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进“阳光城阳”建设,全力推动城阳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20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68.95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2.73亿元,增长8.5%。三次产业比例为1.5:47.0:51.5。
  2020年末,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0.35万户,注册资本6391.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7%、28.1%。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9万户,与去年持平;新增个体工商户2.1万户,比上年增长3.3%。
  “来城阳,才飞扬”品牌唱响全国。创新出台人才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带动全区引进人才3.1万人,其中硕士、博士层次人才2175人。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青岛市专家工作站184家,青岛市专家工作基地9家。新引进博士创业项目11个。
  、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24亿元,增长2.6%。全年粮食总产量5100吨,肉类总产量2471吨,禽蛋总产量4554吨,奶类总产量8196吨,水产品总产量23.64万吨,蔬菜总产量38100吨,水果总产量16926吨。
  青岛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5000亩海水稻喜获丰收,编号yc-2003的耐盐碱水稻亩产542.5公斤,超优千号亩产739.7公斤,中华拓荒人海水稻“十百千”工程全方位推进。42家企业签约入驻华为智慧农业物联网产业园。
  全年完成国土绿化总面积3219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1592亩,更新造林面积1627亩。
  、工业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95.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从行业看,增加值总量前10位主要行业中,9个行业累计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90%。其中,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增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26.2%、18.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7.9%。
  资质内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9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13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9%。
  四、服务业
  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22.73亿元,增长8.5%,占GDP比重为51.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0%。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04.53亿元,同比增长6.3%,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0%,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1.2%。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4.05亿元,增长9.8%,占全区GDP比重为32.6%。
  全年公路总周转量45241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0.6%,其中,客运周转量162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452251万吨公里。地铁1号线、8号线北段开通运营,城阳火车站、红岛火车站实现完工,双积路立交、双元路拓宽工程通车。新增货物运输企业251家,货运车辆2310辆,开通、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2条,新建、更新公交候车亭33座。年末,全区共有运输企业1314家,运输车辆6475辆,运营公交线路100条、公交车1432辆。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3.04亿元,增长25.8%。
  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4.4亿元,接待游客425.5万人次。年末,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处,其中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9处;拥有星级酒店1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9家;拥有旅行社37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1家,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36家。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从投资领域看,民生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8%;四新经济投资增速较快,增长39.7%;制造业技改投资稳步提高,增长31.6%。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试验室和高速磁浮试验中心、试制中心建成启用,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入选“2020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3.27亿元,增长0.1%;房屋施工面积2123.49万平方米,增长4.8%;房屋竣工面积195.90万平方米,下降23.9%。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62.58万平方米,增长26.3%,商品房销售额489.23亿元,增长27%。
     全年全区建筹人才住房1.2万套。基本建成可分配人才住房等政策性住房828套,公开配售人才住房701套。截至2020年末,全区正在享受租赁补贴家庭共420户,全年发放租赁补贴260万元。
  消费市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89亿元,同比增长0.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8%。线上消费保持较好增势,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9.3%。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日常基本生活类消费普遍升温,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1%,饮料类增长2.4%;品质消费渐成趋势,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3%,书报杂志类增长1.0%;新兴消费高速增长,智能手机增长37.2%,新能源汽车增长56.4%。
  、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931.94亿元,增长13%,其中出口668.33亿元,增长12.6%;进口263.61亿元,增长14%。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进出口总额517.59亿元,增长6.2%。其中出口362.41亿元,增长10.4%;进口155.18亿元,下降2.5%。
  新批准外资项目224个,全年FDI口径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0.76亿美元,增长3.2%。
  新备案和增资境外投资项目9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9258.9万美元。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21亿元,增长1.2%,其中,税收收入123.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6%。增值税47.08亿元,下降12.7%;企业所得税19.27亿元,下降12.5%;个人所得税4.33亿元,增长6.9%;城市维护建设税6.96亿元,下降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1.88亿元,增长9.5%,其中,教育支出增长3.5%;卫生健康增长39.0%;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3.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2.4%。
  全年实现金融系统存款余额1466.08亿元,比年初增长12.2%;金融系统贷款余额1321.19亿元,比年初增长26.4%。5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贷款5.5亿元;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累计投资额17.2亿元;3家融资担保公司累计新增融资担保72.2亿元。资本市场实现突破发展,新增上市企业4家,新增中基协备案基金42只,新增实缴到位资金93亿元。累计上市企业10家。
  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区3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认定,累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6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14家。全区累计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其中,国家级7家。1家中韩离岸孵化器正式挂牌。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2家,全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累计达到8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
  本年度全区共获得市以上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获得省科技奖14项,市科技奖27项。全区技术交易额达到35亿元。全年发明专利申请1954件,发明专利授权676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为4163件。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2所,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280所(含民办学校、培智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职业学校及附设中职班),在校学生161593人,教职工人数13892人。其中,普通中学19所(包括高中5所,初中14所,职教中心附设高中班1所(不计校数)),在校学生34664人,教职工2922人;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学校及附设中职班),在校学生6905人,教职工634人;小学52所,在校学生67823人,教职工3759人;幼儿园193所,在校学生38321人,教职工50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16人,教职工4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在校学生11664人(其中小学部分8928人,初中部分2736人),教职工854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1817人(其中小学部分562人,初中部分757人,高中部分498人),教职工577人;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183人,教职工37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全区首个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微信上线“书香城阳”数字阅读小程序,公共图书馆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1处。区档案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立婚姻、知青、环保、毕业生登记等10余个专题民生档案数据库,实现青岛市档案馆及市内9个区市档案馆馆藏已开放档案和民生档案信息远程查阅、现场通办,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区图书馆新增图书3万余册、报刊杂志420余种,馆藏总量达66.8万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完成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洼里盘鼓》等4个项目成功入选,入选数量全市第一。
  区二医(市妇儿医院城阳院区)竣工交付,树兰(城阳)医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827处,其中,医院、卫生院3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共774处。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床位410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131人,其中,医生2938人,护士3205人。
  启动2023亚洲杯青岛青春足球场建设;中国足球学院青岛分院暨白沙湾足球基地配套综合体开工,中国足协(青岛)青训中心总部落户。获评全市首家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哥德杯中国”世界青少年足球赛荣获“山东省十大精品体育赛事”。新建笼式场地19片,健身路径64处,全区运动公园43处、标准足球场151处、笼式足球场106处、健身路径800余条,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5.41㎡。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为60%。人均体育消费增长10%,达到2640元。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4金1银,省级比赛获得57金47银,向市级运动队输送26名体育后备人才,7人入选省队,6人入选各级国家队。举办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入选2020年山东省十大体育产业新闻。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实施旧村改造社区13个;推进安置房续建和回迁社区22个;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26.45万吨,增长1.46%;城市排水管道总长度2135.9公里;年末供热面积达到3270万平方米,燃气总管网长度1833.6公里;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05万吨,增长16.7%,供应天然气总量2.1亿立方米,降低8.7%;全区新建成公共厕所47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220个;城区新改建绿化面积42.7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
  全年平均气温13.7度;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081.4毫米。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2天,优良率为85.2%。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30、6、27微克/立方米。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亡人责任事故3起,亡3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276,连续12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623元,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6元,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85元,增长4.4%。
  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6万人,政策扶持性创业7172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2.3%。
  全区职工基本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72万人、37.58万人、31.68万人和34.7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2.15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7万人。连续三次提高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821元、1232元,全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88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661万元。全区特困供养人员388人,特困供养支出854万元。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持证残疾人13743名,全年残疾人事业支出2022.63万元, 残疾人康复救助实现全覆盖。
  居民医保补助标准、门诊统筹待遇标准分别提升30元、80元。80-89岁、90-99岁、百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200元、1600元,全年发放高龄补贴3920万元,惠及老年人1.9万人。全年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亿余元,救助困难群众6万人次。全区养老机构23家,拥有床位4718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3张,居全市前列;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社区助老餐厅16家,日均服务老年人1000人次。
  注:
  1.公报数据除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外均为含高新区数据。
  2.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 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相关数据将通过《城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公布。
  5.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6.自2015年开始,城乡住户调查统一使用一体化改革后的数据,与原数据相比,城乡居民收支指标的调查范围和口径均存较大变化。原“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市场主体相关数据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现代农业、降水量相关材料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林木绿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林业发展中心;交通运输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来自区邮政管理局;旅游相关数据来自区旅游发展中心;对外经济、利用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局;财政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相关数据来自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科技相关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发明专利来自区市场监管局;教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文化相关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档案相关数据来自区档案馆;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体育发展中心;卫生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就业、人才、社会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医保补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残疾事业相关数据来自区残疾人联合会;人才住房、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房城市建设管理局;气温来自区气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城阳分局;安全生产相关数据来自区应急局;低保、救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粮食总产量数据为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反馈数;其他相关数据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