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青岛市城阳区统计局
2023年4月28日
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推进政策落实落细,全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城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670.29亿元,增长0.4%;第三产业增加值657.12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比例为1.6:49.7:48.7。
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在全市率先发布《青岛市城阳区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靠上抓促推进产业链发展。召开全区企业家大会,中车四方股份等16家企业获得第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证书,易邦生物等30家企业获得企业发展奖励资金1.17亿元。“城阳造”雅万高铁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全链”出海,轨道交通产业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先进高分子(橡塑材料)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入选市级专业园区。
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高效推进。全年全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224个,完成投资391.6亿元。其中,列入市级重点项目169个,完成投资319亿元,全市第二;融资到位资金125.6亿元。创新“九位一体”征迁推进体系、“554”征迁攻坚打法,狠抓低效片区和重点项目两个关键环节,完成征迁面积367.5万平方米,征迁面积全市第二,腾出土地1.3万亩,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引进过亿元项目92个,计划总投资102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个;20亿元至50亿元项目7个。12英寸先进封装、和而泰智能控制器项目,实现当年谈判、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开工。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率先出台《2022年青岛市城阳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创新推出40项改革攻坚举措并全部按期完成。组织惠企政策“云宣讲”6期,线上观看企业超1800家,发放惠企资料4万余册、服务保障卡2万余份。制作展播“企业家话营商环境”系列短视频,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点击量累计超30万次。《城阳区打造“‘城’心携企•共‘营’未来”营商环境品牌》获评“2022年度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时限压减至半个工作日。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比上年增长21.5%。年末,全区在营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5.18万户,比上年增长10.5%。
二、农业
农业发展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年粮食总产量5716吨,蔬菜总产量3.23万吨,肉类总产量1568吨,牛奶总产量4174吨,水产品总产量22.82万吨,水果总产量1.83万吨。全年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1595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875亩;更新造林面积720亩。
乡村振兴高效推进。葛家屯、郭家庄、东毛、西毛等4个社区通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棘洪滩东毛、西毛片区入选青岛十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品牌培育力度不断加强,全区当年获评无公害农产品10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年末全区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当年获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年末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整体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4%。重点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6.7%、24.4%、16.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下降5.9%、35.3%。规上工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44.4%,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7%,高于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壮大。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1家,比上年净增加10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6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四、服务业
服务业运行向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65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7%。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4.89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12.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16.5%。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3.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4.6%。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31.6%,同比增长25%,高于规上服务业11.7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更加畅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力,环城北路等21条道路建成通车;崇阳路等6条断头路实现贯通;地铁9号线一期等4条线路全部开工;青兰高速改扩建(城阳段)南半幅工程提前主体完工;西流高架桥提前通车;双高路、长江路墨水河桥、华中路南段等工程顺利完工。品质出行体系持续完善,城阳火车站重启运营;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4条,更新公交候车亭60座,全区运营公交线路106条、公交车1500辆。
邮政业务运行放缓。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2.75亿元,同比下降13.3%。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31357万件,同比下降16.3%;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1331万件,同比增长1.8%。
旅游业承压前行。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8.2亿元,同比下降8.4%;接待游客601.3万人次,同比下降3.8%。年末,全区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处,其中4A级2处,3A级8处;拥有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拥有旅行社3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33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承压放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7%。从重点领域看,“四新”经济投资增长3.4%,高于全区投资11.1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增长17.9%,高于全区投资2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12.9%,低于全区投资5.2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持续发力,全年新开工项目364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8%,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77.95亿元,同比下降12.4%。商品房销售面积250.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2%。房屋施工面积2110.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3%。商品房销售额320.35亿元,同比下降16.1%。
住房保障更加健全。全年全区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企业集中建设,落实房源7606套,配建39.77万平方米。截至年末全区正在享受租赁补贴家庭共539户,发放租赁补贴380万元。
六、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有所放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7亿元,比上年下降3.2%。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耐用消费品需求放缓,汽车类同比下降6%、家具类同比下降18.5%。健康类消费需求提升,西药类和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分别增长43.1%、30.3%;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新能源汽车、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179.1%、44.3%;基本生活类消费品增势稳定,粮油类、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8%、4.6%。
“潮生活、夜城阳”名片闪亮。城阳区位列“2022年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榜单全国第6位、全省第1位。举办蛤蜊潮、非遗潮、啤酒音乐潮、葡萄潮等系列节会,累计吸引游客约150万人次。新增奥特莱斯、金茂览秀城等商贸新地标,引领消费新升级。吕家庄夜市重装焕新,荣登央视,成为青岛“夜经济”新地标。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1522.4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出口1106.7亿元,增长15.6%;进口415.7亿元,增长1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580.4亿元,增长27.2%。其中,出口437.4亿元,增长41.6%;进口143亿元,下降2.8%。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72家。全年FDI口径实际到账外资7.02亿美元。
对日韩开放优势扩大。对日韩国家进出口202.2亿元,占进出口比重达13.3%;出口147.7亿元,占出口比重13.3%。新注册日韩项目104个、到账日韩外资3042万美元,同比增长178%。中国国际商会中日韩企业交流中心青岛分中心落户城阳,中韩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作为青岛唯一区市荣获“2022中日韩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奖”。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支持积极有效。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10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税收收入90.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7.85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1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9%。精准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累计兑现减税降费政策资金72亿元,其中留抵退税48亿元,惠及企业7201户。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年区内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647.74亿元;区内银行机构贷款余额1554.61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3.75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投资额34.24亿元;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新增融资担保28.82亿元;商业保理公司累计发放保理融资本金9.82亿元;融资租赁公司累计投放额1.02亿元。上市企业新增3家,上市公司达15家。
九、人口、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稳中有升。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16.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4万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965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33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3元,增长6.0%。
就业、人才双轮驱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政策扶持性创业4100人。创新打造引才工作站,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新建引才工作站12家。全年引进集聚青年人才2.2万人,其中硕博、高级职称及高技能人才1438人。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截至年末,全区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37万人、87.86万人、36.84万人和40.92万人。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较上年均有提升,低保救助标准每人每月达995元,城市、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为1493元、1560元。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87人,全年发放救助金3514.07万元。全区特困人员344人,特困供养支出1090.8万元。
养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发放高龄补贴款4899.81万元,惠及21289人。截至年末,全区养老机构达25家,拥有床位5013张,居全市前列。全区社区助老餐厅达38家,为老年人提供暖身暖心的助餐服务。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培育成果丰硕。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新增4家,累计达13家;省“瞪羚”企业新增22家,累计达56家;市隐形冠军企业新增8家,累计达4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新增1067家,累计达17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50家。全年新获批建设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6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6所。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306所(含民办学校、培智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及附设中职班),招生48827人,在校学生187864人,毕业生39948人,教职工人数16960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活动4000余场次,《“片区化”精准服务模式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案例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新增黄埠水厂旧址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山要塞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非遗成果丰硕,东流亭社区——胡峄阳传说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等3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洼里社区等5个社区获评青岛市非遗特色社区,东流亭社区获评青岛市非遗特色示范社区。年末全区拥有影剧院11处,博物馆3处,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73.43万册。“城阳山海间”历史陈列荣获山东省第六届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城阳区以全国第一名成绩获评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医疗资源加快扩容,城阳人民医院感染楼、青岛市中医医院城阳院区开工在建。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885处。其中,医院、卫生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8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826处。年末全区共有编制床位485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109人。其中,医生3241人,护士355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阳区获评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全年新建、更新2处运动公园,建成6处多功能球类场地,更新超出使用寿命的健身器材210处、2599件。全年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215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人才输送数量居全市首位。全区225名运动员参加第二十五届省运会,获得金牌93枚、银牌54枚、铜牌43枚,金牌数、奖牌数全市第一。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建成1条滨海绿道、5处山头公园、13处口袋公园,打造9条林荫廊道,完成12处立体绿化。市政公用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全省工艺最先进的生活垃圾中转站、全市首例电厂协同处置污泥项目等8个项目;完成靖城路等15条道路智慧灯杆及智慧道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为吕家庄夜市等重点区域“量身定制”亮化设备。民生工作加力推进,全区15个社区居民完成回迁,14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城区新改建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5天,优良率为88.2%。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24、57、7、32微克/立方米。
安全产生形势稳定。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亡人责任事故1起,亡1人,连续14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注:
1.公报数据除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外均为含高新区数据。
2.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自2015年开始,城乡住户调查统一使用一体化改革后的数据,与原数据相比,城乡居民收支指标的调查范围和口径均存较大变化。原“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实体经济振兴方案、市级专业园区来自区发展和改革局;城市更新、项目征迁、过亿元项目相关数据来自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营商环境相关数据来自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市场主体相关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乡村振兴相关材料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木绿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林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来自区邮政管理局;对外经济、利用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对日韩外资来自区中日韩协同发展促进中心;财政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上市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科技相关数据来自区科技局;链主企业证书、奖励资金、轨道交通、高成长性企业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文化、旅游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体育发展中心;卫生相关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建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低保、救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粮食总产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反馈数;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