮消费保持较快增势,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9.6%、28.3%。
消费场景持续丰富。引进特斯拉、比亚迪仰望等14个汽车销售项目,打造鲜速达、赚多多等一批直播电商及供应链项目,丰富消费领域业态;启用省内首座5万人专业足球场,19 场比赛引流超45万人次;举办3场机场音乐节,吸引乐迷20万人次;打造“明月·山海间”不夜城特色文旅街区,6次荣登央视,为城阳“夜经济”注入活力;引入开心麻花托管城阳大剧院,为城阳带来诸多优质的演出内容,有效提升消费层级。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有所波动。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038.9亿元,比上年下降6.4%。其中,出口721.6亿元,下降1.9%;进口317.3亿元,下降15.3%。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542.97亿元,占进出口比重为52.3%,比上年提升14.2个百分点。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91家,比上年增长11.0%。全年FDI口径实际到账外资3.84亿美元。
对日韩开放合作增强。对日韩国家进出口199.3亿元,比上年增长7%,占进出口比重为19.2%,比上年提升5.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2023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参展企业600余家。聚焦日韩集成电路、医美等优势产业,新注册日韩企业123家。天安数码国际创新园获批全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财政金融
财政支持积极有效。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14.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9.53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为76%。其中,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4.0%;卫生健康支出增长30.5%。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年区内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764.9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区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747.69亿元,增长13.4%。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3.53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投资额20.66亿元;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新增融资担保28.46亿元;商业保理公司累计发放保理融资本金10.73亿元;融资租赁公司累计投放额1.08亿元。上市企业新增2家,上市公司达17家。
九、民生保障
就业引才量质齐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较上年增加0.4万人;各类扶持创业4632人,较上年增加532人。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全年引进青年人才2.3万人,较上年增加1000人。获评“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强城市”,引才经验做法被央视新闻专题报道。设立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家、市专家工作站31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落实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等各类人才扶持政策资金6000余万元。发放“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22张、山东省“惠才卡”11张。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区参保登记企业达4.5万户,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1万人、41.5万人、37.4万人。全区医保参保人数94.91万人,为参保人报销医疗费14.31亿元,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费用5.5亿元。全年保障低保对象39334人次,特困人员3985人次,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879人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4922万元。建成区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全区现存正常运营养老机构21家,拥有床位5074张。全年发放高龄补贴款4924.74万元。
十、科技、教育
创新动能强劲。全区发明专利有效数量7846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66件。全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0家,比上年增长30.3%;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427家,增长28.7%。省“瞪羚”企业总量达8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485家。拥有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8家、重点实验室7家、新型研发机构17家。天仁微纳等4家企业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橡塑材料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普通高校4所,全年招生23953人,在校学生72665人,毕业生17108人,教职工4513人;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323所(含民办学校、培智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及附设中职班),招生57054人,在校学生201999人,毕业生47254人,教职工18425人。全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4所,完工12所,新增学位1.7万余个。其中,区实验高中、民大附中青岛学校提前启用,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100余个,公办高中增至5所。8处公办幼儿园启用,新增学位2000余个。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270处,区级及以上文保单位19处,不可移动文物43处,影剧院12处,博物馆7处。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78.8万册,城阳区博物馆馆藏文物2075件。红岛蛤蜊节等10余个“潮系列”节会带红乡村文旅产业,全年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活动3600余场次,惠及市民100余万人次。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深化,“非遗在社区”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并作为青岛市唯一代表在文旅部非遗司召开的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913处。其中,医院、卫生院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全区共有编制床位508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372人。其中,医生3343人,护士3566人。年内一批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进行主体施工,青岛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进行基础及主体施工,城阳区人民医院感染楼、惜福镇街道卫生院、上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城阳、夏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用。红岛人民医院升级为市中医院北部院区。我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复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拥有体育运动公园45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65平方米。在11个试点社区开展智慧体卫融合活动,受益居民达到5万余人,荣获全国智能体育典型案例、山东省首批体卫融合示范项目。全年新增健身设施55处,完成11处对外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改造,更新超出使用期限健身路径120余处。杭州亚运会获得3枚金牌,区体育学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更新、城市建设高效推进。全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222个,完成投资387.4亿元。其中,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358.2亿元。征迁工作提质提速,完成征迁面积265万平方米,腾出土地1.1万亩,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建设滨海绿道(岸线修复)13.6公里、公园绿地10处、林荫廊道9条、立体绿化7处、生态提升1项及重点路域综合整治提升等30个项目,完工26个项目,白云山公园等21处公园、绿地对市民开放。民生工作加力推进。全区12个社区居民完成回迁,16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新增停车泊位3315个,9万个泊位接入“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城区新改建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0天,优良率为81.3%。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7、63、8、31微克/立方米。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全年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3起,亡3人,连续1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注:
1.公报数据除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外均为含高新区数据。
2.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自2015年开始,城乡住户调查统一使用一体化改革后的数据,与原数据相比,城乡居民收支指标的调查范围和口径均有较大变化。原“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实体经济来自区发展和改革局;数据要素相关数据来自区大数据局;发明专利相关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产业集群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城市更新、土地征迁相关数据来自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乡村振兴相关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水产品产量来自区海洋发展局;造林面积等数据来自区林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来自区邮政管理局;引进高端汽车品牌、进出口、到账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对日韩活动相关数据来自区中日韩协同发展促进中心;财政、金融、上市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科创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音乐节、剧院等文旅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体育发展中心;卫生相关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医保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住房保障、城市建设、地铁数量相关数据来自区住建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低保、救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