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大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大东区统计局
(2023年5月8日)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顶住了多轮新冠疫情冲击,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大盘,统筹发展与安全,高质量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2.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增加值715.2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67.1亿元,增长1.2%。二、三产业比例为72.8:27.2。
2022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2926人,同比下降1.19%。其中,男性人口295980人,女性人口316946人。出生人口2257人,死亡人口8326人。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3亿元,增长15.5%,其中税收收入109.6亿元,增长1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97.6%;非税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1.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2.4%。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41.7亿元,增长6.1%;企业所得税44.0亿元,增长43.8%;个人所得税2.1亿元,增长16.4%;土地增值税0.8亿元,下降47.9%。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节能环保支出下降4.8%,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8.7%,教育支出增长1.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173.6%,农林水支出下降29.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7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2.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735人,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合计10929人,其中安排特殊群体就业262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99人。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1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上)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11.9亿元,同比增长7.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规上工业产销率为102.5%;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含铁西宝马)436.9亿元,同比增长16.4%。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4亿元,同比下降7.2%。全区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5 亿元,同比增长5.3%。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9亿元,同比下降18.9%。其中,第二产业投资64.2亿元,同比增长9.6%,占投资总量的45.2%;第三产业投资77.7亿元,同比下降33.2%,占投资总量的54.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3亿元,同比下降54.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40.5亿元,同比下降57.2%,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3.8%。房屋施工面积365.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9%;房屋竣工面6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6%。
商品房销售面积49.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8%;商品房销售额57.4亿元,同比下降44.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9%,商品住宅销售额55.5亿元,同比下降44.6%。
四、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8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134.1亿元,限额以下单位完成138.7亿元,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分别为49.2%和 50.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汽车类零售额56.6亿元,增长8.2%;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8.9亿元,下降52.7%;粮油、食品类零售额9.2亿元,增长32.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7.5亿元,下降11.3%;金银珠宝类零售额3.1亿元,下降8.3%;化妆品类零售额2.0亿元,增长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5.4亿元,增长58.2%;日用品类零售额0.5亿元,下降52.6%。
五、对外经济
全年地区进出口总值551.9万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出口总额116.0万元,下降76.3%;进口总额435.9万元,增长368.1%。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外资额4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6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1%。
六、科学技术与教育
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注册新增256家,总数526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32家,总数258家;省雏鹰企业新增29家,总数63家;省瞪羚企业新增2家,总数6家。市级以上双创载体新增3个,总数9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新增1个,总数16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增3个,总数24个;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新增1个,总数4个;通过省级认定的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5个;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14.1亿元;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R&D)达到35.8亿元(2021年错年统计)。获得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91个,补助资金3087.78万元;兑现大东区高新技术企业后补助专项政策,对49家企业发放补助资金1090万元。
优化学前教育结构,4所公办幼儿园开园,新增公办学位990个,公办率达到54.17%。全区32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市级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高标准完成高中市级“四校一社”评估验收和26中学省特色高中创建任务,普通高中优质学位占比提升到73%,公办高中全部成为省示范高中或省特色高中。打造“双减”特色样板,定制“1+2+N”课后服务,全市首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任务。智慧教育建设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入选“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深入实施“朝阳工程”,10人获评省领航校长(园)长、市教育专家和骨干校长(园)长等荣誉称号,“80后”校级干部同比增加7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获评市师德标兵3人、师德先进个人10人。新招聘教师270人,逐步调整教师队伍学科和年龄结构。全面开展幸福教育进社区,建立由532人组成的“三大讲师团”,开设10类课程,组建33个睦邻学习点,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
年末全区学校37所,其中小学19所,在校生25728人,专任教师11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特殊教育学校2所,专任教师68人,在校生176人;普通中学10所,在校生11354人,专任教师1262人;九年一贯制6所,在校学生8815人,专任教师448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2个,图书馆藏书总量346188册,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94次,参加人次15376人次。组织文艺活动11次 ,参加活动人数近3万人次。组织首届线上“万泉之声”合唱节,浏览人数24.5万人,刊登学习强国辽宁版首页。时代文仓城市书房藏书92765册,注册读者证9265人次,举办文仓活动46场,文仓策展4场,参观接待45场次,新华社、沈阳日报等宣传报道20余次。
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391个。包括:民营医疗机构 372个,公立医院 19个、医院34个;诊所 338个。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两条主线,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成立流调溯源中心,公安、疾控共计150名专职流调人员,确保数据核查和人员管控“快、准、全”。做好隔离转运工作,全年累计征用隔离宾馆、驿站149家,累计隔离14000余人,大东区健康驿站已投入使用。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接种17.75万人,目标人群总覆盖率达到87.1%。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救治工作,区内13家医疗机构共派出54人为辖区内涉疫群众解决就医问题1162人次。高效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开展74轮次全员核酸检测,为全区居民全员和常态化核酸检测9147.59万人次。将各社区“三长五员”纳入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中,派驻86名医护人员下沉130个社区担任零疫情工作室主任,在疫情期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加强硬件投入,投入1657万元为区属医疗机构改善医疗设备,投入600万元建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东医院发热门诊。加强人才培养,招聘29名卫生专业人员补充队伍力量,开展岗前培训,并组织新入职人员参加核酸检测等基层锻炼。全力推进、完善、巩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三个全覆盖”工作,全区联系人制度对接4010人,覆盖率达到100%。投资8652万元开展智慧健康体系二期项目建设,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做到市内引领、省内领先,全国先进。
全年安装健身器材400件,维修损坏的健身器材330件,维修笼式健身场地10个,更换二台子体育公园的笼式足球场地草皮和东塔街道笼式篮球场地的悬浮地板,改造二台子林韵社区乒乓球健身场地,维护率达到100%。
八、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7元,比上年增长1.7%。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工伤保险153389人,减少336人。
城市低保人数4265人,城市低保边缘人数38人,农村低保人数87人,农村低保边缘人数5人,特困人数58人。全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258.07万元。
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打造“民生十条”品牌,打通困难群众从主动发现到及时救助的快速通道,全年发放帮扶救助资金7018万元,惠及2.1万人次,低保户及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分别高出全市11.5%和7.4%。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30个,率先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40张,打造样板间50个。实施社会福利院改造升级,增加护理型床位165张。布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区33家养老服务机构及中心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全域覆盖。打造养老“15分钟服务圈”。为加强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新成立3个社区,城市社区达到115个,村18个,居(村)民委员会指导居(村)民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有序推进亲民化改造,进一步完善我区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区养老机构32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个;养老服务床位246张。
年末全区孤儿55人,孤儿基本生活养育费72.66万元。10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59人;90-99周岁高龄老人3925人,发放高龄老年人补贴986.7万元。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持续提升城区形象品质。以城建计划牵引,强力推进振兴新突破“第五赛道”项目建设,年底考核全市排名第二,下达2022年城建计划共计219项,打通东振路,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受到周边居民广泛赞誉;牵头开展城市更新,谋划城市更新片区6个,其中东中街万泉片区与汽车城智慧示范片区率先完成市领导小组备案,并通过银行授信审批;牵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轩盛三路积水点、南小河防洪排涝治理,雨污混接点摘除,提升城市水安全韧性,开展毛君屯小区、旧铁小区、百乐东小区、瑞光大院小区、万寿小区5个海绵城市示范引领老旧小区改造;扎实开展停车难专项治理,编制完成全区45个网格停车治理方案,开展三无停车场整治,绩效考核全市排名第二梯队;完成沈白客专—高官台街平改立项目、华润老厂架空部分、沈北路神通汽车厂区55项排迁任务。开展古城北、国瑞D等11条配套道路新建工程,实施12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展2338户非管道燃气居民用户改造,完成世博家园临时电代正式电改造,修建2座人行过街天桥,提升城市形象;牵头对146个小区点位线缆进行整治,对全区19个工地现场围挡,开展100%全覆盖检查。
2022年我区投入资金14525万元实施园林绿化项目14个,包括高标准完成万泉公园,重现“万泉垂钓”“万泉莲舟”文化景观,使百年万泉焕然一新、重放溢彩。实施大东广场改造提升,建设口袋公园126座、空中花廊12座,完成花卉栽摆143.36余万株,新建立体绿化5万平方米,补植行道树8675株,改造提升绿地总面积83.7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7.5万平方米,营造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良好人居环境。组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创城点位周边43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南小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轩盛三路积水点改造、雨污混接点摘除、老旧管网隐患点修复工程、桥下空间改造等14项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高质量完成市政设施维护任务,道路维修总面积21.39万平方米,维护率11%,完成投资额3726万元;排水养护清扫管道340公里、清掏排水井26397座、维修排水井699座、更换井盖459个(套),完成投资额1608万元。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网格化、属地管理”,完成四分类示范小区216个,占全年目标数97.1%。居民家庭厨余垃圾日分出量3吨左右,可回收物日分出量550千克。投放垃圾分类亭160个;大件垃圾暂存处248处;智能收集点20处;环保屋升级改造45处。
小河沿点位优良天数达到328天,同比增加9天,达标率为89.9%;PM2.5平均浓度30.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完成沈阳巨能热力有限公司1台100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印发《2022年大东区机动车维修行业有机废气专项治理方案》,57家汽修企业、630家餐饮企业纳入了“二维码”“云”管理。
制定印发《大东区2022年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水体达标工作。针对区域河流断面开展42次预警监测,实行水污染“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对账销号”闭环整治,累计整改各类问题43处,山梨新桥市考断面水质明显改善,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大东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完成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4块地块已完成土壤调查,通过专家评审,顺利进入用地程序。完成101家危废产生及收集企业规范化考核工作。
十、营商环境
打造“一站式”重点项目审批服务,全年共计为全区155个重点项目提供了“一站式”帮代办审批服务。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均实现10个工作日办结。大东区一体化平台上线政务服务事项全年共计2690项,网办率实现100%,全程网办率95.88%,即办事项占比75%,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平均办理时限压缩率90.15%,平均材料数5.64个,平均环节数2.55个,平均跑动次数0.04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评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协调77个三级平台单位通力配合,率先实现企民诉求二合一,高效办理企业、市民诉求79284件,按时转办率100%,群众互动率92.76%。企业诉求504件,办结率100%。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