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态势。

一、综合

根据上级统一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38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1年,江山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0.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4∶44.1∶4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9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65.33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190.76亿元,增长4.7%,其中,建筑业增长13.0%,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3%,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1.1%,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3.4%,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0%。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6:43.4:50.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76640元,增长4.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1%,其他七大类价格呈“六涨一降”态势。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4%,居住类上涨1.8%,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医疗保健类下降0.2%。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22人,有4116人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46385亩,比上年增长0.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7810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播种面积103106亩,增长0.7%;蔬菜种植面积145568亩,增长2.4%;瓜果类种植面积5949亩,下降13.4%。

全年粮食总产量15.61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谷物产量14.40万吨,增长0.1%;油料产量1.34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27.80万吨,增长4.6%;瓜果类产量1.18万吨,下降9.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4.5公顷,人工更新面积80公顷。森林面积199.3万亩,森林覆盖率65.79%;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98.3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5.09万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猪肉2.03万吨,增长23.0%。年内生猪出栏21.57万头,增长18.7%;羊出栏1.07万只,下降7.8%;牛出栏2321头,下降29.4%。家禽出栏1957.88万只,下降5.0%。

我市累计完成9大类应整治对象共2270宗,累计整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推动完成宅基地复垦3273.2亩,拆后利用率达81.8%。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建成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点4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数字化动态监管试点村25个,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8个。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到2800张,全年接待游客239.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6亿元(不含休闲农业)。全年培训农民2431人次,安排产业增收项目11个,开发公益岗位355个,雨露计划帮扶低收入农户子女879人,为19393名低收入农户免费购买健康保险290.9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76.13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重工业300.46亿元,增长3.5%;轻工业75.67亿元,下降5.8%。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75.8亿元,增长1.5%。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19.45亿元,下降7.6%。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386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8家,大中型企业25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为78.08亿元,增长1.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值67.97亿元,增长3.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51.96亿元,下降11.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34.22亿元,增长5.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24.15亿元,增长26.7%。金属制品业产值23.59亿元,增长27.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11.61亿元,下降9.8%;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1.48亿元,增长3.1%;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1.20亿元,增长6.2%;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10.27亿元,增长17.3%;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8.66亿元,下降15.0%;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3.89亿元,增长7.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3.55亿元,增长41.8%;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产值3.29亿元,增长14.9%。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35亿元,同比下降1.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0.61亿元,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92亿元,增长8.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96亿元,下降1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0%。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0.4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业用电量19.8亿千瓦时,下降1.8%。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6.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全市110家纳入建筑业统计范围的资质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61万人。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08.8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59.8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83亿元,下降3.5%;第二产业投资44.88亿元,增长34.5%;第三产业投资101.04亿元,增长15.2%。民间项目投资48.45亿元,下降1.9%。

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3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具制造业投资2.55亿元,下降2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3.24亿元,增长39.3%;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1.68亿元,增长54.5%;非金属矿制品业投资7.32亿元,增长345%;金属制品业投资2.49亿元,增长1.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6.86亿元,增长23.3%。

全市基础设施投资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9.03亿元,增长8.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2.52亿元,增长1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9.17亿元,增长69.1%。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3.8%。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21.29万平方米,下降10.9%;竣工面积0.94万平方米,下降96.3%;商品房销售面积16.35万平方米,下降29.1%,其中住宅8.03万平方米,下降61.6%,商业营业用房6.34万平方米,增长1766.7%。商品房销售额15.27亿元,下降51.9%,其中住宅12.67亿元,下降57.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87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9.70亿元,增长12.2%;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34.17亿元,增长1.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3亿元,增长11.0%;乡村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7亿元,增长43.6%。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55亿元,增长12.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5亿元,下降2.7%。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78.44亿元,增长28.5%。

全市共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各类市场7个,实现成交额49.69亿元,同比下降32.5%。全市培育建成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790家。其中放心工厂120家,无理由退货875家,放心商圈5家。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900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出口总额895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4%。

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33家,其中当年新启动出口业务企业42家。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89家,其中,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8家。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家,合同利用外资15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43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61445辆,其中,民用汽车126966辆(载客112543辆,载货14101辆,其他322辆),挂车1654辆,摩托车32825辆。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872.20公里,同比增长0.7%,高速公路里程76.28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达3426.78万吨,下降7.1%;公路旅客运输量816.50万人次,增长19.3%。

全市共有18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1家(含江郎山、廿八都、清漾景区)、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4家。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5家,客房总数896间。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97亿元,增长13.0%。税收收入23.96亿元,增长5.2%,在主体税种中,增值税下降1.4%,个人所得税增长107.0%,企业所得税下降32.3%。全年财政支出88.01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7.56亿元,较年初新增88.06亿元,同比增长13.4%,本外币贷款余额686.22亿元,较年初新增136.90亿元,同比增长24.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45.10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住户存款501.7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23.07亿元,广义政府存款120.19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86.21亿元,同比增长24.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9562人;普通初中15所,在校生1524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6157人;小学39所,在校生30038人。全市拥有幼儿园77所,在园幼儿15540人。

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8.39%,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9.04%。

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37人,初中专任教师1346人,小学专任教师2042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068人。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10家。新增授权专利1196件,其中发明专利114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3.82件;新增申请商标注册1200件,同比增长10.0%,新增知识产权贷款质押金额1.5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89722册。年末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分馆19个。2022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有线电视用户174565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4565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7.65%。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80个,共计254729卷205939件。全年查阅档案3742人次,6771卷(件)次。

2022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2家,其中医院、卫生院32家。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床位2544张。卫生技术人员3613人,其中,执业医师1292人,执业助理医师189人,注册护士1689人。法定传染病16种1530例,发病率309.46/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9.95%。

全市共有1个公共体育场馆,全年举办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67次,19730人次参加。共获得国家级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2枚;省级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4枚,名次奖21个;衢州市级金牌102枚,银牌84枚,铜牌64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0.8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1.08万人,女性人口29.7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1%和48.9%。全年出生人口3175人,出生率为5.21‰,死亡人口4505人,死亡率为7.39‰,与2021年相比,全市出生率下降1.58个千分点,死亡率增加1.4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2.18‰,下降3.02个千分点。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08元,同比增长4.6%,其中工资性收入36323元,同比增长4%;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入34257元,同比增长8%,工资性收入20118元,同比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103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67元,同比增长8.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29.7%,农村为32.2%。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9.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 84.49平方米。

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2.5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1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51万人,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1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7.81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34万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1.09万人、7.52万人、9.62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751人。

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有42家,床位数4767张,年末在院人数1595人,其中年末特困人员共有1697人,其中集中供养634人,分散供养1063人。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507人和11763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共安全

初步测算,2022年全市单位GDP电耗增长1.2%,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0.7%。

202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江山建设为统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环保利民惠民为根本,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克难攻坚,积极作为,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优秀奖,为衢州首夺;再夺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三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六年连升”,从2017年全省第42跃升至2022年的全省第6,创历史最佳。

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进展,后溪出境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2个国控断面和3个衢州市控断面水质以及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100%达标。空气质量PM2.5年均浓度均值与上年持平,守住了33μg/m³底线,优良率达91%。完成“无废城市细胞”创建26个。江化退役场地A、C区块移出污染地块名录,B区块进入达标初判阶段。环境监管效能再上新水平,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900余人次,检查点位1840余个,查办环境违法行为32件。绿色低碳发展积蓄新动能,推进4个省级低(零)碳试点村创建;组织7期67家企业排污权竞价,成交150笔,计399余万元;完成“十四五”排污权指标无偿收回96家,收储化学需氧量209.08吨/年、氨氮50.74吨/年、二氧化硫1704.33吨/年、氮氧化物4936.28吨/年。自然生态保护频传新发现,发现生物物种5414种,国家保护一级物种14种、二级保护物种82种,大型真菌中国新记录种4种,疑似新物种10种。行业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对全市243家木门企业进行了“无差别”“地毯式”的专项整治,补助企业资金1151.9万元,实施“油改水”32家、“漆改免”19家、免漆工艺整改60家,98家完成末端处理设施迭代升级,关停淘汰18家;实现废油漆渣等危险废物减量达90%,行业VOCs去除率达80%,削减量300余吨/年,实现了环境改善、效益提升、产业升级的多赢。

全市累计发生各类事故9起、死亡4人,同比分别下降10.0%,42.9%。其中,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8起、死亡3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七年实现“双下降”,无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十三、城市建设

建成区(下同)面积19平方公里,道路面积442.29万平方米。全年供水总量3428.4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858.6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8升,用水普及率100%。管道天然气用气人口5.12万人。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97.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44.9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3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标准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

4.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新增就业人口、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障方面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造林面积方面数据来自市林业局;新农村建设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数据来自市供电公司;成交额超亿元市场、专利、商标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网络零售额、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车辆拥有量数据来自市交警大队;旅游数据、图书馆藏书、文化站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江山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方面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广播、有线电视方面数据来自市传媒集团;档案方面数据来自市档案馆;卫生方面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方面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体育竞赛活动方面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户籍人口数方面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养老机构、床位数方面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数据来自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江山分局;社会公共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建局;交通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