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统计局
2022年3月15日
2021年,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践行“八个嘱托”、续写“八八战略”,全面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根据上级统一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36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5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67.83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47亿元,增长8.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4%,房地产业增长6.2%,金融业增长6.4%,营利性服务业增长6.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6.1:45.9:48.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73836元,增长8.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0.3%,其他七大类价格呈“五涨二降”态势。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9%,医疗保健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2.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6%,衣着类下降0.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2.8%。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233人,有3859人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9%。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44648亩,同比增长0.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7763亩,与上年持平;油料播种面积102415亩,增长2.3%;蔬菜种植面积142153亩,增长3.3%;果用瓜种植面积6873亩,下降8.0%。
全年粮食总产量15.60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谷物产量14.39万吨,增长1.1%;油料产量1.31万吨,增长4.5%;蔬菜产量26.58万吨,增长4.1%;果用瓜产量1.30万吨,下降27.4%。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5.6公顷,人工更新面积86.7公顷。森林面积210.71万亩,森林覆盖率69.54%;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100.12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4.49万吨,同比增长14.0%。其中,猪肉1.5万吨,下降6.2%。年内生猪出栏18.17万头,增长2.3%;羊出栏1.2万只,增长44.1%;牛出栏3287头,增长37.6%。家禽出栏2060.70万只,增长36.7%。
我市累计完成9大类应整治对象共82974宗,累计整治面积约439.59万平方米,推动完成宅基地复垦821亩,拆后利用率达97.9%。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4个。建成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点4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数字化动态监管试点村20个,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4个。农家乐(民宿)床位数达到3200张,全年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32亿元(不含休闲农业)。全年培训农民2225人,安排产业增收项目10个,开发公益岗位245个,雨露计划帮扶低收入农户子女968人,为21139名低收入农户免费购买健康保险308.62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6.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56.41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重工业278.84亿元,增长25.3%;轻工业77.57亿元,增长21.1%。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56.04亿元,增长24.4%。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20.8亿元,增长20.7%。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335家,其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7家,大中型企业22家。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为76.69亿元,同比增长25.7%;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产值60.74亿元,增长2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57.97亿元,增长30.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9.77亿元,增长12.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19.07亿元,增长1.2%。金属制品业产值14.76亿元,增长4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产值11.40亿元,增长30.8%;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10.30亿元,增长19.6%;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10.30亿元,增长67.3%;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9.34亿元,增长56.4%;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8.75亿元,增长1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6.94亿元,增长34.2%;汽车制造业产值6.81亿元,增长0.7%;家具制造业产值5.23亿元,增长19.1%。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63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5.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9.16亿元,增长12.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9.53亿元,下降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4.55亿元,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5%。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9.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8%。其中,工业用电量20.17亿千瓦时,增长9.7%。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全市108家纳入建筑业统计范围的资质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43万人。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04.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31.3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3.99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2.94亿元,增长113.6%;第二产业投资33.36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投资87.7亿元,增长11.4%。民间投资80.97亿元,增长13%;国有投资41.17亿元,增长19%。
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6.72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3.67亿元,增长11.1%;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1.09亿元,增长372.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投资1.03亿元,增长42.5%;金属制品业投资2.46亿元,增长20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3.28亿元,增长74.7%;纺织业投资0.84亿元,增长141.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投资0.57亿元,增长583.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0.54亿元,增长184.2%。
全市基础设施投资41.99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8.22亿元,增长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5.42亿元,增长5.4%;交通运输业投资8.35亿元,增长0.8%。
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1.56亿元,同比增长4.2%。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36.13万平方米,增长16%;竣工面积25.47万平方米,下降37.2%;商品房销售面积23.05万平方米,增长12.1%,其中住宅20.91万平方米,增长42.6%,商业营业用房0.34万平方米,下降73.4%。商品房销售额31.73亿元,增长25.9%,其中住宅29.72亿元,增长41.1%。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09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3.3亿元,增长21.5%;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32.79亿元,增长17.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17亿元,增长22.7%;乡村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3亿元,下降11.6%。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2.14亿元,增长21.8%;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6亿元,增长11.3%。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16.69亿元,增长39.2%。
全市共有成交额超亿元的各类市场4个,实现成交额48.3亿元,同比增长24.8%。全市培育建成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785家。其中放心工厂117家,无理由退货941家,放心商圈3家。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68710万美元,同比增长27.02%,其中出口总额68139万美元,增长27.01%。
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22家,其中当年新启动出口业务企业31家。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78家,其中,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44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6家。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12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18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2%。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42348辆,其中,民用汽车120172辆(载客105797辆,载货14079辆,其他296辆),挂车1445辆,摩托车20731辆。
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859公里,同比增长0.43%,高速公路里程76.28公里。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达3690.24万吨,增长10.6%。公路旅客运输量684.56万人次,增长49.8%。
全市共有16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1家(含江郎山、廿八都、清漾景区)、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1家、2A级景区1家。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4家,客房总数710间。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2.60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63亿元,增长20.3%。税收收入22.77亿元,增长18.5%,在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增长38.7%,个人所得税下降9.5%,企业所得税增长16.2%。全年财政支出82.76亿元,增长14.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59.50亿元,较年初新增62.19亿元,同比增长10.4%,本外币贷款余额549.32亿元,较年初新增70.55亿元,同比增长14.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56.1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住户存款423.4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09.54亿元,广义政府存款123.09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49.26亿元,同比增长16.0%。
全市全年保费收入13.07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支付各类保险赔付款4.64亿元,增长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在校生9429人;普通初中15所,在校生1592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6377人;小学40所,在校生30265人。全市拥有幼儿园85所,在园幼儿15442人。
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8.07%,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2.89%。
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810人,初中专任教师1392人,小学专任教师2056人,幼儿园专任教师1055人。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2家。新增授权专利1335件,其中发明专利129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4.9件;新增申请商标注册1280件,同比增长23.1%,新增知识产权贷款质押金额2005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50261册。年末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分馆6个,文化站19个。2021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5%。有线电视用户173506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73506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7.64%。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175个,共计192012卷133884件。全年查阅档案4125人次,15730卷(件)次。
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16家,其中医院、卫生院31家。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床位2699张。卫生技术人员3475人,其中,执业医师1235人,执业助理医师170人,注册护士1415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1408例,发病率为274.78/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全市共有1个公共体育场馆,全年举办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62次,19606人次参加。共获得国家级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1枚,名次奖2个;省级金牌19枚,银牌15枚,铜牌11枚,名次奖26个;衢州市级金牌61枚,银牌43枚,铜牌37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1.0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1.25万人,女性人口29.8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2%和48.8%。全年出生人口4154人,出生率为6.79‰,死亡人口3640人,死亡率为5.95‰,与2020年相比,全市出生率下降1.74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1.2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84‰,下降0.49个千分点。
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79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工资性收入34922元,增长12.7%;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入31730元,增长11.7%,工资性收入18490元,增长11.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181元,增长1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93元,增长17.6%。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0.2%,农村为33.0%。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达84.1平方米。
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2.25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7.7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4.32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1.47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2.85万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54万人、7.3万人。年末享受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959人。
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有41家,床位数4613张,年末在院人数1909人,其中年末特困人员共有1902人,其中集中供养693人,分散供养1209人。年末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522人和12104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社会公共安全
初步测算,2021年全市单位GDP电耗增长1.2%,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8.5%。
2021年全面打响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战,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年各项生态环境任务圆满完成。在2021年度美丽衢州建设考核中名列衢州第一,并被衢州市推荐为2021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县,入围“中华环境奖”候选名单,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五年连升”,从2017年全省第42跃升至2021年全省第10。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后溪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国控、省控、衢州市控断面水质均100%达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AQI优良率93.4%,空气质量全面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33项创建指标已达标28项,成功创建20处“无废细胞”,创成数量及类型均列衢州第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项目、垃圾焚烧处置发电项目、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等一大批固废处置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全年开展了木门、混凝土、化工、畜禽养殖、环保设施安全大检查等五个集中专项整治,累计出动生态环境执法人员5760人次,检查点位4320余个,立案数量70件,处罚金额397万元,分别较2020年提升48.93%、60.08%。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新发现国家一级保护物种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37种,十三类调查类型实现全覆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100%;加大生态环保项目投资,环保投资较2020年增长455.7%,增速居衢州第一。
全市累计发生各类事故10起、死亡7人,分别同比下降16.67%,30%。其中,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2人,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8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六年实现“双下降”,无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
十三、城市建设
建成区(下同)面积18.9平方公里,道路面积4.4229平方千米。全年供水总量1711.46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936.73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96.46升,用水普及率100%。用气人口15.48万人。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97.4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44.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江山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17.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7.5∶42.6∶49.9。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标准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
4.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新增就业人口、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障方面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造林面积方面数据来自市林业局;新农村建设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数据来自市供电公司;成交额超亿元市场、专利、商标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网络零售额、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车辆拥有量数据来自市交警大队;旅游数据、图书馆藏书、文化站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江山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方面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广播、有线电视方面数据来自市传媒集团;档案方面数据来自市档案馆;卫生方面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医疗保障方面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体育竞赛活动方面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户籍人口数方面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养老机构、床位数方面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数据来自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江山分局;社会公共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建局;保费收入、交通运输客运量等数据来自衢州市统计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